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全球演艺行业:挑战、应对及启示

2021-09-10 07:22胡涛安璐张璐
时代商家 2021年5期
关键词:院团演艺疫情

胡涛 安璐 张璐

演艺行业承担着创造艺术、传播文化、见证文明的重要作用。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演艺行业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减轻疫情造成的巨大损失,创新探索未来发展的新经验、新动能。本文从疫情对全球演艺行业的冲击、行业应对措施及有关政策扶持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分析,强调要妥善解决好行业自救与他救的关系、线上演出与线下演出的关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为演艺行业在“后疫情时代”的发展策略提供参考思路。

新冠疫情作为二战以来对世界产生影响最大的一次全球公共卫生事件(1),暴发至今已波及全球210个国家和地区,影响70多亿人口,夺走30余万人的宝贵生命,不仅对人类生命健康、全球经济发展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且殃及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时至今日,全球疫情的形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缓解,各国抗击疫情的斗争仍然在紧张进行。

在新冠疫情的全面冲击下,演艺行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尤其是演艺行业具有人群集中、容易感染、容易传播扩散等特点,各国都把演艺行业的防疫作为重中之重,最早关闭、最晚开放,导致演艺行业遭受重创,承受了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在严重的疫情面前,是束手待毙,还是自强图存,全球演艺机构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疫情过去之后,行业又将做出怎样的反思,避免因突发灾难再次陷入绝望的深渊?更重要的是,在人类面临巨大挑战面前,演艺行业究竟应当或者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并且是否为此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本文试图带着上述疑问,从几个方面做出初步的探讨。

一、疫情对全球演艺行业的冲击

面对肆虐的新冠疫情,全球演艺行业几乎无一幸免。不管是剧场的经营者,还是节目的表演者,都被疫情裹挟其中,遭受了巨大损失。主要表现在:

(一)剧场关停、演出取消

演出是演艺机构的核心业务,是演艺行业社会价值和存在意义的具体体现。随着多元化、多样性文化娱乐形态的兴起,本就面临残酷竞争的传统演艺行业,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更显得岌岌可危。波及全球的剧场关停和演出取消,导致整个行业接近瘫痪,多家久负盛名的世界演艺机构,在此次疫情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作为全球两大戏剧演出中心,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在3月中旬先后关闭,共涉及200多家剧院。美国百老汇预计至少关停到2020年底,最近一次关停还要追溯到19年前,

因“9·11”事件闭门两天。百老汇在上一演出季吸引了1500万人次观众,为纽约市贡献了147亿美元收入,解决了9.69万个工作岗位。与百老汇同期宣布停演闭馆的,还有美国传统的“五大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波士顿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大都会歌剧院、卡内基音乐厅、华盛顿肯尼迪中心、洛杉矶歌剧院也同时宣布即刻取消公演。(1)

疫情前的伦敦西区,每周能够吸引30万人次观众到访,疫情初期还坚称无需取消演出,随着感染人数的迅速增加,伦敦剧院协会最终做出妥协,伦敦西区所有剧院及分布在国内的165家下属剧院宣告关闭。英国古典乐界两大泰斗级人物,指挥家西蒙·拉特爵士和马克·埃尔德爵士在一封联名公开信中,直陈古典乐界在疫情之下所面临的困难局面:因迟迟不能复工复演,众多乐团恐怕无法生存到疫情平息,即便幸存也难免债台高筑的窘境;音乐家们无法近距离集体排练,势必会影响演奏水平,也不利于对年轻人才的培养。呼吁政府出面帮助古典乐界度过危机。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官方网站上两次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各地演出取消或延期场次约2万场,占一季度总场次的80%以上;全国20余省市,仅三月就取消或延期近8000场次演出。中国国家大剧院迎来开业最难的一年,自1月下旬起共取消商业演出数百场,其中剧院自制剧目取消近30场,管弦乐团音乐会、合唱团音乐会取消近20场,直接票房损失数千万;上海大剧院经历了长达四个月“无演出、无观众”的沉寂状态,原计划在今年上演的700场演出,受疫情影响已有一半以上延期或取消;广州大剧院发布公告对今年2-8月的演出项目进行调整,音乐剧《白夜行》、纪念贝多芬诞辰250周年音乐会等多项热门演出被取消。

