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利刃出鞘》的现实隐喻与价值升华

2021-09-10 00:50谢语睿赵海天
艺术科技 2021年14期
关键词:电影

谢语睿 赵海天

摘要:《利刃出鞘》是由莱恩·约翰逊执导,丹尼尔·克雷格、安娜·阿玛斯、克里斯·埃文斯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推理影片。该片在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除了精彩的剧情反转之外,影片对现实社会的影射和讽刺、对人性善与美的赞扬,让影片宣扬的价值观得以升华,引发了观众的深思与批判。本文从电影《利刃出鞘》的细节伏笔入手,探究影片对美国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影射,以及对人性真实与善良的呼唤。

关键词:电影《利刃出鞘》;现实隐喻;价值升华

0 引言

电影《利刃出鞘》以精巧的伏笔和严谨的逻辑构建了一个有着浓厚阿加莎·克里斯蒂风格的推理故事,并以黑色幽默的手法消解了观众对谋杀剧情的反感与不适,重点渲染带有喜剧色彩的破案过程[1]。故事围绕斯隆比一家展开,影片中,美国著名推理小说作家、富豪哈兰·斯隆比在自己85岁生日的第二天,被管家发现割喉自杀于自家豪宅中,并留下巨额遗产。就在警察即将以自杀结案时,著名私家侦探布兰科忽然受到匿名人士的雇佣,前往斯隆比家的庄园调查此案。随着调查的深入,布兰科发现家中的每个成员似乎都有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有私人护士玛尔塔因为有着说谎之后会呕吐的特殊体质而暂时获得了他的信任。家族中每个人都有着充足的动机杀死大家长哈兰·斯隆比,人性的欲望如一张网一般交缠在这座庄园中,而护士玛尔塔在影片中则作为一个善良与美丽的符号,与这个家庭格格不入,她最终也成为破解谜团的关键点[2]。在这场谋杀背后,投射出的是美国社会对于移民的歧视和抵触、资本对于人性的吞噬和抹杀。本文从影片的精巧剧情和伏笔入手,探究其背后的现实影射和价值升华。

1 起伏的剧情和精巧的伏笔

1.1 依托于人际关系的复杂剧情

该片充斥着浓厚的古典推理风格,除构思精巧之外,剧情也不失张力,因此观众很容易被带入故事中。故事主要讲述在生日宴会之后,推理小说家哈兰·斯隆比因为自己的无心之失导致护工玛尔塔误将过量的吗啡注入他的身体内。为了保护善良的玛尔塔,哈兰为她设计了一个脱罪手法想让她洗清嫌疑,并在安排完一切后横刀自杀。就在警方即将以自杀结案时,著名侦探布兰科忽然收到匿名人士的大笔现金,雇佣者希望这位侦探能调查这起案子。来到这所宅邸进行调查后,侦探布兰科却发现哈兰的子孙们似乎都对案情有所隐瞒。

首先是老爷子哈兰,著名犯罪推理小说家、大富豪,在家里有着绝对的权威。而大女婿理查德却婚内出轨,老爷子哈兰得知此事后在生日当天的下午通知理查德,他即将把这件事告诉他的大女儿,即理查德的结发妻琳达,但理查德却在警官质询时有意隐瞒了此事。他们的儿子,也就是哈兰的外孙兰森更是因某事与老爷子大吵一架,生日宴会还没开始就离开了。

其次,老爷子哈兰的二儿子虽然早逝,但儿媳妇乔妮却依靠夫家的财势经营着一家护肤品公司。然而,她却玩着从老爷子手里骗取孙女学费的把戏。她的女儿梅格,也是靠爷爷的资助才能继续读书。同样,哈兰在生日当天向乔尼宣布自己知道了她骗取孙女学费的事情,告知她自己即将不再供给任何费用。

最后,老爷子哈兰的小儿子沃尔特虽然管理着哈兰自己的出版公司,打理家族企业,但利欲熏心的他一心想着变卖哈兰推理小说的影视改编权,而这正是哈兰不愿别人插手的部分。也是在生日那天,哈兰委婉地炒了小儿子的鱿鱼。

可见,哈兰虽然有着令人称羡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是一位成功的小说家,但却绝不是一个成功的长辈,他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堪称失败。他身边围绕着一大家子人,但无一不觊觎他的财富,这些后辈躺在他积累下的财富上不学无术、游手好闲,以至于护工玛尔塔才是哈兰真正的温暖来源,他将玛尔塔视为真正的家人和朋友。随着调查的深入,幕后黑手兰森逐渐浮出水面。在调查的过程中,兰森有意陷害玛尔塔,但玛尔塔的善良和真诚让她主动选择坦白注射过量的事,这反而让她躲过了兰森的陷阱。原来,哈兰在看清后辈的堕落和贪婪之后心灰意冷,决定修改遗嘱让他们学会自力更生,一分钱也没有留给自己的后代,而是把钱都留给了护工玛尔塔。提前得知此事的兰森决定先下手为强,试图杀害哈兰并把罪名推给玛尔塔,这样后者就会因为谋杀而失去继承权。于是兰森提前调换了护工医疗包中的吗啡和普通药物,但谁知玛尔塔后来因为失误又调换了一次,反而没有注射错药剂,哈兰真的死于自杀。故事的最后,兰森锒铛入狱,玛尔塔继承了哈兰的所有遺产。

