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原型理论对《西游记》翻译研究的启示

2021-09-10 07:22郭璐璐范旭
今古文创 2021年20期
关键词:翻译研究西游记

郭璐璐 范旭

【摘要】 《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代表作品之一,被译为多种语言在海内外发行,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和文化底蕴。研究发现:一方面,神话原型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为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提供了前提;另一方面,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也给文学作品的翻译带来了挑战。

【关键词】 神话原型;《西游记》;翻译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20-0125-02

基金项目:2020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青年项目“神话原型视域下的《西游记》英译研究”(项目编号:L20CYY001)。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和“四大奇书”之一,是以真实历史人物唐玄奘前往天竺拜佛求经的经历为蓝本,经艺术改写创作的杰出长篇神魔小说,蕴含了深厚的中华文化特色和丰富的文学价值。自18世纪以来,《西游记》被译为日、英、法、德、意、俄等多种语言在海外发行,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当前,《西游记》翻译研究由传统的翻译学和语言学向叙事学、语料库、文学、认知等视角演变,在未来将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1]本文借用文学批评理论中的神话原型理论,对《西游记》的英译本进行研究,以期为其翻译研究提供借鉴。

一、《西游记》英译现状

在清朝嘉庆年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就将《西游记》中的部分谚语、成语收录到他编撰的《华英字典》中,开启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隐性传播”。1942年,阿瑟 · 韦利(Arthur Waley)翻译的《西游记》节译本《猴》(Monkey)是在西方最受欢迎的译本,被“企鹅经典丛书”收录并多次出版。《西游记》的英文全译本只有两个,一个是余国藩(Anthony C.Yu)翻译的The Journey to the West。另一个是英国汉学家詹乃尔(W.J.F.Jenner)翻译的Journey to the West。

目前,国内关于《西游记》的英译研究多以翻译策略、译文的對比、宗教文化及译介研究为主。例如,苏艳[2]探讨了《西游记》余国藩英译本中诗词全译的策略及意义。欧阳东峰、穆雷[3]研究了传教士译者李提摩太1913年翻译出版的首部《西游记》英译单行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策略。高翔[4]从“目的论”视角对余国藩、韦利、詹纳尔《西游记》三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分析。尽管关于《西游记》的研究有不少,但从神话原型的视角对《西游记》英译本的研究却凤毛麟角。

二、神话原型理论

加拿大文学评论家诺思洛普 · 弗莱在20 世纪建立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以“原型”为核心概念,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流派。他认为,神话是文学的源头,文学是神话在后世语境下的不同“置换变形”。神话中蕴含了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西方的一切文学作品都可以从古希腊神话和圣经中找到它的原型。神话原型理论将文学的发展看作一个整体,通过剥离单个文学作品审美意象系统表层绚丽多姿的外衣,深入到原型意象系统。弗莱认为“原型”是“一种典型的或反复出现的形象”,是不同文学作品间“可以交流的单位”[5],正是原型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使其“可以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并产生约定俗成的联想” [2]43。

神话原型批评把文学放置在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整体中去考察,分析不同作品背后隐藏的共同原型,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去发掘不同作品间的相互联系,开辟了文学研究的新纪元。然而,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忽视了文学作品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审美功能和文学价值的研究分析。

三、神话原型理论对《西游记》翻译研究的启示

作为中国古代神魔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被认为“也许是一部最适合运用原型批评方法探讨的我国古典名著,其原因在于它是一部神话小说,一部将历史故事和传说故事神话化的幻想性作品”[6]。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推动了蕴含丰富神话元素神魔小说的研究与发展。因此,本研究把神话原型理论引入文学翻译研究,将语言、文学、文化这三者联系起来,分析《西游记》作为文学经典的可译性问题以及由中西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挑战。

(一)神话原型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为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提供了前提