(二)收入锐减、经营受困

疫情导致的闭门谢客使得演艺机构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许多机构的经营问题在入不敷出的窘境中彻底暴露。

被誉为歌剧航母的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由于取消了2020年12月31日前所有的演出项目,将承受数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穆迪信用评级机构将大都会歌剧院的信用评级直接下调“垃圾级”,同时信用展望也从“稳定”下调为“负面”。穆迪在评级报告中写道:“尽管3月以后大幅度减少需要支付的员工薪水,预计停业仍将带来近6000万美元的现金流损失。虽然管理层开始紧急筹措6000万美元捐赠以应对这一损失,但是大都会歌剧院对银行授信已有的严重依赖将进一步加剧,无论捐赠增加与否。”(1)

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作为一个没有政府定期补贴的演艺机构,其95%的营收依赖于对公众的开放,在近期环球剧场递交给英国议会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如果莎士比亚环球剧场不能在9月前重新开放,它将需要500万英镑的政府救助,否则就将濒临破产。(2)参与伦敦西区复苏计划讨论的专家指出,若疫情没有好转,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将只能维持到明年四月,而英国皇家歌剧院则无法撑过今年秋季。在全英国剧院关门期间,政府需每隔三个月投资3亿英镑扶持剧院行业,保证其撑过疫情。

作为悉尼歌剧院的常驻乐团,悉尼交響乐团此前几年的经营状况就不理想,如今疫情更是令乐团雪上加霜,将给乐团造成2500万澳元左右的损失。而“加拿大国宝”太阳马戏团疫情以来0收入,总负债10亿美元,已于加拿大当地时间6月29日,正式向法庭提交破产保护申请。

国内的演出市场也遭遇了严峻的财政危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演出市场2020年第一季度的票房损失就高达24亿元,仅3月一个月的票房损失就超过10亿元,估算其他损失近百亿。没有政府补贴的基层院团、民营院团受打击尤为突出,许多基层院团本就存在底子薄、收入少、受众窄等问题,疫情导致它们在春、夏演出的黄金季节颗粒无收、面临解散。

(三)解约降薪、生计维艰

受疫情牵累,一些演艺机构出于经济压力,不得不通过裁员等手段维持生计,艺术家和其他从业者因此陷入职业与生存困境。

到7月底,英国艺术领域已裁员3000人,英国皇家歌剧院解雇了整个临时员工团队。澳大利亚“对话”网站发布的文章显示,国内四分之三的创意产业与表演艺术工作者都将因疫情面临失业风险。在美国国会已经拨付2500万美元专款的情况下,肯尼迪艺术中心临时性裁员人数仍然超过员工总数的一半。《纽约邮报》上登载了疫情引发的失业大潮,当地参与公益援助的商会表示,寻求慈善组织或者教会救助的人员中,不乏演员、作家、音乐人和艺术家——疫情期间微薄的收入已难以满足演艺行业从业者们的正常生活需要。

行业停摆不仅加剧了艺术家生活压力,而且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创作状态。原定今年7月举办的阿维尼翁IN和OFF戏剧节因疫情被迫取消,本应在戏剧节上亮相的剧目《人类的回应》也因此无法上演。剧作家Tiphaine Raffier表示,剧本写到一半时听到这个消息“仿佛双手被切断”,对艺术创作者来说是很大的打击(1)。国内一位著名指挥家也认为,停演给中外艺术家心灵带来严重影响,令他们感觉彷徨、忧虑、无所适从。