1.2 前后呼应的伏笔

本片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它诸多精巧的伏笔[3],几乎每一个出场的特殊物品都在后续剧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细节环环相扣。这就是所谓的“契诃夫之枪”理论:契诃夫认为所有出现在作品中的物品在之后的情节中都要发挥作用。《利刃出鞘》便完美地体现了契诃夫法则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第一处伏笔是故事开头和结尾都有的咖啡杯,首见咖啡杯是开头管家端着给哈兰的咖啡上楼,结果却发现哈兰死在了房间,而那个咖啡杯上写着“my house,my rules,my coffee”。在影片最后,玛尔塔站在别墅二楼的露台用这个杯子喝着咖啡,俯视着被赶出家门的斯隆比家族。这不仅仅意味着她成了房子的主人,更暗示这一整个谋杀案都是哈兰按照自己的“规则”制定的,这是一场考验人性、希望后辈们学会自力更生的游戏。

另外,警官询问大女儿琳达时,琳达透露自己和父亲有着一套秘密沟通方式,这其中夹杂着另一个关键物品——网球。最初哈兰看着女婿理查德出轨的照片时,他的右手一直在玩网球。接着哈兰宣布要切断孙女的学费时,手中也转动着网球。而当哈兰去世后,女婿理查德偷偷进入哈兰的书房撬开抽屉的锁,却发现所谓的证据是一张白纸,误以为哈兰是在诈自己,暗骂一句后将桌上的网球扔到了窗外。而正是这个网球,恰巧被侦探布兰科捡起,用于与院子里的狗互动,使得布兰科后续发现了关键线索——被踩塌的木栅栏。最后,大女儿捡起院子里的网球送回已故父亲的书桌上,正好发现那张看似空白的纸。她熟练地将白纸放在火上烤了烤,这就是推理小说家和他女儿之间的秘密沟通方式,纸上出现了内容,她也因此得知了丈夫出轨一事。

最后便是与片名《利刃出鞘》相呼应的“利刃”伏笔。哈兰评价兰森时曾说他“很像自己,游戏人生、不计后果,甚至分辨不出舞台道具和真刀”,并拔刀把玩,最后也用这把刀割喉自杀。而在结尾兰森阴谋败露时,兰森气急败坏地从挂满刀剑的装饰物中抽出一把刀扑向玛尔塔,结果却发现那只是假的道具,玛尔塔有惊无险。本片中精巧的叙事结构和伏笔,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也让我们得以一窥影片想要传达的深层次思想。

2 对社会弊病的隐喻与批判

2.1 对現实社会政治问题的影射

影片除了精巧的叙事与伏笔外,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以及暗含在影片背后的政治暗喻。它以戏谑的口吻讨论政治政策和美国的社会问题,为这部电影增添了几分现实色彩,尤其是对美国政治极化的隐喻。可以说,除了犯罪、悬疑、喜剧三个类型外,给《利刃出鞘》再贴一个政治片的标签也丝毫不为过[4]。

影片中生日宴会结束后,一家人围在客厅对时下美国社会的移民问题大加评论。理查德支持特朗普的移民政策,而乔妮是反对的。前者代表共和党特别是更加偏右的“茶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立场,而后者代表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立场。如今美国的民主共和两党意识形态都日趋极端化,双方在移民、种族、税收等问题上政策分歧越来越大,而各自内部的立场同质性却越来越强,这便是所谓的政治极化。理查德和乔妮的争论,其实就是美国政治极化的一个缩影。影片当中还有一个镜头细节,玛尔塔获得巨额遗产成为公众焦点的时间是2018年11月,这恰好也是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赢得众议院多数党席位的时候。种种细节表明,这部电影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政治隐喻。

2.2 影片带给观众的批判与反思

回到影片本身,导演将复杂敏感的命题通过人物设定浓缩到电影中。护工玛尔塔的母亲是一个非法移民,而这一点在后期也成了试图夺回遗产的斯隆比家族要挟她的把柄。虽然她工作认真负责,但全家人除了哈兰没有人真的把她视作家人,甚至连玛尔塔来自哪个国家都不清楚。在斯隆比家族的潜意识里,玛尔塔始终就是一个地位卑贱低下的用人。之后,当家族得知老爷子将所有财产都留给了玛尔塔后,这群血统纯正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更是立刻撕下了他们资产阶级温情脉脉的虚假面纱,当面骂玛尔塔“强盗”“婊子”。电影通过剧中人物的表现,隐喻并批评了当下美国社会对有色人种和外来移民的歧视,批评撕裂美国社会的歧视行为。美国许多种族主义者对外来移民持抵制态度,殊不知这在无形中加剧了社会矛盾。在《利刃出鞘》中,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在祖辈的财富堆上坐享其成,当有色族裔威胁到他们的既得利益时,他们就露出了狰狞面目。影片对于美国时政和社会弊病的批评含蓄却精准,引发了观众对于现状的思考。

