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规避之策

2021-09-09 08:19王琰
传播与版权 2021年8期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危害

王琰

[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异军突起,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导致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前后容易出现多次反转。这一反转现象的出现,涉及政府、媒体、公众、当事人等多方主体,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需要我们及时进行关注,以免事实真相被掩盖,导致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侵犯,媒体的公信力降低。本文重点探讨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出现的成因及其造成的危害,并从不同层面提出各方主体规避反转新闻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原因;危害;规避之策

所谓“反转新闻”,指一个新闻事件经第一次报道后发生一次或多次反转,并且反转速度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这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兴传播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使原有的媒介传播手段和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闻工作者对传播内容和信息的驾驭也遇到了挑战。如何让当事人、媒体、公众等各方主体共同努力,规避这一现象的出现,成了新媒体时代下亟待我们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我们应该以正确看待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与危害,警惕反转新闻给媒体和公众带来危害。

一、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学界对反转新闻的研究最早的是2013年《济南日报》刊登的一篇新闻评论,文章出自作者刘晶瑶之手,题名为《大妈讹老外:新闻真相反转谁之过》。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学界对反转新闻的研究开始呈上升之势。本文主要从传播技术的发展、传播议题的爆炸性、传播渠道的丰富性、公众情绪的极端化四个层面探究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一)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速度提升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闻传播实时性成为众多媒体相继追逐的重要目标。以往新闻受众判断新闻价值的高低在于新闻的内容性,而现在新闻受众更看重的是新闻报道的速度是否更快。这一标准的转变,导致众多媒体纷纷搭建各类新媒体传播平台,使新闻传播的速度得以不断提升。然而,新闻传播速度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新媒体在传播内容的核查方面很难做到深入与仔细,导致出现失实报道、错误报道,甚至是违反职业操守的虚假报道。反转新闻就是在新闻传播价值标准发生变化之下出现的一种错误报道,其往往经过一次报道后,还需经过两次及以上的反转报道。

(二)新闻议题的爆炸性,使得舆论更容易被引爆

如果新闻议题与公众的利益切身相关,那么其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与参与。反转新闻之所以能引发公众的积极讨论与传播,最主要的原因是新闻议题大多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旦新闻议题具有一定的爆炸性,其将极易引发舆论关注,使得新闻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从而影响新闻话题的舆论走向。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来源非常多元,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提供了很多设置议题的渠道,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设置议题、引爆舆论的信息来源。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如果不对信息进行细致的甄别与思考,随意地进行报道,就很容易造成信息失真,有可能需要进行一次,甚至多次的反转报道,才能将正确的信息传达给公众。这是一种极其不利于媒体发展的现象,需要媒体重点关注,以及公众仔细甄别,才能避免成为错误信息的传播者。

(三)传播渠道的丰富性,导致新闻反转速度加快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传播渠道不断丰富,丰富的传播渠道使公众言论更加多样化,但同时导致了虚假信息的传播,新闻反转速度随之加快。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各大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传播效果的最优化,争相运用各种信息源和传播方式来吸引公众的关注,以此引发公众的讨论与二次传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社交媒体的活跃性是我们最难预估的,由于人人都是自媒体,导致新闻一旦出现虚假信息,极易被广泛传播,后果不堪设想。比如,曾网传面包店的肉松是用棉花做的,如此匪夷所思的谣言却能够迅速在网络上蔓延。新媒体时代下,社交媒体盛行,微博、微信等平台给所有人提供传播信息的渠道,不同的人涉及不同年龄层、职业、性别等,信息传播的对等性很难实现,从而为反转新闻的滋生提供了可能。

(四)公众情绪的极端化,易受反差情节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下,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成为公众的主要社交平台。在这些平台上,公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评论、转发信息。简而言之,新媒体时代下,公众自由处理信息的权利越来越大,可以在各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可以评论别人的观点。对思想相对传统的公众来说,其受传統观念的影响,接受新信息的速度稍微慢一些。而对思想相对开放的公众来说,其更容易受新事物或者新观点的影响,接受不同观点、不同事物的能力要更强一些。然而,不管是哪一类公众都存在一个共性,即非常喜欢充满“人情味”的新闻,很容易被充满“人情味”的新闻左右自己的情绪,甚至产生一些极端化的情绪。如果充满“人情味”的新闻发生了戏剧性的反转,这样一种反差情节极易影响公众的情绪。一旦公众的情绪被影响和放大,反转新闻造成的后果就会比较严重,往往导致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下降,让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导向性受到重创。

二、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产生的危害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违背真实性原则,侵犯公众知情权;二是公众质疑媒体,媒体公信力降低;三是公众关注点偏离,造成真相无人问津。

(一)违背真实性原则,侵犯公众知情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力,而反转新闻违背了真实性这一原则,其之所以能出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此。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渠道异常丰富,因此,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须遵守真实性这一原则,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反转新闻是错误的新闻,其在很大程度上侵犯了公众的知情权。新媒体时代下,公众接收新闻信息的渠道广泛,他们需要真实的新闻信息来指导自己认识不同的人、事、物。一旦新闻事实出现偏差,然后被公众广泛接受和传播,很容易造成公众对新闻事件中的人和事产生认知偏差,从而产生恶劣的影响[1]。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黄冈市卫健委某主任刚开始被媒体报道其对待工作兢兢业业,后又被媒体指出其工作的失职,二者之间形成的反差,导致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侵犯。

