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现实的初步发现及思想转变

2021-09-10 07:22王翕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物质

【摘要】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阶段。马克思在博士毕业之后首次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新闻报刊的编撰工作。从大学的象牙塔进入到现实社会,马克思开始切实地接触到现实的物质利益,也逐渐发现阶级社会的物质基础,从而对自己原有的哲学信仰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同时,马克思还接触到了现实的贫苦百姓,开始关注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悲惨境遇,从而发现了现实的人。对现实物质基础和现实的人的初步发现,推动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逐步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自由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关键词】 《莱茵报》;现实;物质;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59-04

《莱茵报》的前身是1839年在科伦创办的《莱茵总汇报》,1841年改名为《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简称《莱茵报》,1843年4月1日被普鲁士政府查封。在传统马哲史中,《莱茵报》时期一般是指马克思博士毕业后在《莱茵报》当编辑的这段时间。阿尔都塞认为,以1845年为界,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一个巨大的断裂。但根据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经历和作品的考察,马克思的思想并不是突然发生了某种“断裂”式的跃迁,而是在《莱茵报》时期已经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这一时期,对现实的初步发现使他开始了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自由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的过渡,为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1841年,年轻的马克思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编辑工作。《莱茵报》为马克思提供了从事政治斗争活动的第一个平台。在担任《莱茵报》编辑工作期间,马克思不断接触到社会现实的物质利益和贫苦大众的悲惨境遇,所撰写的文章内容大多数都是批判社会现实。对这些社会现实的经历和反思冲击着马克思原有的哲学信仰,使他对过去自己所崇拜的“自我意识”哲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对现实与信仰之间关系矛盾不断地批判和反思中,马克思孕育了他伟大唯物主义思想的萌芽,他对现实中工农阶级的关注也使他开始研究和思考当时自由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最终诞生了他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历史理论。

一、对现实物质利益的初步发现

到《莱茵报》工作之前,马克思曾是青年黑格尔主义学派的一员,他推崇鲍威尔所倡导的“自我意识”哲学。在马克思的博士毕业论文中,他一开篇就激情地称颂“唯心主义不是幻想,而是真理” ①,而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一切天上和地上的神。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 ②。在政治观点上,马克思从小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肯定意识和理性的作用,推崇当时广为流行的自由主义。但是,这一切马克思原有的哲学信仰和政治理念都在他进入《莱茵报》做编辑后受到了现实的巨大冲击。

(一)发现现实的起点:《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马克思博士毕业以后到《莱茵报》开始了他的编辑工作。职业生涯一开始他就遭遇到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的挑战,即新书报检查令对出版自由所构成的威胁。当时德国的普鲁士政府在1841年12月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这对崇尚“自由意识”的青年黑格尔学派和身为编辑的马克思来说是一个非常难以接受的现实。于是,马克思斗志昂扬地撰写了一篇《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以下简称《评书报检查令》),深恶痛绝地抨击了普鲁士政府扼杀出版自由的专制制度和把学术与地位联系起来的虚伪自由主义,力图捍卫人类精神、意识和思维的自由权利,马克思颂扬自由的报刊是“人民敏锐的眼睛” ③,肯定出版自由是探讨一切真理的前提。“没有新闻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会成为泡影。” ④

马克思的这篇政论处女作当时没有得到发表,这篇文章在总体上也仍以自由主义为立场,在唯心主义的思维框架内谈论观念自由的问题。但是,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因现实而发生思想巧妙转变的一个起点,是马克思从高高在上的精神世界开始着眼现实尘世生活的第一步。在出版自由的问题上,马克思第一次遭遇了现实难题,于是,他逐渐把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纳入了自己的思考范围。“要么获得更多的现实自由,要么获得更多的观念自由。” ⑤马克思对自由的思考开始陷入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与现实物质条件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之中,这促使他对“自我意识”哲学进行反思和拷问,从而转向去分析唯物主义式的现实动因。

