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背景下学生创意表达的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

2021-09-10 07:22杨丽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常州市教师应口语

杨丽,女,生于1979年9月,江苏常州人,湖塘桥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曾获“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模范”称号,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常州市教育管理拔尖人才,武进区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曾获江苏省“杏坛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师陶杯”教研论文特等奖、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竞赛特等奖。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常以语言及非语言类信息为要素,进行交互式、个体式相综合的表达。这一过程中,支撑学生表达的思维方式、特点、水平等决定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能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能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非常清晰地指向小学生创意表达的特征:具有思考性、创造性、独特性。为深入研究小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基础与现状,笔者对常州市某小学二至五年级59个班级2710名学生进行了观察研究,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从学生书面表达、口语表达、非语言类表达三个维度设计了约十个观察点。调查显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创意表达能力普遍较弱,特别是在“能使用图表、符号、色彩等辅助表达”“能做联想、想象、比较、灵感、直觉、顿悟等相关联的表达”“能以不同方式使信息可视化(如图表、思维图)”这些方面数据较低。这说明该校小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不足,表达方法和策略缺乏有效训练,创意表达的整体水平较低。

一、小学生创意表达的表现形式

在语文学习中,小学生创意表达的表现形式有语言表达和非语言表达两类,其中,语言类创意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两类。

(一)书面创意表达

书面创意表达主要体现为有新颖独特的立意,能尝试从解析题意要求入手,将正题反写、实题虚写、小题大写;在表现手法上,能运用想象、联想、比较等手法,并尝试使用图表、符号、色彩等辅助表达;能根据提示,写出不同说明、标题或故事创意,提出对内容的不同解读;在表现形式上,能够融合媒介与载体,在诗歌、散文、戏剧等之间切换,实现体裁互写,打通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等平台之间的界限,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灵活构建,以及受众范围的无限延展。

(二)口语创意表达

口语创意表达与书面创意表达相辅相生,二者存在统一性又有些许不同。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接收信息后都能调动创意思维,提出不同的解读与观点,在表现上同样要求运用想象、联想等手法。但口语表达因为其即时性与迅捷性,需要建立在丰厚的创意阅读的基础上,并且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运用样式。

在创意思维的作用下,开展阅读活动是进行创意口语表达的先决条件。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角度地沉浸在阅读活动中,从作家角度进行阅读,使学生更好地转换角色对文本进行旁白、补白;从人物角度进行阅读后,有利于学生与人物共情,使其以自述与独白的方式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世界。

口语创意表达有着丰富多样的运用形式,师生、生生互动时,可以设计辩论、主持等实践体验;个体运用时,有朗诵、演讲、新闻播报、脱口秀等形式。

(三)非语言类创意表达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的特征,在语文学科中获得的语文素养,常常体现在小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实践中,语文教师常常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创设“大语文”概念,并设计有助于实现非语言元素与语言文字元素互助提升的学习活动。

二、小学生创意表达的实践和思考

(一)借助思维活动打开文字创意之窗

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其以感性的具象认知为主。创意表达的启蒙与培育不能脱离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尽可能逼真地还原事物形态、质感、声音等,并回忆或想到其他相关事物,从而扩大学生认识范围,伸展其思维触角。

(二)丰富心理体验,站上口语创生舞台

(1)以生活为源泉,链接想象话题。教师可以以生活中熟知的场景为基础,用简单的模拟,对新知识进行独特的原创性理解与表达。

(2)以文本为凭借,合理续补空白。教材文本在选择与编排时会有很多“留白”之处,这是由学习需求、排版原则等诸多因素决定的。教师应顺从文本思路和生活实际,进行合理的“续”或“补”,让学生体验“深入文本—体验文本—重塑文本”的思维过程。

(三)构建全新意象融通思维延展途径

教师应在经验和观点的参照下,对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尽可能扩大材料意念的外延,在对材料的改造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提升其认识水平。比如,教师可让学生为故事搭配插图,依据故事情节、人物设定、环境氛围等考虑着色、构图、细节勾勒,让学生“阅读—思考—构思—求证”等心理活动,将文字元素与图案、色彩、构图等融为一体,从而扩展思维活动的外延。

(四)培育审观思维,规避创意表达误区

(1)创意思维的生长不能人为地割裂。在教学中,教师切忌“眼中只有本课,眼中只有本生”。学生思维生长呈阶梯式上升,统编版教材有意识地对各类知识点、各项技能训练进行了阶梯式编排。因此,教师应关注教材整体。同样,对小学生创意思维的培育,不能机械地割裂或出现错位,教师应掌握学生的能力生长规律,循序渐进地为其成长助力。

(2)理念的运用实践不能机械地分割。思维的借鉴和承续,同样适用于整本书阅读。思维活动可以渗透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习作教学的每个环节中,不能被分割成小块,更不能扁平化。这些概念和原理在语文教师的头脑中应是鲜活、有生命力的,在遇到具体教学内容时,才能融会贯通。

掌握學生在语文学习中创意表达的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提升学生创意表达能力的策略体系和教学范式,从而使学生能够经历个性思考,在表达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内涵。

◎ 作者/杨丽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常州市教师应口语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小学教师作品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与中考有约
借助数轴易解题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看影视学口语
练习口语的一些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