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边塞诗中长城的审美意境

2021-09-10 09:33姚丽娟
艺术品鉴 2021年23期
关键词:边塞边塞诗意向

姚丽娟

诗词的创作离不开各种景物的烘托,诗人通过景物的烘托变,表达诗人内心此刻的各种心情,在诗作的过程中,诗人通过借助景观和各种意向的烘托作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在盛唐期间边塞诗的创作过程中,长城做为一个重要的感情寄托的意向,许多诗人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把长城作为重要的情感寄托的媒介[2],这就产生了许多对长城不同的描述,在各种意向的穿插中,长城形成了不同称谓的变化美,在不同诗人和流派创作的边塞诗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表达不同意境的文学美。

一、盛唐时期边塞诗的创作特点

在盛唐时期,传统的边塞诗通常容纳了许多时期的特点,在诗作的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许多景物和新的意境,给诗作的题材和内容带来了很大的创新。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内容通常可分为:国家之事,以及塞外边疆的风景文化,边疆风情,民族风情等内容。在这些诗作的创造过程中,诗人对所看到的景观,进行意境的抒发[3],对所看到的景观的描述也更加细致,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地域风情,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塞外的风景,如同声临其境。在情感的表达方面,盛唐时期的塞外诗词的情感表达也更加高昂,情感基调也较为激荡人心[4],让读者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塞外壮观的风景景象。在对塞外风情描述的过程中,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述。在对景物景观的描述过程中,盛唐时期所形成的塞外诗风格,相比其他塞外诗更加走向成熟,融入了自己的私人情感,产生触景生情的效果。通过描述,抒发自己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另一方面,作为塞外诗有着反映塞外风情文化的特点,这些诗作已成为边塞诗的真实写照[5]。

二、盛唐时期边塞诗中长城的多意向称谓

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防御塞外之人的入侵,达到维护边防的目的。在历史的记载中,长城作为保卫家园重要建筑,长城在边塞诗中有着不同的称谓,诗人们通过赋予长城不同的地域称谓,既提高了诗作的文化素养,也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在诗作的过程中。因此,在盛唐时期,长城在许多诗作中有着很多的别样称谓[6],这些称谓为长城在边塞诗的变化形成了朦胧美。在唐代的边塞诗里长城有着“玉门关” “雁门关” “榆关”等称号,通过这些意向为边塞诗注入了独特的韵味。

(1)在修筑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时,玉门关则被作为这段建筑的关口修建于酒泉与玉门之间,造就了许多盛唐的边塞诗借用玉门关的称谓借指长城,该称谓也被许多诗人广泛的使用在诗词中。许多诗人都选取了这个意向,在唐代的边塞诗作中,王昌龄的《从军行》、戴叔伦的《塞上曲》、岑参的《玉门关盖将军歌》等诗词中[7],诗人借助“玉门关”的地理位置借指长城,通过对玉门关内外的景色抒发诗人此刻的心情,抒发不同的感情。在王昌龄的《从军行》中我们感受到了将领和士兵的兵戎生活的场景。唐代是一个变革较大的朝代,而经常在外作战的将士充满复杂的心情,有想为国家争光、建立丰功伟绩的豪情壮志,也有身处边关景观凄惨荒凉的孤独,伴随着边塞孤寂衰败的气氛不断递进,使得诗人思乡更强烈,而这些情感的抒发在边塞诗作中不乏少数。在唐朝时期的边塞诗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感情的抒发。读者在诗人的描绘下,把边塞的风情展现在眼前。另一方面,借助玉门这个称谓对长城内外的景象展开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提高了整首诗的意境美,还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