3 影片主旨中价值观的碰撞

在这栋乡间的宅院中,贪婪、亲情和利益纠葛在一起,在时代背景的衬托下上演了一出好戏。但《利刃出鞘》这部影片最为出彩之处不仅是物尽其用的伏笔,也是对现实世界中美国政治荒谬之处的讽刺,更是这一系列的对决与算计背后的价值褒贬,是片中主角——护工玛尔塔和纨绔子弟兰森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外孙兰森曾被哈兰称赞为“有很多地方和自己很像”,并且只有兰森在这一场谋杀游戏开始之前就知道了遗嘱已被修改、哈兰的子女们根本没有遗产可拿的真相,这一切足可见哈兰相当器重兰森[5]。影片中兰森心狠手辣、思维缜密,可谓城府颇深、机关算尽。而护工玛尔塔心思单纯,为人真诚善良,但也正是她身上这种纯善,让她在无形之中避开了兰森对她的算计和陷害[6]。本片想要宣扬的价值观至此显而易见:比起利益至上主义与不择手段的算计,人性的真诚与善良才是我们最应该重视并竭力追求的审美价值。这一点,笔者认为在影片中有一伏笔能够论证。

哈兰非常喜欢下围棋,他在生日当晚还不忘睡前下棋。作为一位世界知名的推理小说作家,哈兰的策略、算力都应当是非常卓越的,事实也确实如此,其外孙兰森一直把自己能偶尔在围棋上胜过哈兰当作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然而,哈兰却对兰森说,护工玛尔塔在围棋上赢过自己的次数比兰森还要多。这一点也让这位世界级的推理小说家疑惑不已。在生日的当晚,哈兰忍不住一吐心中疑问:“我下棋怎么总是赢不了你?”而玛尔塔的回答干脆利落:“因为我下棋不是为了要打败你,我是为了摆出好看的形状。”这正是围棋这种智力运动本身的悖论:当棋手试图用谋略击败对方时,已经落入了“下棋者必须谋略过人”的逻辑陷阱中。而玛尔塔下围棋不追求胜利,只是纯粹地追求美,因此才能不受规则拘束地“超然物外”,这也正是她能击败哈兰的关键所在。兰森却没能避开这一陷阱,战绩自然不如玛尔塔。

玛尔塔这个单纯而善良的形象在影片中的作用正是如此,她在这场人性和利益构成的谋杀游戏中扮演的不是一个智力超群的玩家,而是一个代表着人性真善的审美符号。本片真正的较量双方是兰森代表的利益至上、不择手段的价值观与玛尔塔代表的人性真善的价值观之间的碰撞。影片想要呼唤和宣扬的,是一种追求高尚审美价值的人文主义精神。在利益至上主义大行其道、大众为了金钱和利益抛弃道德甚至漠视亲情的社会环境下,对于真诚和善良的呼唤显得尤为可贵,这也正是本片真正的过人之处。

4 结语

《利刃出鞘》能够成为一部优秀的电影,不仅是因为它致敬了阿加莎古典本格推理的风格,更在于它精巧、内敛的政治讽喻和深藏其中的人文主义价值呼唤。在隔阂愈深的现代社会,融合、和谐这样的主题更应该成为时代发展的大方向,排外主义和利益至上主义的盛行只会让弊端愈演愈烈。在当下被利益和贪念所浸染的社会环境中,该片呼吁人们追求崇高审美价值与人性美好、避免精神价值的迷失,因此广受好评。

参考文献:

[1] 冯琳卓.《利刃出鞘》:暴力在叙事中的编码与解码[J].电影文学,2020(13):144-146.

[2] 李睿浦.《利刃出鞘》中蒙太奇的叙事功能[J].电影文学,2020(14):121-123.

[3] 卢武.浅谈悬疑推理电影《利刃出鞘》的成功与可鉴之处[J].采写编,2020(02):169-170.

[4] 沈妍斐.《利刃出鞘》:“阿加莎式”推理结构与叙事策略探究[J].电影文学,2020(06):50-52.

[5] 杨润泽.浅析影片《利刃出鞘》的悬念设置[J].东南西北,2020(18):116-117.

[6] 郑赛赛.《利刃出鞘》与侦探电影叙事策略探索[J].电影文学,2020(21):138-140.

作者简介:谢语睿(2001—),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赵海天(2001—),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指导老师:刘雪芹

猜你喜欢
电影
徐克电影的视觉风格解读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1980—1983年电影中的审美体验
电影《飘》中的女权主义意识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从小说到电影:看《推拿》的改编
论胡玫《孔子》编剧艺术得失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汤姆?提克威影片的审美特征
解读张艺谋影片的视觉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