(四)项目调减、重启困难

疫情对演艺机构影响不仅在于当下,由于演出筹备工作被迫中断,既定演出无法举行,多家演艺机构面临如何处理原定演出的难题,鉴于疫情形势仍不明朗,演艺行业的疫后重建仍面临着许多未知的风险。

英国皇家歌剧院计划开始逐步恢复舞蹈排练,但合唱团的排练将会是最大的难题,团员对集体排练仍有心理负担。里赛欧歌剧院已经公布了未来9月至11月的新乐季安排,但上座率不超过50%的限制,使剧院在成本上承担了巨大压力。瑞典皇家歌剧院下一乐季已进入预售阶段,但销售情况并不理想,为保持2米的安全社交距离,原定歌剧项目将重新设置舞台调度,乐团编制也会大幅缩减,许多已签约的相关人员将失去参与演出的机会。

许多知名艺术节也在疫情的影响下受到冲击,或停滞或缩水。“世界三大艺术节”——阿维尼翁戏剧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柏林戏剧节相继宣布取消2020年的所有活动。每年7月在莫扎特故乡举办、具有近百年历史的萨尔茨堡艺术节宣布艺术节推迟至8月开幕,演出规模也将从原定44天在16个场馆举行的222场演出,缩减为30天内在6个场地进行90场演出。国内近年来声名鹊起的乌镇戏剧节在7月发布公告,将延期至2021年举行,这也是该戏剧节八年来第一次延期举办。

除了对艺术节本身的冲击,疫情对于举办城市和相关产业也造成剧烈影响。2019年的爱丁堡艺术节仅门票收益就高达300万英镑,并为爱丁堡带来超10亿英镑的收益。乌镇戏剧节为乌镇的旅游带来了更大的人流量和附加收入,使之成为目前国内最赚钱的综合性文旅小镇,2019年度营收超20亿元。疫情所及,许多依赖艺术节的场馆和参观,以及相关的旅游业和服务业也跌入谷底,艺术公司、独立院团以及街头商贩都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演艺行业的应对措施

在时代的危机面前,全球演艺机构在经历最初的震惊、惶恐和慌乱后,迅速稳住阵脚,开始以自己的方式与疫情抗争,体现了全球演艺人的担当意识和团结精神。各个艺术机构根据自身实际,创新演出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在努力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同时,也为全球观众创造了新的视听体验,传递了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表达了抗疫必胜的坚定信念。

(一)上传视频资源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演出场馆关闭所造成的影响,世界各大著名表演艺术院团纷纷利用现有资源,把之前推出的优秀作品制作成视频资源呈现给观众,致力于在特殊时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比如柏林国家歌剧院疫情以来每天不间断播放歌剧或芭蕾剧目;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每天晚间在官网免费播出院藏剧目视频;英国国家话剧院新上线了名为“国家话剧院在家看”的免费线上剧目内容,将其旗下具有10余年历史的“英国国家话剧院现场”放映从以往的影院观影改为送剧到家。

国内多家院团,依托微博、微信及各类视频网站等媒体平台,免费将演出视频资源分享给观众。国家大剧院利用自媒体平台——古典音乐频道和各类新媒体,在疫情期间持续推出舞台纪录片和院藏剧目、大剧院音乐会、外购音乐会等各类演出实况,力求给观众带来丰富优质的线上体验。除了挖掘自身视频资源外,国家大剧院还与欧洲歌剧联盟数字平台等国际演艺机构合作,互换优质点播资源。欧洲歌剧联盟展映国家大剧院制作歌剧《游吟诗人》及抗疫交响合唱《天使告诉我》,上线首日,英、美、法、意、俄等16国网友在线收看;英国嘉辛顿歌剧院的斯美塔纳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爱尔兰国家歌剧院的罗西尼歌剧《灰姑娘》、英国北方歌剧院的布里顿歌剧《旋螺丝》也在古典音乐频道的“世界歌剧线上展映”专区上线播出。