(2)雁门关长城在山西代县城西北20 公里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在盛唐时期的诗词中,诗人借助雁门关这个意向借指长城,在盛唐的边塞诗中许多诗人通过雁门关这个意向,将自己的内心的情感酝酿在边塞诗的创作过程中,例如,在许裳的《雁门关野望》中:“高关闲独望,望久转愁人[7]“高关”即为雁门关,整首诗笼罩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作者独自一人登上雁门关,看着雁门关内外的景象,感叹长城的连绵悠长,加之雁门关周围景观的荒凉,站在关上感觉到寒意十足,在这些景色和寒意的烘托下,诗人联想到家乡和亲人的温暖,家乡的温暖和雁门关的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诗人的思乡之情逐渐强烈起来。如刘长卿《从军行》中“目极雁门道,青青边草春。”诗人前两句对雁门关内的景象进行描写,在后面的诗句中,通过匹马、白骨等意向烘托出雁门关作为军事要塞,通过对周围环境留下的白骨,感叹残酷和壮烈,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3)在盛唐时期的诗作中,除了有玉门关、雁门关、还有榆关的称谓。榆关所指的是现在的山海关,在盛唐时期的许多诗作中,许多诗人也使用了榆关这个称谓借指长城。和其它的边塞诗一样,在大量的边塞诗中有着榆关的称谓,边塞诗的题材和内容也丰富多样:有对边塞凄凉、萧条、凄惨的感受,表达自己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还体现在诗人通过对将军的作战形式的描述,寄托了自己的爱国情怀。王昌龄《从军行》中:“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8]。榆关为山海关,在整首诗的描述中,诗人在榆关之上,对将军出战时的情形,栩栩如生展现在了每个读者眼前,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战士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凯归来,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同处身于山海关,还有一些诗人则表达了对妻子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家人对将士们的牵挂与担心,刘长卿《疲兵篇》写道:“朔风萧萧动枯草,旌旗猎猎榆关道[9]。诗中不仅描写到边关的萧瑟,布满军旗,将士们在这里安营扎寨,没有见到自己的亲人,在寒冷冬天的夜里,在月光下望着远方,对家人充满了牵挂和思念,从这些边塞外诗里,我们看到诗人通过榆关这个意向,抒发感情,给冰冷的长城注入了更多的感情色彩,通过借助榆关这个意向,充分展示了长城的意境美。

三、边塞诗中长城与其它景象的联系

长城与黄沙:黄沙作为独特边塞的风景,多次出现在边塞的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将长城与这些自然景象的结合,既反映出边塞环境的恶劣,也为诗人的感情抒发加深了环境色彩,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因此在边塞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经常将自然景象融入边塞诗作之中。例如在:施肩吾《云中道上作》:“羊马群中觅人道,雁门关外绝人家。昔时闻有云中郡,今日无云空见沙。”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边塞寂寥无人的凄冷景象。在杜牧《游边》:“黄沙连海路无尘,边草长枯不见春。日着拂云堆下过,马前逢著射雕人。”我们也能感受到边塞的寂寥、生态缺乏生机以及气候变化莫测的自然环境景象。在崔混的诗作《塞垣行》:“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仰面不见天,昏昏竟朝夕。”全诗通过“昏昏” “疾风”、万里等词语,将边塞的自然环境描绘的惟妙惟肖,借助这些词语我们也感受到身处这样凄凉环境下,诗人内心深处的凄凉与绝望之情[10]。诗人通过对塞外的自然风景的描写,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边塞的风景之中,为诗作的感情抒发奠定了环境基调,更能促进让读者领悟诗人的哀愁与苦闷,使读者在阅读诗词的过程中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诗作的感情和思想的表达离不开各种意向的描述,在边塞诗的创作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诗人通过将长城与其它意向连在一起,抒发诗人的不同感情。观察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诗人通过将长城和将士作战的情形联系在一起,对保家卫国的将士称赞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的爱国之情;将长城与乡愁联系在一起,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将长城与思妇联系在一起,表达身处家乡的妇人对亲人的思念;在诗作创造的过程中,通过将长城与其它景象的联系,增加了诗词的情感基调,为感情的抒发烘托了气氛,提升了整首诗的感情内涵。

四、结语

唐朝是一个变革较大的朝代,而盛唐时期的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其中光是边塞诗就占据了一定的数量,在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笔下的长城,在不同的意向下所传递出诗人的情感。在盛唐时期的边塞诗里,我们看到了在边塞景观萧瑟的景象下,一群为国奋斗的将士们的高尚爱国情怀,我们也看到了独处家乡的亲人遥望着远远的长城,渴望见到日思夜想的人,长城做为一个古代重要的防御工事,既承担着抵御外侵的责任,也承载着将士们浓厚的思想感情,在创作的过程中,情感基调变得高昂,这些边塞诗的创作风格,为诗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边塞边塞诗意向
“新边塞诗派”的崛起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群文阅读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以“边塞诗的魅力”教学为例
河西走廊断想
边塞饮酒记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五大洲57个国家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
试论唐代士人的边塞之旅
近期主要农作物种植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