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清”或许是个荒唐的谬论

2021-09-10 07:22韦清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越学越厘清每节课

韦清

多年来,“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被多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者奉为圭臬,被视为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妙招,至今还在一些地方大力推行。

那么,“堂堂清”效果究竟如何?

据了解,多数师生不但不认同,甚至很反感。以笔者的教育实践和观察可概略判断,“堂堂清”仅仅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是有些人不顾常识和认知规律的一厢情愿,是个遥不可及的幻覺,甚至或许是个荒唐的谬论!

“堂堂清”的提出本身就有问题。人们完成一项任务、办完一件事,可以说此项工作“清零”;打扫卫生、垃圾清理等干得彻底利索,也可以说暂时“清零”;家庭、单位按月份、季度或年度把所有的收支列出清单,大家都明明白白,这也是“清零”……诸多有形的工作皆可“清零”,可是知识的学习是无法“清零”的。工作干一项清一项,知识的学习往往是越学越多,越学越复杂,越学越深奥,越学越无止境,越学越感觉自己肤浅无知。除非生命终结,否则谁也无法“清零”!

只有把知识教条化,认为知识是一成不变的,是死的概念、公式、定律,才会有“堂堂清”之说。事实上,知识不仅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是充满变数、互通有无、具有灵性的,这也正是知识的魅力所在。任何一块小小的领域都有无数的未知,人们穷尽毕生精力研究,所知也非常有限。就是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们每天被汹涌的信息浪潮裹挟席卷,人们的视野全方位地打开了,但更多的未知世界依然存在。

就学生的认知而言,不同的学生存在着广泛的多样性,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科目和不同的时间,认知也不一样。教师用一张试卷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然后打一个分数,下一个结论,判定学生的“清”或“不清”,这科学吗?

即使学生当堂的作业都完成了,达成率很高,实现了表面上的“堂堂清”,但知识之间纵横交织的脉络他们厘清了多少?知识与生活的对应关系他们又知道了多少?这节课与前后课文的关联他们能认识多少?这些基本问题,横亘于每节课之中,教师对这些做过深入研究吗?教师对学生引导过吗?这些问题不解决,“堂堂清”就是“堂堂不清”!据笔者感受,这些问题教师也难以彻底厘清,那么又如何要求学生能“清”?

再进一步说,即使所有的问题都厘清了,可是学生的思维却是变化多端的——他瞬间就会冒出一连串新的疑问,把原来的想法推翻了,把头脑搅浑了,不得不重新思考、梳理,寻找新的答案,建立新的网络,而问题总是层出不穷的。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获得新知又不断地推倒重建的过程,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甘苦相伴,明暗相间。不仅学生是这样,教师也是这样。这是通则。

看来,理不清,才是学习的常态。

不仅“堂堂清”,还有“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都是不靠谱的。

这些年人们“清”来“清”去,不仅学生没有“清”,教师没有“清”,就连校长也交了白卷。那么,为什么一些人极力推行又乐此不疲呢?这不外乎为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找借口。这些所谓的“清”,不外乎就是名目繁多的测试,就是“考考考”的别称。既然频繁的考试广遭诟病,那么无休止的“清”则能被人们接纳。

这一切源于教育管理者的不自信,不知道工作怎么开展,于是就给教师找模板。这也源于教师的不自信,源于教师的功利心,源于教师的焦虑。

既然知识学习怎么也难以厘清,那么我们就心生畏惧,消极对待,任其成为一堆乱麻吗?这可不是笔者的初衷。

笔者认为,应摈弃所有的教学模式,让教师自己探索适合自身特点、发挥自己优势的教学方法。教育管理者们解放教师的手脚和头脑,教师解放学生的手脚和头脑,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追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局面,催发出教师的工作热情,释放出学生的学习潜能,大家都在各自应有的状态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倘如此,知识点的“清”与“不清”已经不重要了。“教是为了不教”,只要教师每节课都将学生带入自主思考的状态,学生每节课都有新认知、新发现,师生都很享受这个课堂,就够了。

笔者认为,教育管理者应提高本身的管理水平,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管理者也好,教师也好,都要有独辟蹊径的创新意识,有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有对世间万象的理智判断,有游刃有余的工作实力。若能达到这个境界,还会被那些真真假假的模式苦苦禁锢吗?还会被各种奇谈怪论长期忽悠吗?

(作者单位: 山东省齐河县第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越学越厘清每节课
厘清算理,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我会跳绳
厘清小微企业集群发展的若干问题
厘清概念,化繁为简
What To Do With Minutes To Go In Class(2)
活用公式 水到渠成
北京 小学初中将打破每节课45分钟惯例
杂谈初中化学的梳理识记方法
金书四卷放光芒
掏尽红心为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