(二)策划在线演出

除了充分利用现有视频资源,各大院团还纷纷推出了在线直播演出项目,通过官方网站和社交媒体实现观众的居家观演,满足广大艺术爱好者的需求。柏林爱乐乐团的“数字音乐厅”在演出场馆关闭期间免费开放,现场直播音乐会;西班牙马德里皇家歌剧院和里赛欧大剧院联合推出在线歌剧直播服务;日本三得利音乐厅将3月份取消的演出以空场线上实况转播的方式呈现给观众;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联合全球40位世界古典音乐巨星在13个国家通过网络举办云上音乐会,长达4小时,收获热烈反响。此外,众多室内乐团、小型乐团和独奏音乐家也在疫情期间开展了网上直播演出,为观众送去音乐的问候。

國内院团也积极发挥线上平台的作用,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丰富的线上演出。广州大剧院举办了“10小时云聚荟”网络直播,艺术家们分聚各地共同出演;西安交响乐团的云上音乐会将交响乐搬上华山之巅,让音乐与自然融为一体,超过5000万网友在线聆听,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好评热潮。国家大剧院以疫情为契机,策划推出“同舟共济战疫情”系列文艺作品,点击量突破2.1亿次,自4月起推出“春天在线”“声如夏花”系列音乐会,在古典音乐频道、快手、央视网及Facebook、YouTube等海内外多家媒体和网络平台播出,覆盖来自六大洲76个国家及地区的用户,全网点击量已突破6亿人次。

(三)开展线上普及

疫情以来,国内外各类演艺机构及艺术家们利用线上平台开展艺术教育普及活动,将疫情带来的隔离期变为民众艺术素养的“提升期”。

世界知名小提琴家尼古拉·本尼黛蒂在新冠疫情蔓延期间为了缓解居家隔离人士的情绪,推出了免费的線上直播指导课程,广邀青年音乐家及弦乐爱好者共同学习。上海大剧院2月17日起陆续推出艺术课堂——“在线一刻”,将近五年来一百多次“艺术课堂”的内容剪辑成15分钟的音频节目。广州大剧院开展线上“名家讲坛”和线上粉丝云见面会,在“疫”生活中继续分享“艺”生活。国家大剧院面向北京中小学校推出歌剧、芭蕾等线上艺术普及读本和线上课程,针对北京高校开展“歌剧电影校园云展映”,让广大学子足不出户就能了解艺术知识。

(四)举办网上展览

在没有观众的日子里,除了线上呈现表演资源外,一些演艺机构也把剧院剧场及其展览资源搬上了电子屏幕。

巴黎国家歌剧院推出歌剧院线上VR游览模块,观众可以通过网页浏览的方式,参观歌剧院的公共空间及剧场内部。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在疫情期间开启线上参观,通过谷歌的线上博物馆APP来展示剧院优美的建筑和丰富的馆藏,范围包括剧院建筑内外、后台区以及斯卡拉博物馆,并配以24万张馆藏图片、1.6万份文字记录、40多个电子展品。国家大剧院利用场地优势和优质展览资源,打造“线上VR”看展项目,《穆夏——新艺术运动的先锋》《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等线上展览,采用360度VR立体呈现的方式,通过图文、模型、场景复原、音视频等形式向观众展示,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蓄势复工复演

舞台的帷幕虽然暂时拉下,但行业对复演的期盼从未停歇。众多演艺机构围绕原创制作生产、演出安全测试、尝试线下复演等方面,积极推动行业重回正轨。

许多院团和艺术家在空档期把重心转向作品创排,希望一旦复演即可呈现耳目一新的作品。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十字街头》《基督山伯爵》、江苏大剧院创排话剧《朝天宫下》正在紧锣密鼓地策划排演中。著名音乐家谭盾在疫情期间创作推出了交响乐《武汉十二锣》,为武汉和在疫情中受困的人们祈福。

