“信”外人间,“信”里乾坤

2021-09-09 10:31张秉玉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24期
关键词:瑟夫于勒树洞

张秉玉

教学目标确定依据:

1.课程标准。“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教材。这是小说单元,要学会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3.学情。学生缺乏系统训练,普遍存在阅读角度单一,对情节、人物形象的把握不够全面,对主题理解不够深入等问题。

基于以上三点,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多角度梳理小说情节;(重点)

2.学习品味小说细节,多角度感知小说人物形象,体会小说多重主题内涵。(难点)

教学活动具体安排:

我将以杜甫和朱自清父亲的家书导入课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我们读到家人之信,万金之重。《背影》最后,在父亲的来信里,我们读到父亲对儿孙的牵挂。这些书信里,我们都读到浓浓的亲情。那么在于勒的信里信外,我们将读到怎样的人生百态呢?

教学活动一:“信”外人间——角色扮演说故事(活动形式:积极阅读、角色扮演)

问题探究:假如“我是    (菲利普夫妇、船长、若瑟夫、于勒),我要讲一个   的故事。”从菲利普夫妇的角度(因“信”有希望——因“信”促婚和出行——希望破灭);从船长的角度(背井离乡——欠家人钱——有家难回);从若瑟夫的角度(信中传奇的于勒——现实中悲惨的于勒);從于勒的角度(年少败家——“信”中弥补——努力失败不敢回家)。在这个活动中,我利用角色扮演,转变文本叙述视角、改变阅读身份,搭建阅读支架,引导学生积极阅读,发散思维,运用联想,适当补充,进入角色,探索“信”外人间故事,达成从不同角度梳理小说情节发展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二:“信”里乾坤——角色扮演探主题(活动形式:角色扮演、倾诉“树洞”、“树洞”分享)

于勒穷困潦倒地出现在海边,说明于勒写的第二封信是有破绽、有矛盾的,他当时可能已经破产了。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写这封信?在这里通过这封信的破绽和围绕信表现出的种种矛盾作为切入点,把所有同学分为三大组,每组选定一个角色: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有一个用来倾吐心事的“树洞”角色,人物角色向“树洞”角色倾吐写信前后的种种心情、想法,最后由“树洞”角色分享在这个倾吐过程中“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向我倾吐了什么”。在这个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有角色,都要思考,都要说话。最后老师总结“树洞”角色发言,引导学生发现第二封信中的各种矛盾,并探讨矛盾背后原因所在。

拓展延伸:一封简书寄读者

给学生补充被删减的小说原文开头和结尾,从成人若瑟夫的角度再进行问题探究,“如果你是若瑟夫,请你给读者写一封信,你会写什么?”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沉静下来,进入若瑟夫角色情境,整理思绪形成文字表达,生成自己阅读作品后的情感体验和理性评价。进一步从若瑟夫角度来体会小说主题——人性之善的一面。也尝试理解作者对少年读者的阅读期待,哪怕出走半生,归来仍可以是少年。至此,整堂课完成了对小说主题的多角度解读。

模拟课堂讲解难点:

教学活动二,“信”里乾坤——角色扮演探主题(活动形式:角色扮演、倾诉“树洞”、“树洞”分享)

每个大组相应人物角色,带着自己的角色身份,从阅读体验出发,联系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向“树洞”角色做倾吐分享。接着,扮演“树洞”角色的同学记录、归纳总结本组人物角色发言。这个情境活动意在让每个同学进入对文本思考中,并且积极探索发现、积极发言表达。限于课堂发言次数有限,因此本环节采用逐层发言的方式,一层一层表达,最后由“树洞”角色进行总结发言。在总结分享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矛盾、纠结:于勒生意失败为什么要写信?他为什么不直接消失?菲利普夫妇没从于勒身上得到任何好处,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相信?为什么一边怀疑一边相信,竟能够苦等十年?菲利普渴望于勒回来却为什么看见于勒后那么惊恐害怕?在这些矛盾背后引导学生自由回答以下矛盾背后的复杂因素:

1.于勒写的第二封信有破绽吗?他为什么要写这封信?

学生答:信有破绽。于勒抛开做得很好的生意去美洲旅行,旅行期间不会和家人通信,可能十年没有消息,让家人不要担心。看起来这不像通知好消息的福音书,倒像是诀别信。

学生答:为什么写信?这封信可以不写,但是于勒写了,他生意失败却告诉哥哥希望“为期不远”就能带着钱回家。我看到于勒一边渴望亲情想要回家,一边感到愧对亲人不敢回家。这种从内心到外在表现出来的矛盾,让我们进一步看到一个更真实、更全面的于勒,既是一个浪子回头、有人性温度的于勒,也是一个最终被社会打败、被命运击垮的可怜人于勒。

2.菲利普夫妇对信有怀疑吗?他们为什么选择相信这封信?

学生答:他们有怀疑。见到于勒前,菲利普总是说:“唉!如果于勒竟在这艘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偶遇于勒后,菲利普夫人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仔细品味这里的叹气,“如果”“竟”“就”“早晚”,都说明菲利普夫妇从内心深处是不相信于勒会发财的。

学生答:他们选择相信。从他们生活中表现出的矛盾可以找到原因。“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但总会衣冠整齐地去海边栈桥上散步”“菲利普见到别人吃牡蛎,他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自己也渴望成为这样一个能请别人优雅吃牡蛎的绅士”“母亲逢人就把信拿出来给人看、一直期望用于勒的钱置别墅”,这里反映菲利普夫妇对奢侈、虚荣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体面有尊严生活的极度渴望。菲利普夫妇一边怀疑一边相信,矛盾背后是因为他们灰色的生活太需要这样明亮的希望了。

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长久的期盼和后来的恐惧,矛盾吗?

学生答:他们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不矛盾。接到于勒来信的时候,作为人的于勒就消失了,于勒从此作为金钱的形象存在。他们期盼的从来不是亲人的于勒,而是于勒的金钱。落魄于勒出现的那一刻,让菲利普夫妇看到金钱的消失、希望的幻灭!他们心底长久以来对信的疑虑成真。

4.透过人物身上的矛盾,作者想表达怎样的主题?

学生答:菲利普夫妇追求虚荣、奢侈生活,只认钱不认人,漠视亲情,作者对他们有批判和讽刺;对于勒,作者有悲悯和同情;但是,于勒也好菲利普也罢,他们身上的矛盾,让我们看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无奈和悲凉。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身上的矛盾表现,正是金钱和人性之间矛盾的展现!在这场博弈中菲利普夫妇输了!但金钱与人性的矛盾永远存在,这场博弈绝不会停止,这或许是人类永恒思考的话题。也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所能收获的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课堂小结:法国作家左拉曾这样评价莫泊桑的作品:“无限地丰富多彩,无不精湛绝妙,令人叹为观止;读他的作品的时候,可以笑或是哭,但永远是发人深省的。”在对人物的多角度感知和对小说主题的多角度解读中,我们能够深深感受到这一点。

通过以上角色扮演,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每个同学都进入了思考,最后,通过一个个矛盾的解开,最终触及人物内心深处、人性的复杂,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在刻画人物背后所投注的复杂感情,既有批判讽刺,又有同情无奈,更有对人性的无限悲凉。从文本到感情,学生能够抽丝剥茧得到这样的领悟,是阅读小说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地方。

猜你喜欢
瑟夫于勒树洞
优雅的秘密
常销书与大众出版
优雅的秘密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缩写)
库丘瑟夫:公益不只是捐钱
孔小空遇熊钻树洞
别人的玩具,我可不管(一)
温暖的树洞
树洞取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