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深化与实践历程

2021-09-10 12:12李峥
商展经济·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划经济经济体制变迁

摘 要:新时代加快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国在推动和促进市场经济健康、高效发展的过程中,在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方面都历经了不同的阶段,发现了诸多问题,也取得了实质性的成就。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断深化,在实践中总结了更加宝贵的经验继续指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与市场;变迁;经济体制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5/j.issn.2096-6776.2021.10.39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们国家取得了举世闻名的伟大成就,经济水平大幅度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的关键之一就是正确地处理好了计划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对二者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够有效地保障我国经济健康、高速地发展,而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正是计划与市场关系的实质性问题,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困难问题。我国正确认识政府與社会主义市场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使二者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我国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指导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

1 新中国的建立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调整

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我国的一切经济、社会活动均由政府进行全面指导,政府从宏观和微观层面都严密控制经济,这时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都完全不起作用。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历了几个阶段,通过实践,我国对经济体制建立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1.1 萌芽时期的思想与实践历程

从1949年至1952年,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逐步向计划经济体制转变。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分各式各样,包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 也包含个体经济成分、合作社经济成分等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经济形态,其中,国营经济占主体地位。这一时期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着作用,政府在国营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时期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以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为基础的,顺应现实国情,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此时的指导思想与实践并不符合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运行方式的设想,所以向计划经济转变势在必行,计划经济的理论渊源其实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运行方式的一种设想,这种设想指出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生产资料应该归属于社会,能够直接进行产品的交换,不存在商品,所以也就更不可能存在市场经济。那么在经济运行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政府而不是市场,政府还起到监督市场正常运行的作用。

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政策,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变为现实。

1952年至1956年期间,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结构与经济体制也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我国成功地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任务,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了,当时我国的各项经济活动皆由政府指导,市场在经济运行方面的作用逐步减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成功转变验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可行性,萌芽时期对思想的验证使我们更加有底气向“设想”的方向迈进。

1.2 计划经济体制形成阶段思想的变化与成果

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用经济计划指导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造”,从法律上确认了国家计划经济制度的重要性和地位,标志着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的绝对支配和控制权已经基本形成。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充分地表现出了各级人民政府在财务风险的控制,引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等各个环节上卓有成效的监督管理水平。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中的作用进一步减弱。

1.3 计划经济体制强化时期思想的变化与成果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道路有待进一步延伸。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借鉴了列宁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结合了新中国的成立初期与“三大改造”期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所体现出来的一些优点,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经济权力的控制,这也是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经历过1952年—1956年的实践与改造,中国共产党总结了自己的思想经验,毛泽东在1958年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现在还必须利用商品生产和价值法则来积极为社会主义服务[1]。陈云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2]思想指出,计划生产仍然是工业与农业生产的主体,在计划允许的范围内,部分自由生产可以作为计划的补充,而自由市场也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的一部分,但可惜这些有益的观点没能继续指导实践。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停滞不前。截至1978年,政府在经济体制中占有绝对控制地位,市场作用退出历史舞台。

2 改革开放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碰撞中前进

1978年以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将市场排除在外,实践证明,这样的经济制度确实对经济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但是结合当时我国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进行分析,政府的高度集权模式有其历史必然性。经过那段特殊时期的实践之后,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认识也有了新的见解。

1979年至1991年,这一时期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一个历史性时期,这一时期,我党根据发展的现实状况总结出了相应的指导思想,明确了政府与市场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相互对立的状态,二者应该实现对立统一,在相互磨合中实现互相增益,这是一个从实践中总结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总的来说变迁的主要线索是政府的减政“放权”和市场的恢复“大权”,在这一过程中思想认识对于指导现实仍然具有着重要作用。

2.1 在计划与市场关系层面的探索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同时结合市场经济。1979 年,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3]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为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思路的转变使国家政策不再紧扣“计划”,而是结合市场经济的特点开始了改革。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实施,乡镇企业也迅速崛起,这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企业也提高了营业利润,迅速实现自身发展。农村改革的成效成为一个良好的例子,使人们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产生了新的思考,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2)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经历了改革以后,国家又做了政策上的调整。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虽然政策仍然是以市场调节为辅,但是市场调节的引入給各个经济层面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社会主义到底要建立怎样的经济体制仍然没有明确的方向也存在着较大的误区。传统意识仍然担忧市场作用大了就成了资本主义。面对这样的担忧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从此结束了市场经济就等于资本主义的争论,同时他还主张大胆创新,坚定地推进改革,由此打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改革的新思路。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5]更加强调了市场的作用,使计划与市场趋于平衡。

2.2 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层面的探索阶段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逐渐结合,使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政府对商品经济的控制由完全掌控到逐步放权,将商品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逐渐地交给了市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经过了多个阶段的调整以适应经济的发展。

(1)政府的放权让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经济制度建设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经济生活上,政府从“放权让利”开始改革,把更多的权力下放给了企业,企业能够更好地在市场中发挥作用,逐渐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微观主体。政府的放权使市场能够真正发挥在市场经济中的决定作用。

(2)市场作用的有效发挥。经济体制发生改变的过程也是政府与市场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政府自我改革的结果,也是市场自发生长、不断扩张的结果。市场的改变使非公有制经济日益壮大,个体经济大量涌现,小商小贩也逐步合法化,个体经济的异军突起成为私营经济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主体后,使市场的发展更加迅速。

3 新时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融合过程中相互增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此番认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进步。[6]

习近平强调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关系,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7]在目前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作用的重要性得到国家和人民的极大重视,但是怎样能够使政府和市场在协调互补的情况下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待在实践中验证。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行为以“一切为了人民”为出发点,这使政府能够引导市场,改造市场,使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也是中国经济不可复制的独到之处,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重视政府的作用,会导致市场的活力不足。所以,要实现我国经济有效、持续地发展,就必须构建政府与市场高度融合的关系,相辅相成,相伴发展,彼此促进,相互增益。

4 结语

理论先行,引领政策。我们对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认识是推动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分析新中国70年以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政府与市场也在相互博弈中辩证地发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也从“对立”走向“统一”,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增益,共同发展”的关系。从让市场发挥辅助作用,再到确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最后提出市场要发挥决定性作用。我们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有利于指导实践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3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496-497.

陈云.《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刘凤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02):11.

张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演进逻辑——基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视角[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20,22(09):4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8.

沈阳师范大学  李峥

猜你喜欢
计划经济经济体制变迁
习近平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的财产哲学基础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China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对策研究
习近平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国企改革与市场经济体制下微观主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