随着疫情防控逐步进入常态化阶段,演艺行业开始考虑如何在做好防护的条件下重开剧场,将现有风险降到最低。维也纳爱乐乐团邀请专家利用试剂对音乐家在演奏时呼出的气流及其流向进行检测,结果证明在现行的1米社交安全距离内,交响乐手完全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演奏中发挥最高水平。柏林爱乐乐团等七支当地管弦乐团委托当地医学院进行调研,制定并发表了长达13页的工作指引,内容涉及乐团编制安排、综合防控措施和观众防护措施,为乐团如何安全恢复排练和演出工作提出了科学建议。

当前,许多海外院团已经开始通过缩减演出规模、限制观众人数、使用户外场地等方式迈出复演的第一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在关闭110天之后,于5月下旬迎来首批20名观众,成为国内疫情稳定后首家复演的艺术机构。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广州大剧院以及江苏、广西、云南等各省市演艺机构,也在30%上座率、观众间隔就座的限制下重启演出。

三、相应政策扶持

演艺行业是世界文化的重要创造者,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见证者,是一个社会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精神文化传播者,它植根于人类社会之中,又超脱于现实生活之上,引领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但是精神世界的王者并不意味着在现实世界的特立独行,恰恰相反,演艺行业在世俗生活中常常需要来自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机构的接济,无论是在遥远的文艺复兴时期还是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时刻,演艺行业急需来自政府、社会的“续命金丸”,才能安然度过经营难关,继续承担好、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面对演艺行业的寒冬,各国政府相继出台有关的帮扶政策,涵盖政策优待、经济救助及产业引导多个方向。英国政府多次颁布针对艺术领域的帮扶举措,7月底又宣布将为艺术及文化领域注入15.7亿英镑的救济款项,这是英国文化界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一次性拨款,政府还宣布将大幅削减剧院和音乐会演出的增值税,由原来的20%下调至5%,减税期为2020年7月15日至2021年1月12日。法国文化部宣布数项针对文化艺术行业的补贴与经济援助措施,内容涉及延缓企业缴税、对文化艺术行业雇员进行补贴等方面,并特别强调为文化产业当中的失业演员和制作人发放紧急救助津贴。(1)西班牙政府发布一揽子针对该国文化产业的救济政策,拿出7500万欧元为文化产业纾困,其中3800万欧元针对表演艺术和音乐产业。德国政府发布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救助计划,投入巨资帮助文化、创意和媒体行业,支付形式包括给予文化企业和从业个人房租、贷款优惠,给自由职业者提供社保和住房资金等。(2)

针对新冠疫情以来国内演艺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家发改委和城乡建设部、财务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帮扶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商户缓解房屋租金压力的指导意见》,提供专项财政补贴,将影院剧场列为优先帮扶行业。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逐渐向好,各地政府也陆续开始出台相关政策,助力文化行业走出困境,恢复市场。珠海市出台有关政策措施,加大文化活动场馆、园区租金减免力度,在疫情期间暂停营业的文艺院团、演出场馆可享受专项补贴;江苏省发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旅产业平稳发展的一系列措施,旨在通过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文化消费新模式,帮助演艺场所在内的一系列文化产业平稳度过疫情风波;北京市出台《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提供金融帮扶、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优化政务服务等措施着力解决疫情中文化企业的燃眉之急,并鼓励扶持抗疫主题及其他重大题材的剧目作品,加大疫情后政府采购公益性演出的力度,扩大惠民低价票政策补贴范围,做到能补尽补,进一步助力演艺市场复苏。

四、启示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国家、演艺行业和从业者们来说,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考验。在疫情面前,全球演艺机构奋起抗疫,奏响了共克时艰的时代旋律,同时,广大从业者也强烈意识到,演艺行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面对疫情时容易暴露出自身最大的“软肋”,从而成为疫情的直接的主要的受害者。在疫情的“黑天鹅”飞过之后,如何从疫情中汲取教训,从抗疫中总结经验,如何全面增强免疫力,推动演艺行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或许是每个行业从业者关心和关注的话题。笔者以为,到目前为止,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关系值得我们去思考,科学统筹好这几个方面的关系,有可能让我们未雨绸缪,化危为机,探索形成演艺行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