(二)物质利益的初步发现:《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級会议记录的辩论》

随着对出版自由问题的深入,特别是在莱茵省议会就出版自由问题进行的辩论之中,马克思远见明察地发现了新的书报检查令背后的阶级利益本质。他紧接着写作并发表了《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以下简称《辩论》)。在《辩论》中,他以物质利益为切入点,发现了在现实世界中,普鲁士政府内部对书报检查令持相反态度的不同派别并不是因为各为不同“自我意识”的代表而是各为不同社会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同阶级的利益需求从根本上影响着各个阶级在各个领域的思想诉求。封建贵族坚决反对言论自由,是因为不愿意资产阶级的言论自由危及自身既得的物质利益;资产阶级代表把文化视为产业,出版自由就是资产阶级所要求的行业自由,因此他们极度推崇出版和言论自由,代表了他们现实物质利益的需要;另外,以农民阶级为主的广大贫苦百姓,他们的意见无论怎样,都因为其自身物质基础的卑微地位而被忽略不计了。

在《辩论》中对新书报检查令阶级利益本质的剖析,使马克思发觉到了理论与现实的不同,他体会到了“自由意识”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困境——意识不仅不能凭自身获得自由,也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更谈不上解决现实问题。在辩论中,各派代表唇枪舌剑、意见诉求不一,如果仅仅从精神领域去寻找答案,忽略了背后的现实依据,根本无法客观地进行判断。马克思面对现实的政治斗争,发现了自由意识的局限性,开始从现实领域去寻找答案,去发现不同阶级代表背后的现实物质利益的制约。“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⑥

列宁曾经评论1842年马克思发表在《莱茵报》上的这些文章,“可以看出马克思已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了。” ⑦虽然当时年轻的马克思颂扬自由意识的高尚,反感“卑劣的物质追求”,但是他在书报检查令这件事情上切身体会到了物质基础对社会地位的重要影响,也领悟到了阶级利益对阶级意识的内在决定性。面对这样的现实,到底是“自由意识”对现实的引领,还是思想被现实所决定,哲学为现实所屈服,马克思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之中。在《莱茵报》时期及以后,越来越多他所面临的现实和物质困境使他不得不渐渐抛弃了对“物质”的藐视,开始重视社会关系中物质利益对阶级意识的决定性意义,这正是马克思哲学思想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因。另外,由于马克思在《莱茵报》以前几乎没有关注过经济问题,在这一领域上的空白,也对当时他对于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造成了一些困惑和障碍,这也是马克思后来转向研究政治经济学,写作《1844年政治经济学手稿》的直接原因。

二、对现实的人的初步发现

青年时代的马克思从小生活优越几乎不为物质利益所困扰,他在《莱茵报》工作之前,除了校园生活接触的老师同学,其余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贵族阶层的人物。在《莱茵报》当了编辑之后,他接触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特别是在普鲁士当局处理林木盗窃问题的事件上,马克思把目光转移到对广大贫苦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开始接触到了农民阶级、工人阶级,这就是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初步发现,为以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全面分析和论述提供了现实基础,也为他在历史观上转向唯物主义提供了人学的动因。

(一)对贫苦农民的关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在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还处于一个资本原始累积的阶段,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对森林、草地和原有公共土地的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之一。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和私有制的普及,德国的公共林地不断萎缩,原本是村庄共有的取暖林木被划归为私有财产。在这种情况下,农民为了反对这种掠夺到处砍伐树木,还有一些民众因为生活极端贫困,不得不捡拾枯枝度日。农民阶级的这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为之的行为在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看来,却是对他们神圣私有权的一种侵犯。在莱茵省议会中,对所谓的“林木盗窃”问题,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们一致要求对农民私伐树木的行为处以重刑,甚至要求把贫民捡拾枯枝的行为也当作“盗窃罪”来进行惩治。

林木盗窃法令的出台对青年马克思的内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一方面看到了林木占有者对物质利益的贪婪和其剥削者的阶级本质,一方面对无辜的贫困农民产生了深切的同情。在马克思的视野中,他第一次注意到了广大的、现实的、贫困的人。普鲁士政府企图通过林木盗窃法,把捡拾枯枝这样卑微的生存活动,当作“盗窃林木罪”来论处,这无异是对民众的贫困生活和悲惨境遇雪上加霜。马克思认为,剥削者阶级为了所谓树的权利而牺牲人的权利,为了枯死的树枝,不惜把许多贫苦群众“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作枯树抛入犯罪、耻辱和贫困的地狱。” ⑧而“人的权利”在这里不再是“自由意识”理念上抽象的人,而是马克思初步发现的现实的人、贫困的人。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和贫苦民众站在了一起,坚决地抨击了新出台的林木盗窃法,揭露了普鲁士国家封建反动本质,维护着贫苦大众的基本物质利益和生活权利。马克思此时已经不得不承认,近代自由主义者所倡导的最自由的法律也仅仅是私有制的工具,而不是为现实中贫苦大众而服务的。当然,此刻的马克思还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他一方面反对封建反动派,另一方面开始反思自由主义的不彻底性,主张关注和力图实现现实中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对贫困问题的探索:《摩泽尔记者的辩护》

