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学院”拉近文化的时光距离

2021-09-10 04:36丁云
现代苏州 2021年9期
关键词:扇骨扇面昆曲

丁云

引导社区青少年了解苏州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出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非遗”文化的兴趣,有助于推动“非遗”重返当代生活,更好地弘扬、继承苏州千年的历史文化。

白洋湾街道玉景湾社区的青少年大部分为新市民子女,鲜少接触苏州传统文化。社区引入专业教学资源,在家门口设立“非遗学院”,打造出一支具有“非遗”代表性特色的“景”致少年文化团。

一把苏扇陈情苏作技艺

近日,社区举办了“非遗”文化系列活动课堂之“感受吴文化,小手制苏扇”活动,学习手工制作苏扇。

苏扇以雅致精巧,富有艺术特色而著称,其制扇技艺既是苏州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课堂上,授课老师介绍了苏扇的发展历程、制扇技艺以及民间工匠的精工制扇,随后,又展示了一部分由她本人制作的苏扇。虽然传统的手工折扇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当一把把雅致精巧的苏扇呈现眼前时,孩子们还是被迷住了眼,感嘆苏扇精美和其中耗费的匠心。

接着,大家纷纷亲身实践穿扇骨。“一把苏扇扇骨的制作工艺需经几十道工序,从选料、配料到设计制作……”老师边说边演示:先以一根竹制扇骨逐一穿插扇面中每折居中的扇骨缝隙,为装扇骨做准备;之后再取多根扇骨逐根插入扇面内。“扇骨穿引至扇面时,最考验功力,稍有浮躁急进,纸破骨断,前功尽弃。”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大家很快掌握了工艺要领,将扇骨穿入扇面之中后,粘合两侧大骨,完成了穿扇骨工序。

接着,老师又以空白扇面成品讲授、示范扇面绘画的布局和绘制注意事项,孩子们也尝试拿起笔勾线晕染。“廉”与“莲”同音,笔下莲花轮廓渐渐绘制成型时,纯真的内心中也播撒下廉洁的种子。

一曲《牡丹亭》沉浸体验“百戏之祖”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历史悠久,词曲高雅,行腔婉转,扮相精致,表演细腻,然而普通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极少与昆曲相遇。社区组织“景”致少年团到中国昆曲博物馆参观,通过一场沉浸式表演,近距离感受“百戏之祖”。

中国昆曲博物馆馆内,古建筑风格华丽精致,步步为景;陈列的昆曲服饰和道具精美绝伦,叹为观止;中间“巧夺天工”的百年古典戏台尤为吸睛。工作人员介绍:“这个百年古戏台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建筑精华,足有二层楼高,二层是戏台,台高约3米……”时,孩子们的眼睛仿佛不够用了,手里的小本本不停地记录。

参观活动的重头戏是沉浸式体验表演。孩子们换上昆曲戏服,以“唱会一支曲”“念好一段白”为目标,有模有样地跟学《牡丹亭·游园》。优雅的手势,柔婉的水袖,曼妙的昆腔,轻巧的步伐,再配以手中一把苏式折扇,倒也腔势十足。逗得一旁观看的家长们乐得合不拢嘴:“社区组织的沉浸式体验参观活动真不错,让孩子们深入体验一次,或许就终生难忘,或许就此‘种’下喜爱戏曲的种子。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文化小康带来的精神生活。”

方寸篆刻感受中华古典文化

为让辖区青少年更深刻地体会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社区还举办了“篆刻陶瓷印章,传递廉洁文化”主题手工DIY活动,让孩子们手工制作陶瓷印章。

中国“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篆刻艺术”是将书法与雕刻有机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从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上升至证明当权者权益的法物,及个人身份的证明。现场,老师讲述印章的历史起源后,带领孩子们体验制作陶瓷印章。“专用精陶泥材质较软,因而陶瓷章的篆刻时间比石刻、木刻短很多,也不需复杂的技巧,可轻易上手。”

在老师的讲解下,孩子们纷纷拿起刻刀,按图纸上的图案临摹雕刻:有竹子,有莲花,有梅花……亲手制作的印章初有模样时,纷纷把玩自己的作品,爱不释手。“我做的印章是松柏,身躯坚毅刚强,象征着无畏的精神,像军人一样有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我也要像松柏和军人一样坚毅刚强。”10岁的韩逸轩向小伙伴们介绍自己的作品。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篆刻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能让孩子们更深刻、快速地着迷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一位家长说道,“推动着孩子们不断努力学习,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居民们越关注精神层次的需求,“非遗”文化越被重视、保护。社区负责人表示,社区打造“景致少年养成记”特色品牌,将为辖区青少年提供和搭建更多平台。同时以“文化进社区”系列活动为契机,不断加大文化帮扶力度,通过社区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群众的精神需求,提升居民文化素养,全面推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扇骨扇面昆曲
领略昆曲之美
扇面山水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有趣的羽扇
精巧扇面画
竹刻扇骨,方寸间的素雅精工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扇面等式
摺扇收藏成新寵 亦賞玩亦升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