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育儿不容易,家校互信携手共育

2021-09-10 17:59张燕玲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6期

张燕玲

【摘要】单亲有可能是父母的情感选择,或生活的迫不得已。既然单亲已经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要接纳现实,克服“家丑不可外扬”的旧思想。父母做到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合作。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浅谈单亲育儿不容易,家校互信携手共育。

【关键词】单亲育儿;家校互信;携手共育

单亲家庭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家庭模式中其中的一种。社会和学校对单亲家庭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单亲爸爸(妈妈)要珍惜资源,抓住孩子良好的教育机会,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共策共育。

一、家长要克服“家丑不可外扬”的思想

案例一:

小陈的自述:读初一那年父母离异,同一小区的阿姨问我考了多少分,我告诉了她。她竟然说:“真不容易啊,家里都这样了,你还能这么好啊。”我非常没有礼貌的地直接走了。当时我心里只在想,我不需要别人的同情!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恨,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是正常人,却没有这福气拥有一个正常的家庭么?在学校里,我绝口不提家里的事,怕别人知道了会看不起我,很多烦恼、愤怒和委屈都压在心里。好朋友也猜不透我。过了几年我回想起這事,有不同看法。也许人家只是关心我,但是我当时却无法接受。

改善建议:

单亲有可能是父母的情感选择,或生活的迫不得已。既然单亲已经是无法回避的客观事实,面对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要接纳现实,克服“家丑不可外扬”的旧思想,抓紧教育良机与学校共策共育,让孩子身心健康、积极、阳光地成长。

二、责任莫推卸,家校共育齐参与

案例二:小佳,五年级,父母离异,与爸爸、爷爷奶奶居住。因为老人的溺爱,父亲的“放养”,她沉迷上了手机游戏。有一段时间,她总是以各种理由请假,甚至逃学。存在安全隐患。老师与她父亲约谈,他以忙为由不来,甚至不接电话。老师联系小佳妈妈,妈妈说孩子是归父亲抚养,她也没办法。

改善建议:

首先,父母放下前嫌,履行责任。离婚是父母双方的选择,而教育孩子则是父母双方义不容辞的法律义务。其次,父母做到与学校老师保持沟通、合作。譬如向学校老师了解孩子的表现,从小佳逃学等行为表现了解她的心理需求,并与学校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父母宽容合作,家校紧密联系

有些父母做得不够宽容,大人之间产生矛盾,牵扯到孩子身上,不让对方探望孩子,矛盾升级,不利于孩子成长。

案例三:六年级一名男生小浩,父母离异,由爸爸抚养。小浩妈妈好几次打电话给老师,请求老师把小浩带到校门口,说是利用中午时间看望一下儿子。但是,之前好几次母子见面后,老师发现学生身上有伤痕。小浩自称是爸爸打的,原因是爸爸不喜欢自己与妈妈见面。

案例分析:【婚姻法】第三十八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小浩父亲不但阻止母子相见,还动力打孩子,把对前任的怨恨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两个至亲之间的“传恨工具”,从而产生“怨恨感”,使孩子不轻易相信人的热情,容易变得多疑、敏感。家庭缺损的挫折感压抑在内心深处,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去宣泄,部分孩子会因此而冲动,有出走、甚至自杀的念头,想以此来逃离挫折情境。

改善建议:首先,父亲要放下恩怨情仇,让孩子与非抚养方(即妈妈)多接触,使孩子能得到均衡的爱,不怀疑爱。其次,让孩子明白,离婚后爸妈不能在一起带孩子,这是社会的规则,但这不会因此而影响父母对你的爱。家长让孩子在宽容、理解和爱中成长,幸福和爱将伴随孩子终生。

四、父母向孩子本人或同伴了解孩子的情况

单亲家庭子女由于父爱或母爱的缺失,成长中需要更多的支持。在成长的路上,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同伴对孩子的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单亲家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比较生疏的缘由,孩子更希望与同学、朋友建立亲密关系。因此,父母要努力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当作“朋友”交往。父母用平等、民主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常向孩子本人或同学了解孩子交友、学习、生活、娱乐等情况,同时还要与孩子探讨学习、生活、交友上遇到的问题。切记禁止、限制孩子交友。过多的限制,孩子会把公开的交往转入秘密,一切向父母“保密”,父母就更难作引导。

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

一些研究发现,单亲家庭虽然对子女造成一定的影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教育环境的改善,负面的影响是有限的。还有学者提出,单亲家庭对子女甚至有积极的影响,认为单亲家庭子女在自尊心、智力、社交能力等比其他孩子更有发展潜力。

六.家校互信携手共育

虽然,学校是专业化的机构,对单亲家庭教育的研究有更多的经验,但是,孩子创伤的源头在家庭,所以教育不能完全依赖学校,父母的参与不可缺少也无法取代。为了孩子,父母之间先要放下前嫌,并与学校携手共育。

参考文献:

[1]王桂香.家校携手共育人[J].少年儿童研究,2011(第20期):45-46.

[2]吴洁贞.家校携手共育合力双赢未来[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000(008):288-289.

广东省 东莞市 黄江镇 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