受中国古代神话影响,《西游记》在人物、主题、情节等方面都隐含着许多原型意象和神话母题,折射出埋藏于原始人类内心深处的神话观念和集体无意识。从主题上来看,《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故事体现了“犯错—惩戒—救赎”的神话母题,而这一主题在《圣经》中也有所体现。亚当和夏娃作为最早的男人和女人,因偷食禁果,被上帝逐出伊甸园。耶稣作为替罪羊,被钉在十字架上,对人类犯下的原罪进行救赎。从人物类型上看,《西游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体现出机智勇敢、不畏艰难、惩恶扬善的品质。古希腊神话中也塑造很多类似的英雄人物,例如,为人类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以及英勇善战的阿喀琉斯等。这样的性格品质和价值观念反映的也是人类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普遍追求。从原型意象上看,《西游记》中所构建的天堂、人间、地狱的世界空间结构,塑造的以天神、妖魔、凡人为代表的人物形象,作品中所蕴含的水、火、石头、植物、山洞、金属类的神器等这些基本原始意象,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存在。

经典文学作品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它通过象征隐喻的方式体现了人类潜意识深处共同的本能欲望和生存需求。作品中隐藏的神话原型和原始意象能够引发不同地域和不同时代读者情感上的共鸣。神话和原型促使不同文学作品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是不同时代和地域下文学作品可以理解、翻译和传播的基础。“这些原型作为文学作品恒定的构成要素,在翻译过程中可以不因语言和文化差异以及译者能力的限制而得到最大限度的保留。因为译入语的文学传统本身已经具备了这样的知识储备,译文读者具备了对普遍原型的接受条件,这种可理解性为可译性提供了前提基础。”[2]72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性给文学作品翻译带来了挑战

神话通过象征隐喻的方式表达了远古先民对世界的认知感受和价值观念,这使得神话在置换变形为文学之后,又打上了各自民族文化特有的烙印。《西游记》是一部具有神话原型特质的隐喻性文学作品。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出文本本身的信息,关键更在于传达出作品的言外之意,透过表层结构和字面含义探寻其深层结构和隐含的喻义。由于中西方在语言结构、宗教文化、认知方式、社会形态及心理意识等方面存在差异,其翻译过程则面临着巨大挑战。

例如,《西游记》中体现出的佛儒道三位一体的宗教文化与以基督教为主导的西方宗教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因此,西游记中佛教、道教中的相关术语在英语文化中存在着空缺。《西游记》中出现多次的“心猿”“元神”“禅心”“金公”“木母”“黄婆”“婴儿”“体真”“道真”等词,很难在译文中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阴阳”一词在古代表示宇宙间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指天地间化生万物的二气。在文中共出现了37次,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翻译,常被译为“the Yin and the Yang”“the Male and Female”“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the worlds of darkness and of light”。“婴儿”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看,在英语中尽管有对应的表达,如“infant,baby,babe”等。但是在概念上中英文并不完成对等。“婴儿”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三层含义:1.初生幼儿;2.泛指幼童;3.道家称铅为婴儿,水银为姹女。例如,《西游记》第十九回回目:“婴儿姹女配阴阳,铅汞相投分日月。”詹奈尔将它译为“The Babe,lead, and the Girl,mercury,were married.And combining together,they divided into sun and moon.”

四、结语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将文学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文化语境中,“透过文学作品表层的审美意象系统,深入到文学作品的原型意象翻译”[2]46,对文学作品进行整体研究分析。尽管中西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神话原型的普遍性和稳定性为文学作品的可译性提供了前提,是中西文化沟通交流的基础。同时,在翻译时,译者也应注意不同文化间的“异质性”,树立译者翻译道德,从而加快中国文学和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刘道影,朱明胜.《西游记》翻译研究(1980-2018)——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9,(1):125-135.

[2]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

[3]欧阳东峰,穆雷.论译者的主体策略——李提摩太《西游记》英译本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1):114-121,149.

[4]高翔.《西游记》三个英译本的翻译目的论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

[5]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42.

[6]方克强.方克强的文学人类学批评(二)——原型模式:《西游记》的成年礼[J].文艺争鸣,1990,(3):26-32.

作者简介:

郭璐璐,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翻译研究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浅析
图式理论下旅游宣传语翻译探讨
及物性系统分析《未选择的路》及其汉译本
关于对跨境电商店铺名的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浅析德里达的解构翻译思想
西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