(一)自救与他救

自救是行业在面临灾难的时候,立足自身生存的需求,开展的一系列走出困境的举措。他救是政府和其他组织立足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为某个受灾行业提供的一系列脱困援助。只有把自救与他救结合起来,才能使一个行业枯木逢春、满血复活,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在此次疫情中,演艺行业不等不靠,积极“自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韧性和应变能力,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自救”经验:

一是要有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所谓救人救己,一个行业是否需要“自救”、能够“自救”,与这个行业的社会价值直接相关。大难当前,只有体现自身的价值,才能凸显“自救”的意义。在本次疫情中,演艺行业的自救不是从乞求同情、申请救助开始的,而是从云展览、云演出、云普及开始的,因为只有走出小我,为时代发声,为抗疫鼓劲,才是面对疫情的最强回应、走出困境的最佳选择。也正是因为有无数人通过观看演出获得慰藉、重新振作,才会让演艺行业备受鼓舞,更加坚定救亡图存的信心。

二是要有更加稳固的运营模式。从疫情表现看,国有或政府注资的演艺机构,其抗压能力和生存状况普遍好于民营院团或其他筹资形式的演艺机构,再次表明无论是剧院还是乐团,都需要稳定的预算来源,政府注资在关键时刻可以起到压舱石作用。演艺机构日常运营中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资金安排,建立应急“资金池”,确保在紧急时刻不会“断粮”。重视借助商业保险产品,最大程度转移演出经营风险,努力把运营损失降到最低。

三是要有更加充分的应急储备。一个演艺机构抗御风险的能力殊非一日之功,需要居安思危的危机意识和长期的点滴积累。综观疫情中表现抢眼的演艺机构,无论是即插即用的视频资源、一呼百应的演出阵容,还是训练有素的直播组织,无不是因为机构平时功夫做足、准备充分。自救不是临阵磨枪、不是赤手空拳,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需要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强防控能力,做到有备无患、从容应战。

在行业自救的同时也必须看到,演艺行业的特殊性注定其在面对重大危难时,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施以援手进行“他救”,才能免遭灭顶之灾,而在全球经济滑坡、社会动荡、各类产业悉数停摆的危机面前,演艺行业作为公众吃饱穿暖后的“第二需求”又极易受到忽视。只有正确认识演艺行业的特点和作用,政府和社会才能更加坚决有效地施救,有的放矢地纾困解难。

一是对演艺行业的救助体现了对人类自身精神生活的珍视。疫情当前,人类在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同时,精神世界同样经受着煎熬。医术可以治愈身体的损害,而艺术的力量可以抚慰人的心灵。疫情期间,一场线上演出动辄几十上百万甚至几千万的点击量,许多观众在演出结束后,留言表达如沐春风的美好感受,感谢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期盼早日回到久违的剧场,这都反映了演艺行业无可替代的存在价值,也凸显出奋力相助的必要性。如果漠视演艺行业的存亡,甚至视为必要的牺牲,恐怕只能凸显我们的短视,以及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漠不关心。

二是经济贡献高低成为制定救助政策的重要依据。客观来看,当前国内演艺行业的规模、产值虽然每年都有新的增长,但是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限,因此,在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救助政策时,对演艺行业少有特别优待,更缺乏专项救助措施。文旅部和各省(市)文旅厅作为文化和旅游的共同主管部门,在救助政策上侧重旅游产业密集发力,这与旅游产业重启快、对经济拉动效果明显不无关系。反观国外也是一样,在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往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對经济复苏作用明显,所以在救助上就能获得更大的支持。未来,国内演艺行业只有努力做大做强,才是赢得最高重视、争取最大支持的最强有力的筹码。

