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理念下《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2021-09-10 07:22王铁球
西部学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新工科

摘要:《设计表现技法》是工业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新工科”建设理念下,对如何有效完成该核心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该课程教改创新思路和具体措施涉及课内教学、课外教学、教学评作三个方面:(一)课内教学: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实施小组化教学,实现课中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尝试课堂教学主体多元化,拓宽学习视野。(二)课外教学:拓展线上课程资源,搭建海量资源库。(三)教学评价:评价考核内容人性化;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

关键词:新工科;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4-0111-04

一、新工科建設的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十九大”开启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新征程。在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的契机下,新工科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①,共同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奏响了人才培养主旋律,开拓了工程教育改革新路径。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发展”等的实施,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创新人才教育改革创新。

对于新工科,并没有具体的定义,但在各级政策文件中明确看到“新理念”“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和“新结构”的五新要求[1]。因此,也可以理解为新工科建设和发展必须以新经济、新产业为背景,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实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教育“新质量”,建立完善中国特色工程教育的“新体系”,实现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2]。

新工科建设最初是从“985工程”高校、“211工程”②和省部共建高校逐次展开的,地方高校的新工科建设则是从2017年大量涌现。新工科建设为地方高校加速发展、走出自己的路子提供了契机和阵地[3]。

二、新工科理念下《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价值内涵的提升

东莞理工学院作为地方高水平应用型理工科大学,是东莞重要的工业设计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基地。该校的工业设计本科专业成立于2005年,专业设立与人才培养,直接服务于东莞经济,为地方企业和东莞制造注入设计的活力。2015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关于实施“东莞制造2025”战略的意见》,对东莞制造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这就意味着工业设计教育必须紧跟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适时改革,不断提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实现《东莞制造2025》提出的“东莞制造”成为“中国制造”的卓越品牌的宏伟目标做出重要贡献[4]。

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开设的《设计表现技法》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上承侧重艺术、审美训练的素描、色彩、设计基础等学科基础类课程,下接后续三年时间的一系列专业课程及毕业设计,主要培养学生的形态思维能力、图纸表达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该课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始终贯穿在后续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等教育环节中。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了解设计常用工具,掌握透视原理和运用,掌握线条绘制技巧,学习各种形体的塑造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设计思维进行产品的设计创作,结合CMF理念③进行色彩、质感、肌理等设计表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定位在于“促进设计”而非“纯艺术表达”。如今的手绘课程应该由重视艺术形式的效果图向着强调设计内核的草图、快图方向发展,也就是从强调表现形式转向强调设计思维发展[5]。

基于新工科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应该是主动的、前瞻的、引领性的,需要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预见和判断,能够提前完成适应新技术、新业态的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备,从而紧跟行业的发展和业态的进步,提升人才竞争力。《设计表现技法》改变过去传统教学方式,以新体系对标新要求,深入挖掘本门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价值内涵,并强化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提升《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效能。

从上图的课程价值内涵体系中不难看出,《设计表现技法》不再是过去传统的技法传授,而是希望通过构建专业课程培养的新体系,结合当下对设计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实现新兴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质量转变。在价值内涵体系中,以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为目的,将工程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整合以实现工科设计类人才的复合型培养,通过素质素养能力和社会人文情怀的融合,打造出具有高质量、高起点的引领性人才,这些能力价值的实现则通过下列的各个具体目标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施来完成。

三、《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改创新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课内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1.强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连续性

该课程因为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该最大可能贴近后续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展开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根据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的调整对教学内容作重新整合。立足专业、学科建设的角度和视野,进一步加强本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和目标,强化前后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以及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形成更为立体和紧密的课程群,突出设计创新,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地掌握实际项目所需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制图能力、审美能力、设计能力等。比如基于前期素描、色彩等基础课程之上,引入形导设计的思维方式,训练学生将设计思维由抽象向具象演变,由模糊向清晰转化,用设计引导表现,而非传统的单纯强调表现形式的艺术特征;基于设计表现在后续专业课程中的体现和应用,结合后续的CMF课程,从CMF的角度来演绎设计表现,提前打通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和通道。

2.实施小组化教学,实现课中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化

课堂教学组织上,尝试采取小组化教学,学生进行随机分组展开课堂学习与讨论;定期组织小组之间的评比和互动,强调小组的整体进步而非个人能力的凸显,选出相对优秀的小组作品并进行适当奖励。这种教学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相互之间的学习,取长补短,又锻炼了团队协作、沟通交流能力。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以教为主的被动学习,现在则更多是学生自身、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式教学,教师不再做枯燥乏味的输入型教学,而是转变成更具活力和动力的输出型教学,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被彻底激发出来。

3.尝试课堂教学主体多元化,拓宽学习视野

基于新工科强调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本门课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了课堂教学主体的多元化设置,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将校外优秀的师资和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中来。当下市场上针对设计表现技法或相关专业内容的培训机构众多,这种培训机构的教学方式极为灵活,对受众主体的反馈反应迅速,对教材选编、课程设置、教师选聘也会依培训效果随时做出修正和调整。在教材选用上除了使用指定教材外,还依照其多年的积累自行选编了大量贴近实践的教辅材料,对本行业最新动向和成果能及时告之受众;对教学质量一般、受众反应强烈的教师也能很快予以调整[6]。

與此同时,这类社会培训机构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针对考研的导向性过强;培训教师的风格相对固定,容易导致学生作品风格过于统一,培训痕迹过重,磨灭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表达;商业性过重,营销能量过强,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等。鉴于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主体选择上需要更加慎重,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并进行相应调整和改善。

总之,通过多元化教学主体的改革尝试,充分利用培训机构“新”“快”“准”的强大竞争力,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和学习内容,拉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实现了课堂效率最大化。