《关于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以下简称《辩护》)的系列文章,是马克思在同情当时农民贫困现状的同时,间接对社会结构的物质利益问题的思考。1842年《莱茵报》刊登了一篇报道,指出了摩泽尔地区葡萄酒农的大量破产,处境悲惨。当时的普鲁士政府对葡萄酒农贫困的问题互相推托,他们没有找到农民贫困的根源,也不想去触及问题的本质。在《辩护》的系列文章中,马克思对普鲁士当局政府在对待农民贫困问题时所持的冷漠态度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他认为造成农民贫困的原因正是当局陈腐的官僚主义制度,他写道:“不能认为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贫困状况和国家管理机构无关,正如不能认为摩泽尔河沿岸地区位于国境之外一样。” ⑨

在对现实农民阶级的贫困进行关注,对普鲁士当局政府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开始思考造成这种现实的更深层原因。随着对现实的初步发现和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他原有的唯心主义信仰已经动摇了。

在林木盗窃案和《辩护》中,马克思关注的不再是自我意识哲学中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具有物质基础和物质利益的人。从这时起,马克思为了维护贫苦民众的利益对普鲁士政府进行了一系列口诛笔伐的抨击,他充分地展现了对民众疾苦的关心,对真正而非虛伪的自由、平等、公正等思想的向往,这些都对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自由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起到了现实的思想奠基作用。

(三)对现实中无产阶级的关注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不仅关注了贫苦的农民阶级,也开始注意到德国工人的悲惨境遇。

1842年《莱茵报》转载了维特拉的文章——关于柏林家庭住宅问题的通讯,这篇文章报道了德国汉堡工人的悲惨生活。紧接着,德国思想界围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展开了一场理论和现实的斗争,这吸引了马克思的目光,他开始密切关注德国工人阶级的现实状况。在这群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中,马克思发现了“一无所有的阶级”,也注意到了这个阶级特别的历史作用,他尤其注意到了这个阶级提出物质利益诉求和自我组织各种斗争的能力。从农民阶级到无产阶级,马克思对现实的人的发现为他以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人的全面阐述提供了思想准备,也为他批判空想社会主义转向研究共产主义提供了政治历史依据。

三、《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思想转变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不仅发现了现实物质利益的决定性作用,也初步发现了现实的人。这两种发现是并行不悖的,在马克思不同的著作中从不同侧面中展现了出来。正是因为这一时期马克思遇到了犯难的物质利益问题需要解答,才驱使他逐渐扬弃了旧有哲学观点,对现实的发现以及马克思在经济问题上的空白,使得他转向对人类历史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的研究,把他曾经所关注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精神性动因转向到对根本的物质决定性因素的思考,促使了他完成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自由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

(一)从自我意识到唯物主义转变

如前所述,马克思曾是“自我意识”哲学的推崇者。在《莱茵报》工作以后,他试图将这种哲学的思维模式应用于他理论的研究。但在实际工作中,他所接触到的社会现实使他发现,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严重缺乏现实的根基也根本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马克思由此开始渐渐反思黑格尔式唯心主义的哲学立场,也从此与青年黑格尔学派分道扬镳。

在马克思随后撰写的《论犹太人问题》中,他严厉地批判了鲍威尔追求的意识形态和政治领域的解放,认为其并不能在现实中真正地实现;他指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别,认为只有人类解放才能实现宗教等意识形态的解放。《论犹太人问题》标志着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开始和鲍威尔产生分歧,也标志着马克思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挣脱青年黑格尔学派的主导框架。