三是救助措施重在对症下药务求实效。放眼国内外,对演艺行业的救助主要集中在资金的注入、税费的减免,以维持院团的基本运转,保障艺术家的基本生活,这是最解渴的救助方式。但是演艺行业要重获新生,只有让演出的轮子重新转动起来,才能解决整个产业命悬一线的问题,因此,努力为演艺机构创造复工复演的机会才是治本之策。国内疫情基本稳定后,文化和旅游部5月份发布《剧院等演出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措施指南》,要求“剧院等演出场所观众人数不得超过剧场座位数的30%……含有多个剧场的综合性演出场所,同时只能开一个剧场。”表面看这是一个行业利好消息,但是从演出运营的角度,30%的上座率意味着剧院演一场赔一场,对复工复演推动有限。随着疫情的好转,根据各地风险程度不同,剧院等演出场所的开放也应采取不同级别的防控措施,能否开放、如何开放、如何防控也应区别等待,不能为了省事“一刀切”。如果确有必要设定30%的上座率,可以相应设立专项补贴,尽最大努力减轻剧场空置带来的损失。在一些疫情已经结束的地区,应该通过发放文化消费券等方式,刺激文化消费,吸引观众回归剧场。

(二)线下与线上

在疫情发生之前,各类演出多以线下方式呈现,在现场感、代入感及视听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突出优势,是院团、艺术家及观众都更为熟悉适应的常规演出模式。有观点认为,线下艺术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于“我在现场”的观演互动体验。(1)在一个具有仪式感的封闭式空间之内,观众与演出者都暂时与日常的自我隔离,进入一段虚拟而真实的生命历程。台上与台下在心灵与精神的同频振动中,共同完成了一次对世界与人生的认知,这种体验就是被戏剧人最为珍视的“现场感”。

随着新媒体技术特别是高清成像技术和高速传输技术的日益发展,线上演出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它灵活便捷,不受时空限制,受众市场广阔,呈现出积极的成长趋势。2006年开始,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以直播或录播的形式将高清歌剧传送到世界各地的影剧院,仅在2016-17乐季,就与全球73个国家的超过2000家影剧院合作,观众覆盖超过230万。中国国家大剧院近几年也开始与欧美艺术机构合作,制作传播高清舞台艺术电影,2019年还在全球首次开展了“4K+5G”的直播实验。

此次疫情为线上演出的崛起提供了新的契机,全球演艺机构在疫情期间投入到线上演出的浪潮中,用云音乐、云直播等线上演出方式,在剧场关闭的日子里为观众带来精心策划、触手可及的艺术体验,与更多艺术爱好者建立了紧密联系。疫情期间的积极探索,不仅让线上演出成为弥补线下演出缺失的“解渴甘泉”,成为防控行业风险的可行途径,而且让更多雄心勃勃的演艺机构看到前所未有的新空间、新市场、新机遇。

在未来,加快线上、线下演出融合必将成为行内共识和必然趋势。融合的成功有赖于三个方面的探索和努力:一是继续夯实线下演出基础。线下演出既是常态下观众观演的主要途径,也是线上演出的前端、上游,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线上演出的质量。因此创作推出优秀的作品,抓好排演的组织实施,不管是对于线下演出还是线上演出,都是确保演出高品质呈现、赢得线上线下观众的先决条件。二是探索完善线上运营模式。网络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空间,也是大多数演艺机构面临的一个全新领域。演艺产品如何提升网络竞争能力,成功实现“流量变现”,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线上演出最迫在眉睫的难点课题。关键要找准与直播平台的合作方式,量身打造适合网络传播的演出形式,要适应网络受众的消费特点,加大周边产品的营销力度。三是加快提升技术支撑能力。高科技的创新进步使线下、线上演出的融合成为可能。要实现线下、线上演出的“双线作战”,必须抓牢科技王牌,紧紧依托5G、8K、AR虚拟现实、VR交互等新媒体、新技术,加大信息化投入,补齐技术短板,为线上演出的高品质呈现提供基础支撑。