(二)课外的教学改革思路和措施

1.拓展线上课程资源,搭建海量资源库

《设计表现技法》课程获得东莞理工学院2019年度质量工程教改立项,通过重新录制更为规范和清晰的教学视频,将教学内容“微小化”和“碎片化”,针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有效的示范和讲解。此外,该课程相关的各种网络视频资源也相当丰富,除了线上平台现有大学的公开课程之外,还有来自国内外的专业设计师分享或国内技能培训机构的公开课等。通过充分挖掘各种新鲜、充足的教学视频资源,建立海量的资源库,开阔学生视域,丰富设计表现技能技巧的认知,树立多元化的设计表现思维观,并发挥互联网优势和翻转教学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前结合视频资源进行观摩学习,并完成课前的准备和练习。实现课前和课外进行知识的传授,课内则重点进行知识的答疑、消化与吸收,打破了旧的教学生态,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2.组建学习小分队,提高课堂前后的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该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大量反复的临摹和练习。因此,单纯依靠课堂45分钟的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的大量重复性练习又会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形成惰性的逆反情绪。因此,该课程在教学改革的摸索中尝试在课外组建学习兴趣小分队,由任课教师协调指导,在高年级中挑选出手绘和设计能力都比较突出的同学进行引导和组织,利用课余时间定期进行设计手绘表现技法的练习和讨论。一方面,低年级学生基于兴趣和爱好自发组建,自主学习动能比较充足,而高年级学生出于就业或考研的需求,获得专业技能的巩固和提升;另一方面,利用传帮带的学习方式,促进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学业、考研、就业等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建立良性的学习氛围,形成正面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三)教学评价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1.评价考核内容人性化

对于设计表现技法这种实操性很强的课程,单凭一次期末考试无法做到全面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而且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结合该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态,加大平时课堂与课外练习的考核量以及考查比重,平时成绩可以从过去的20%提高到40%。

期末考查在选题方向上给予学生更多主动权,具体而言就是将课程期末考查分两次进行,分别考查不同的设计主题,并且在各个设计主题下再单独列出单纯设计表达与设计创作表达两个不同的选择。基于这样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从不同侧面完成考查,并且更大范围地适应学生的兴趣点以激励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生根据自身专业基础自行选择纯技能表达或设计创作表达,获得更多主动权。通过多元化考核内容,学生自主选择相应的考核内容,既考虑了基本技能的考查,又兼顾思维创新表达的考核,让最终考查结果更为真实地展现学生学习状态,实现教育人性化。

2.评价考核方式多元化

在教学评价上,该课程始终坚持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主张个性化评价与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来自于多方面,包括且不限于线上自主学习状态及学习数据的统计,线上作业的互评和教师点评,线下课堂上的小组内部互评和小组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方面,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把控和观测。整个课程中,可以定期进行阶段性展览,让大家看到彼此的进步情况,利用自媒体公众平台举办作品展示,开展优秀作品的评选,可以通过网络投票等形式对学生作品进行综合考核,也可以小型比赛的形式进行评优评奖,按考核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样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相互学习[7]。

总之,通过学生相互之间的评估、观察、讨论等方式,记录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着重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参与态度、情感体验、遇到困难的坚持程度、团体合作意识与精神等[8]。

总结性评价则主要根据学生期末考核作品,针对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选择个性化考核内容,并依据相应考核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结语

本研究是在新工科的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对东莞理工学院工业设计本科专业的《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和研究。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模式始终以新工科为指导,通过这些改革举措,促进《设计表现技法》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创新,为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工科卓越人才奠定扎实基础。

注 释:

①“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复旦共识”,即“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对新时期工程人才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如下共识:1.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2.世界高等工程教育面临新机遇、新挑战。3.我国高校要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4.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主体作用。5.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6.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7.新工科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大力支持。8.新工科建设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9.新工科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国际合作。10.新工科建设需要加强研究和实践。

“天大行动”,即“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2017年4月8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60余所高校共商新工科建设的愿景与行动。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经济发展;到2030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有力支撑国家创新发展;到2050年,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为此目标,我们致力于以下行动:1.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2.问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3.问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4.问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5.问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6.问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7.问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

“北京指南”,即新工科建设指南。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30余位来自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专家深入研讨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新机遇、聚焦国家新需求、谋划工程教育新发展,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1.明确目标要求。2.更加注重理念引领。3.更加注重结构优化。4.更加注重模式创新。5.更加注重质量保障。6.更加注重分类发展。7.形成一批示范成果。

②“985”“211”工程:“985”工程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建立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建设工程。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211”工程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③CMF理念:Color(色彩)、Material(材料)、Finishing(工藝)的英文缩写,指工业设计(ID)的细分理念,涉及到美学、色彩学、工程学、材料学、心理学等,是各学科、流行趋势、工艺技术、创新材料、审美观念综合的交叉产物。

参考文献:

[1]王松博.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2]张锦,朱小梅.基于国际工程教育视域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9(6).

[3]吴仁华,邱栋,陈群,等.从“两新交汇”迈向“两新交融”——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

[4]张白露.应用型理工科大学背景下工业设计教学探索与实践——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7(22).

[5]王铁球.工科《设计表现技法》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新西部,2019(12).

[6]张晓帆.新型社会培训机构对艺术设计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J].艺术教育,2019(2).

[7]杨静.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设计表现技法》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20(6).

[8]周莉萍.信息技术综合学习中学生研学能力“三段式”评价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9).

作者简介:王铁球(1975—),女,汉族,湖南湘潭人,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工业设计、设计文化等。

(责任编辑:御夫)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改革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职业院校工程技术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考
“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民办独立高校课程群建设中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基于PBL模式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改革经验
浅谈中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