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策略分析

2021-09-10 13:42孙晓吕修芝
体育时空 2021年4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健康体质

孙晓 吕修芝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2-068-02

摘  要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现代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寻找现阶段学校体育在促使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学校体育应对青少年体质问题的策略,以此促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从本质上提高青少年体育锻炼意识,提升体质健康水平。

关键词  学校体育  青少年  体质  健康

一、前言

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现如今,青少年的文化知识水平不断提升,而体质健康水平则不断下降。近年来,国家针对各层次学生体质的测试数据都表明学生的多项体质呈下降趋势,青少年体质健康程度不容乐观。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的普及,青少年在学校中生活的时间占据很大的比例。现在的中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包括路途)常常达到11小时,做家庭作业(或课外补习)超过2小时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青少年的体质与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成为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学校体育的功能

学校体育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运用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等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体育的功能,是指学校体育在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所产生的效益和功能状况。学校体育的功能主要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美育功能、心理及促进人的社会化等功能。

健身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提升大脑的工作能力,提升学习效率;第二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青少年骨骼、肌肉的发育;第三是提升体能,促进人体的各项身体素质发展,青少年时期重点发展其速度素质及灵敏素质。

教育功能是指促使受教育者能够养成特定的个性品质,包括世界观、道德品质、情操等,如规矩意识的养成。体育教育尤为注重学生规矩意识的养成,课堂的集合整队,各项运动项目的规则要求,篮球、排球等项目的竞赛规则等都无时无刻在培养着学生规矩意识。

学校体育在调节人的心理及促进人的社会化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洛克说过:“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全的身体。”这说明健康的身体对人的精神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运动是劳动的产物,人们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使自身更好地融入社会。集体运动使体育更加趋向于团队协作,如此会增加人们的凝聚力。个体在体育活动中能够充当一员,会使自身在群体中的位置发生改变,这也就促进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三、青少年体质健康出现的问题

(一)肥胖率高

根据每一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公布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近20年来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城市中超重与肥胖的男生已接近了四分之一。有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初中肥胖学生分别为0.802%、0.974%、0.821%。校园里随处可见“小胖墩”“大胖子”,造成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因素是生活与饮食习惯,如动得少、吃得多。

(二)近视率高

升学的残酷造成青少年学习压力倍增,青少年过度用眼和不良看书姿势等造成青少年视力严重的下降,近视率不断提高,小学生戴眼镜都成为一种常态。有数据统计2005年、2006年、2007年初中学生近视率分别为41.86%、41.52%和42.73%。高中生近视率更是高得吓人,班级里面不戴眼镜的学生屈指可数。

(三)各项身体素质下降严重

工人日報的文章《导向偏差课外活动不足,青少年体质严重下降堪忧》中对青少年的体质状况论述道“2005—2009年国内多个部门或机构进行了多项青少年体质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多项素质上持续下滑时间超过10年,耐力素质已连续20年下降。更让我们吃惊的是,在和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的同龄人相比较时,中国青少年不只是速度、耐力低于他们,就连我们曾经自信的身高优势也在消失: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除14、17岁两个年龄组的女生外,其余组别的身高全部低于日本学生。”学生的各项身体素质下滑严重,尤其是耐力素质,新闻、电视等媒体中报道学生在长跑运动中猝死的现象也是越发常见,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问题越发引人关注。

四、应对策略

面对青少年在体质健康方面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和目标,让学校体育回归原始目的,同时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针对性地做出自己的改变,如在调整课程的设置、调整师资的配比、对体育教育的投入、培养的目标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体育课程的设置

首先要从体育课程的设置上进行改革,摈弃应试体育,强调以学生为本,开设选项教学、兴趣教学。一直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单一,教学过于注重技术方面的内容,课程的趣味性不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彰显。学生学习的往往不是自己喜欢的项目,如此只能被动地去学习一些运动项目,学生毫无积极性可言,参与度不高。因此,学校要形成自己的校本体育教学课程,开设选项教学,开设新型体育项目,给学生较大的选择空间。这样学生就能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项目学习,同时每一门选项课做好阶梯阶段设置,能够做到延续性,而非简单、重复性的单一教学内容。

(二)保证体育教师数量,体育教师运动专项之间的合理配比

根据中新网的报道可知,现阶段中国的体育教师缺口严重。随着招生量的大规模增长,在教师总数的限制下,体育教师指标被语数外等科目占用,全国体育教师大约存在45万缺口,这就从侧面反映了体育学科不受重视的事实。教师数量不足造成体育教学沦为简单的组织教学,不能形成有效的技能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更是无从谈起。保证有足额的体育教师是构建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基础,如此才能形成良好的学校体育课堂。

此外,合理搭配体育教师运动专项配比也是不容忽视的。现代高校培养体育教师的目标是一专多能,但是毕竟术业有专攻,每个人擅长的体育项目是不同的。就篮球项目来说,专业教师对于篮球教学的理解必然好于非专业的篮球教师,把每个体育老师安排在合适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因此,学校应根据教学实情招聘教师,并将他们合理搭配到不同运动项目的教学中,使每位体育教师都能够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开展教学。

(三)场地、器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是指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竞赛、体育训练以及课外体育活动所使用的场地和各种器具、器材与材料。它是学校体育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实现学校体育目的的重要物质基础。哪里有球场哪里就有打球的人,场地的建设是关系学生运动参与的重要部分,学校的运动场地、器材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人群。第一,学校要保证有足够的运动场地与设施,为学生打造舒适的体育运动环境;第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走向多功能化,要规划得美观、合理、风格多样;第三,学校的体育器材种类要逐渐多样化、智能化且确保安全性,同时体育器材的使用走向开放性与合理性。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必须给予学生一个良好运动环境,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

(四)注重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

体育学科能力主要包括主动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体育学科能力同其他学科是一样的,体育学科能力是体育教学的灵魂,它培养的是青少年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的真正规律,由此也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九年义务教学的教学大纲已经将发展学生的“体育学科能力”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因此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五)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终身体育是当今社会大众所必须具备的一种体育观念,其是指一个人终生都应该接受体育教育或参与体育锻炼,使身体得到健康、心情愉快、终生受益。青少年时期是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与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以及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最大的目的即是促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从深层次上说,学校体育就是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养成终生体育的意识。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运动会等形式使青少年学生获得规律性的、稳定的体育锻炼。经过长时间学校体育锻炼,有些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和學习中坚持这个习惯,逐渐形成终生体育观念。这正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东九,刘勇.浅谈当前我国学生体质状况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0(01):116-117.

[2]张文鹏,王健.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体育政策的演进:基于政策文本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5(02):14-23.

[3]孙科.学校体育,路在何方?——专访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J].体育与科学,2013,34(02):1-4+8.

[4]赵子建,许瑞勋.“体育学科能力”研究的哲学思辨[J].南京: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23(01):24-26.

[5]董翠香,朱美珍,季浏.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方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2(04):72-76.

[6]李洪川.对近20年国家出台学校体育法规政策的梳理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09):1-5.

[7]计琳.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激活教育内涵[N].中国体育报,2007-06-11.

[8]张传丽.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36):58-59.

[9]易剑东.当前中国体育学科发展的出路[J].体育学刊,2014(02):1-11.

[10]季浏.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思考与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09):72-80.

深圳中学

深圳科学高中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健康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