(三)团体与个人

在演艺行业,演艺机构和艺术家、表演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成就,一个乐团因为驻团指挥的艺术造诣得享盛誉,一个演员因为进入一个著名舞团而一夜成名,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与其他行业相比更加紧密,彼此唇亡齿寒、患难与共。

疫情之下,一些演艺机构为求自保采取了裁员降薪措施,争取把绝收之后的维护成本降到最低,这种让团体先活下去的选择无可厚非,毕竟团体的存续为行业保存了复苏的火种。也有更多机构选择与员工共渡难关、抱团取暖,承诺疫情期间不减员,积极保障每位员工基本生活需要,让员工及其背后的家庭倍感温暖。

很多院团通过策划推出线上演出,在为观众送去精神慰藉的同时,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了通过演出获取劳动报酬的机会,达到了一举两得的良好效果。人才是一个团队最核心的优势,院团的艺术水准和专业素养最终看员工的表现,院团在疫情关键时期对员工的呵护关怀,可能成为激励员工忠诚奉献的重要动力,成为推动院团快速重启再续精彩的重要保障。

个人并非不能在疫情中有所作为。在中国国家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团等演艺机构推出的线上演出中,中外艺术家、乐团乐手等踊跃参与其中,传递爱心、送去祝福,让社会听到来自演艺界的声音,展现了演艺人的社会责任和公共形象。许多演艺机构的工作人员,为了确保线上演出的高效呈现,甚至付出了比线下演出更多的心血,常常为了某一个特写镜头,反复录制精益求精,这不管是对指挥、乐手还是录制导播团队都是一场新的考验。正是依靠每个人的全力投入,才为整场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让观众由衷感受到艺术的独特魅力。

这次疫情也为紧急状态下,如何更好规范院团和员工之间的关系,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契机。如果说在本次疫情中,团队与个人主要依靠道义扶持共渡难关,那么从长计议,要更好维系双方的关系是否需要有前瞻性的制度安排?比如,在危及整個行业生存的关键时刻,行业主管部门、演艺协会组织、各级工会组织是否制度完备,能够第一时间为院团和个人启动应急救助?院团和个人在劳动合同中是否有必要约定紧急状态下的薪酬调整支付、基本生活保障方案?日常休假考勤制度和工作绩效考核方式如何相应调整?无论是院团和个人,谁都不希望看到灾难来临,但是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院团和个人也不会因为毫无准备以至手足无措。

前所未有的疫情对演艺行业既是一场大考,也为后疫情时代的行业存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作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演艺行业必将浴火重生,也必将以历经磨难之后的笃定和思考,更加自信坚定地前行,继续为人类文明的繁衍进步做出新的独特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暂停旅游企业经营活动的紧急通知 [Z].2020-1-24.

[2]文化和旅游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Z].2020-6-19.

[3]刘婧.疫情下演出市场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戏剧,2020(03):10-12.

[4]张淑倩.疫情下文艺院团自身发展的对策研究——以滨州市直三家文艺院团为例[J].人文天下,2020(08):69-70.

[5]姚石.新冠肺炎后演艺行业的走势[J].演艺科技,2020(03):1-3.

[6]江中鸿.新冠肺炎疫情下演艺行业现状与思考[J].演艺科技, 2020(03):11-13.

[7]苏长和.新冠疫情治理的国际政治思考.《北京日报》[N].2020- 5-25.

猜你喜欢
院团演艺疫情
对文艺院团中艺术管理人才培养的思考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疫情应对之争撕裂巴西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一种聚焦: 上海民营院团的现状与发展
演艺产业多元发展的新兴开拓者
演艺制作服务类综合技术能力等级评定启动
旅游演艺的生意经
海外机构代表在《演艺科技》十周年庆典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