(二)公众质疑媒体,媒体公信力降低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类型多种多样,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应该进一步提升把关能力与自身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一般而言,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与媒体的信任度之间存在相关性,新闻事件受关注度高且具备真实性,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就高。反之,新闻事件关注度高,但最后出现反转时,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就会变低,甚至导致公众和媒体之间会形成一种情绪对立,再有类似事件出现时,公众第一反应会是质疑媒体,并可能造成恶性循环。究其原因是,媒体把关力度不够,导致反转新闻出现,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如果为公众服务的媒体不被公众所信任,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阻碍。新闻反转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原新闻信息的过程,新闻事实含有误导性信息,会使公众的期待与判断出现偏差,进而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媒体以及同类新闻事件都会抱有不信任态度,导致社会信任被透支,极易造成社会冷漠。比如一直受到社会热议的“让座”“扶老人”等热点事件,起初人们对让座并无过多异议,然而有的媒体利用“老少”“强弱”等关系矛盾吸引公众眼球,对事件的真实内容进行曲解,导致人们在今后遇到同类事件时,更易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

(三)公众关注点偏离,造成真相无人问津

新媒体时代,所有公众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不同的公众所传播的信息也不同。当一个新闻事件被媒体报道后,公众之间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对其进行议论与评价,还会对没有报道完整的信息进行补充。但是,若新闻事件一旦出现反转现象,公众之间就会受到相互影响,对事件形成较为一致的普遍认知,有时候这种普遍认知是正确的,有时候是错误的。但当公众在这一过程中的关注点发生偏离,不再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穷追猛打”,这就很容易造成新闻事件的真相无人问津,因此,公众的情绪和注意力很容易在新闻事件转变过程中被消耗殆尽,耐心也会逐渐降低。反转新闻的出现,打破了公众追逐真相的持续性,导致公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下降,新闻事件的真相和最终处理结果会因没有公众关注而被媒体忽视。

三、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的规避之策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工作者要树立责任意识,尽职做好新闻报道;公众也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学会在纷杂的信息海洋中辨别信息真伪;新闻事件当事人应该借助新媒体平台及时辟谣。此外,政府仍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只有四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规避反转新闻的产生。

(一)新闻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新闻工作者需要清楚自己是为公众、为社会服务。新媒体时代下,传播平台的丰富和传受身份的转换,使新闻工作者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重塑新闻专业主义,规避反转新闻,提升自身媒体的影响力[2]。新闻工作者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笔者认为,其首先应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真实是新闻生命的理念,不能报道违背真实性的错误及虚假新闻。对新闻工作者而言,获得社会价值与社会效益是最重要的。新闻工作者不应该为追逐经济利益,放弃自身的职业操守,导致反转新闻现象的出现。其只有坚持遵守职业道德,以人民的利益为至高追求,才能报道真实而又具有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新闻,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二)公众应学会辨析真实信息

新媒体时代下,公众的生活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如何学会在海量信息中辨析真实有效的信息,成为公众的必修课,而公众的学习过程也是媒介素养的养成过程。公众提升媒介素养需要其在长期接触媒介的过程中,借助媒介平台,不断地练习使用媒介。一旦公众的媒介素养能力提升,对信息的辨析和判断能力就会有所提升,遇到错误或者失实的新闻报道,就能正確辨别,不进行错误的二次传播。这对公众非常有利,一方面维护了其自身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规避了他人可能受到的伤害,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媒介环境。此外,自媒体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属性,具有很好的传播效果。因此,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具有掌控信息的权力,也具有选择信息的权力,同时也成了发布信息的把关者和他人发布信息的辨别者[3]。面对反转新闻,公民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以最快的速度触碰到真实信息。

(三)新闻事件当事人应借助平台及时辟谣

新媒体时代下,媒体平台丰富多样,社交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更是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发声平台,新闻事件当事人可以适当地借助自媒体进行及时辟谣,第一时间避免虚假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将谣言扼杀在摇篮里,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新闻事件当事人也可以求助媒体,将事情的真相告知媒体,借助媒体的力量,帮助自己进一步辟谣,避免错误新闻报道继续发酵,给自己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新闻事件当事人应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媒介素养的提升,借助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让公众进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避免出现网络谣言和虚假新闻。这是保护自己不陷入反转新闻的最佳途径,也是让社会舆论步入正轨的最佳方式。在规避反转新闻时,新闻事件当事人一定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对媒介平台的价值了然于心,做到防患于未然,正确引导舆论,掌握话语权,及时为自己发声,彻底将事件的真相展现在公众眼前。

(四)政府应发挥引领与监管作用

新媒体时代下,规避反转新闻的出现,还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引领与监管。在新闻事件发生反转的过程中,政府职能部门应以公平、公正的态度面对新闻事件,为新闻事件当事人提供发声的平台,主动公开信息,及时地回应公众的质疑,打开信息反馈之门,给予公众反馈信息的途径。如果政府职能部门一味地隐瞒信息,只会让公众浮想联翩,进行错误的二次传播,不利于新闻事件真相浮现,造成更严重的次生舆情。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在新闻报道过程中对新闻内容的生产和传播进行监管,建立较为合理、完善的媒体考核和监管机制,将反转新闻发生的概率降低。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传播源众多,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一旦人们加上主观因素去理解和传播相关信息,会造成无法想象的局面。因此,仅仅依靠媒体、公众、新闻事件当事人是远远不够的,政府职能部门的强制性规范,能够起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只有四方共同努力,才能及时规避反转新闻的出现,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与专业化。

[参考文献]

[1]刘峰.新闻反转剧背后的媒体课题[J].新闻与写作,2014(05):74-76.

[2]冯雅可.透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看“反转新闻”[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9.

[3]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陆佳怡,孙志刚译.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新媒体时代危害
平衡车的潜在危害
网络的危害(三)
喝饮料的危害
喝饮料的危害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