紧接着,马克思在他另外一篇作品《〈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又全面地批判青年黑格尔学派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学派唯心空谈“人的解放”转向立足现实物质对“市民社会”解放的研究,而在对“市民社会”的研究中,马克思开始发现无产阶级在人类解放中的核心作用。抓住了无产阶级,就抓住了人类解放问题的根本。

在批判与反思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青年黑格尔学派“自我意识”哲学扬弃的否定,通过对资本主义和德国现实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物质的决定性作用,找到了一条通往唯物主义的全新道路。在不断为现实民众谋取现实权利的报刊活动中,马克思日益告别了思辨的哲学,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哲学思维,开始萌发出唯物主义的思想倾向。

(二)从自由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的真正奠基者,但他并非一开始就是共产主义者。“马克思最初的精神方向取决于他的生活环境,决定于他父亲的理性主义、宗教上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决定于他的几位具有民主思想的老师的影响。” ⑩马克思从小生活在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深刻的特利尔市,受父亲以及岳父的影响,推崇自由、平等和理性。大学时代马克思受黑格尔思想影响深刻,主张理性至上、自由意志的启蒙主义思想,这也与他早期信奉自由主义思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也曾是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追随者。而在《莱茵报》工作的这段时期,马克思对现实物质利益的发现和对现实贫苦百姓的关注,使他的思维方式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也使他意识到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对阶级意识的决定性作用,推动他开始认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问题,从而扬弃了传统的思辨逻辑,逐步开创了他自己的政治理论观点,为转向共产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主观条件。

在关于出版自由的辩论中,马克思维护的是农民阶级的利益,赞扬农民代表的意见;在林木盗窃案中,他也为捡拾枯枝的贫苦百姓辩护,而在关于共产主义的辩驳中,他支持“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现在执掌政权的中等阶级的一部分财产” ⑪的正义呼声,在这个阶段,马克思已经脱离了他原来所持有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立场,从维护农民的权利发展到关心无产阶级和所有劳动者的共同利益,这是马克思自身历史观思想的一次重要飞跃。

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并未完全成形。他对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持一种批判的态度,甚至主动划清《莱茵报》与社会主义者的界限。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的种种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斗争都促使马克思开始关注社会主义,也开始对共产主义进行理论上的论证。他想建立一种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的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虽然由于当时德国的状况和马克思自身革命与理论实践的局限,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创新的梦想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这依然是马克思从最初自由主义转向对共产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开端。在后来,马克思参加了由赫斯发起的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研读和研究圣西门、傅里叶以及蒲鲁东的各种有关社会主义的著作,这些都为他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因其对现实的初步发现而经历着他“思维的断裂”的孕育。在编辑工作中他初次接触到了现实的物质利益,发现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利益在社会意识变化中的决定性作用,也开始发现了现实的人,开始关注贫苦的农民阶级和工人阶级的悲惨遭遇,注意到了无产阶级巨大的革命潜力和历史作用。

总之,在这一时期,马克思对现实的发现推动了他迅速走向思想上的两大转变:从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从自由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萌芽,也是马克思伟大事业的开端,奠定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和理论基础。马克思穷尽一生的奋斗,不是为了解释世界,而是为了改变世界,正是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的人的关注,驱动着马克思为了创造一个人类共同的美好世界而孜孜不倦的奋斗,最终成为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和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

注释:

①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②马克思:《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③弗 · 梅林:《马克思传》,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⑤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⑥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⑦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⑧马克思:《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⑨马克思:《摩泽尔记者的辩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⑩科尔纽著,刘丕坤等译:《马克思恩格斯传(第1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

⑪马克思:《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 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列宁全集 · 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弗 · 梅林.马克思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科尔纽.马克思恩格斯传 · 第1卷[M].刘丕坤等译.北京: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1963.

[6]以赛亚 · 伯林.卡尔 · 马克思[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8.

[7]周斌,曲胜男.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及意义[J].学理论,2019,(03).

[8]肖飞,胡蜂.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对物质利益的初步探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4,16(01).

作者简介:

王翕,女,汉族,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馬哲。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共产主义物质
科学把握共产主义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
试述近代经验论哲学发展的逻辑
梁启超公德观的基本内涵与文化价值研究
李海青:共产主义的历史现实性与逻辑必然性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
共产主义就在你我的奋斗中
抓物质特征 巧解物质推断题
物质及其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