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患者心理与护患沟通技巧

2021-09-10 09:11安蓉
健康护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焦虑护理儿童

安蓉

摘要:通过探讨儿科护患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通过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開展有效的护患沟通,从而最大限度的预防和避免护患纠纷,满足患儿的安全护理需求。方法 注重儿科护士的素质培养,提高护理技术,运用目的有效的心理沟通技巧进行沟通护理。结果 患者满意率有所提高,避免了护患纠纷的发生。结论 高超的护理技术与和谐的护患关系相结合是提高整体护理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心理疗法;焦虑;护理;儿童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类目的 通过探讨儿科护患纠纷发生的常见原因,通过转变服务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开展有效的护患沟通,从而最大限度的预防和避免护患纠纷,满足患儿的安全护理需求。

1 患儿的心理

1.1 分离焦虑、恐惧心理

因病情需要而必须住院的患儿,一般只留一人陪护,因为他们身患疾病,蒙受着生理的痛苦与折磨,正当需要亲和、依恋和支持的时候,见不到日常周围的亲人,患儿大都恐惧、焦虑和不安,经常哭闹、拒食、不愿配合治疗和护理。

1.2 行为退化

中国当前现实生活中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旦生病,父母格外紧张、焦虑。他们大多过分照顾,夸大病情,对医护人员提出过高要求。导致患儿被动依赖性增强,认为生病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怀与照顾,有时故意强化病情,满足其心理需要,表现为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不符。

1.3 皮肤饥饿

心理学家认为,人体间的接触和抚摸是婴儿天生的需求,有人把这种需求称为“皮肤饥饿”。儿童的皮肤饥饿现象,在家庭中可由父母的搂抱等方式满足。在医院里,护士对他们轻拍、抚摸及搂抱,可使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变得自然协调,产生如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2 患儿家长的心理

2.1 焦虑和紧张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的陌生感引起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转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所管的床位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不断观察,担心遗漏病情变化 由于长期住院经济负担较重引起的焦虑,表现为不安心治疗,悲观失望,要求提前出院。

2.2 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得很悲观,避免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不敢看或者躲开。

2.3 怀疑和不信任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擅自使用自己所谓的办法或找来许多书籍对医生的诊断进行对比,并以书上的方案为准 对医务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 对医疗设施和治疗环境的局限引起的对治疗能力和条件的怀疑,表现为挑剔住院环境和设施,要求转院等。

3 护患沟通的影响因素

由于住院患儿年龄不一,导致病区环境嘈杂,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身心疲惫,都会导致患儿、家长以及护士情绪变化,影响护患沟通。护患沟通尤其在儿科是门大学问,护患交流无时不在,家长陪同患儿共同经历住院期间患儿治疗和护理的全过程。护患关系的发展过程 初始期(取得信任) 从接诊开始,护士就以微笑面对患儿及陪护人员,轻声问候并以亲切的话语介绍医院、科室的环境及规章制度、探视陪护制度,用满腔热忱的工作态度诱导、感染陪护人员,通过对患儿病情的了解,做出初步评估,告知家长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要点,消除家长陌生感,对医护人员充满信心。

4 护患沟通

4.1 护患沟通的目的

实现需要的满足。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层次包括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自尊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从低到高,从基本生存需要到高级精神需要都需要满足。不同患者需要满足不同的需要,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冲突。

4.2 实现护患沟通的核心要素

关注 护士对患儿要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护理记录能从不同角度体现护士对患儿的关注 共情 以患儿为中心,站在患儿角度体验他的感受,换位思考,对患儿及家长心理最大限度的接受和理解,同情他的感受 真诚 平等对待每位患儿及家长,认真倾听患儿及家长对病情描述以及满足一些需求,真诚自然,平易近人。

4.3 护患沟通技巧

4.3.1 言语性沟通不可少的,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营造和谐的沟通气氛,在护理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重沟通技巧,尊重患儿家长,了解患儿家长心理,通过临床实践,笔者总结以下几点经验 一个技巧 多听家长说几句,让家长把担心讲出来,比如希望医护人员具备精湛的医学知识和技术,不能贻误孩子病情,要求医护人员对其担心的问题给予合理解释,担心经济负担过重等等。护理人员要主动、及时、经常性地与患儿沟通,护理人员应根据患儿知识水平、理解能力、性格特征、心情处境以及不同时间、场合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选择患儿易于接受的方式和内容进行交流沟通。

4.3.2 非言语性沟通非语言沟通的表情、动作、空间距离、服饰、触摸、环境布置等信号可以通过视觉、触觉等进行多渠道传递。在交往中,眼睛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不同的眼光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在与患儿接触中护士蹲下与患儿目光平视,手抚摸患儿头部或身体,患儿会自然消除恐惧与护士有亲近感;在所有的面部表情中,微笑是最能表示友好的非语言信号,尤其是护士的微笑能对患儿起到抚慰作用。护士在工作时的仪表端庄典雅、工作服干净、合体、平整;脸部适当修饰,化淡妆,这样更加精神,无疑会提高自信心。

【总论】儿科患者是敏感群体,因语言、操作、服务、病情、经济等原因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儿供帮助,满足患者需要。不断改善住院环境,创造和谐沟通氛围,消除患儿及家长紧张、陌生、焦虑,通过言语性沟通和非言语性沟通,取得患儿及家长信任,另外加强护士护理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心理素质及沟通能力,达到护患关系融洽,减少护患矛盾和纠纷,和谐共处,共同促进患儿康复科护患沟通从入院开始,热情接待,态度和蔼,礼貌待人,认真倾听家长要求,耐心解答,主动提。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北京民族出版社。

[3]高玉祥,人际交往心理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邹恂,护理程序入门,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 陕西西安 710100)

猜你喜欢
焦虑护理儿童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妊高症护理中优质护理的应用
舒适护理在肝癌介入护理中的应用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