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首壶看魏晋南北朝时期陶瓷的设计方法

2021-09-10 07:22郜梦坤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
关键词:仿生设计魏晋南北朝

【摘要】 本文主要以鸡首壶为研究对象,从仿生设计的角度对鸡首壶的发展及演变进行研究。运用历史研究法、图像对比研究法、个案与综合研究法以及相关学术研究方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进行分析,旨在探索仿生设计在鸡首壶中的应用,在感受鸡首壶的设计美感的同时,更深一步去了解科学的设计方法。通过鸡首壶在装饰与造型上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鸡首壶是我国古代陶瓷設计中较早,也是较好地运用仿生设计的陶瓷器皿,其具体体现在鸡首壶的形制特点的发展与其自身在使用功能上的结合。

【关键词】 鸡首壶;魏晋南北朝;仿生设计;造型与装饰;使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087-02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阶段鸡首壶在仿生设计上的风格

鸡首壶的设计,属于仿生学设计中的外形仿生。外形仿生主要是指通过产品除色彩和质感外的外形特征,例如外形轮廓、主要部件的位置,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来模仿生物体的对应外形元素,使得产品和生物原型的形态及其内在的神韵等形态仿生设计手法。在鸡的特征与整体壶部的设计中,人们通过局部的变化,使整个鸡首壶的美感和风格出现了变化,在各个时期背景的影响下,鸡首壶在仿生设计上都存在风格上的不同。

(一)“朴实敦厚”——西晋时期

鸡头壶最早于三国(吴)末期出现,以壶嘴成鸡头状而闻名于世。其造型大多为在小盘口壶的肩部一面贴鸡头,另一面贴鸡尾,形成头尾前后对称。西晋时期的鸡头壶有记录最早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西晋永宁二年的青釉鸡头壶。壶身的整体造型在四系罐的基础上贴塑短小鸡头,鸡头实心,罐上并无鸡尾装饰。在装饰釉方面以青釉为主,符合西晋时期越窑青瓷的整体风格。

故宫博物院中另有一只西晋时期鸡头壶。青釉鸡头壶,其壶口形状为盘口,短颈,壶身为鼓腹,近底渐收,底足为平底。釉料施青釉,青釉发黄,与同在故宫博物院内馆藏的另一件鸡首壶略有不同,是釉内氧化铁含量的比例,使釉的呈色发生了变化。壶肩部一侧有鸡头流,另一侧贴鸡尾,西晋时期鸡头壶出现流的不多,这一只鸡头壶虽然有流,但是不是在鸡嘴处,而是在鸡嘴偏下一点,根据日用瓷设计角度来说,这个流的设计并不科学。

(二)“挺秀饱满”——东晋时期

东晋时期出土的鸡首壶数量较多,在整体器型上出现了明显的风格变化。出土地区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与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鸡首壶口部变小,加大的变化出现在颈部,颈部变得细长且高。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青釉鸡头壶,壶洗口、细颈、鼓腹、平底。这件青釉鸡头壶,造型规整,装饰简练,釉色淡雅,釉面朴实自然,堪称东晋青釉鸡头壶的代表作。

东晋时期鸡头壶前段的鸡头在东晋时期的做工也更为精细,大部分鸡冠变大,鸡冠上出现工艺手法上的装饰,更为精美,加大了仿生设计的应用,更为具体化,生动性。而且鸡头中空,变成流,可以倒出水来,增加了鸡头壶的使用功能,这在仿生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提升。鸡首对应的后侧出现了壶柄也便于提拿。前期的柄多为曲柄,发展至后期曲柄上出现龙形装饰,人们称之为龙柄。

(三)“高大秀美”——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相比于东晋,盘口的壁沿有明显的加高,颈部也相对加长,盘口和底部也都在面积上做了相应的扩大,这样一来,加固了稳定性。壶身处曲线在往壶底处的部分更为收紧,使其整个形态变得更为高挺。鸡头流的设计也有所改进,更向外倾倒,便于出水,这是南北朝时期对鸡头壶设计的一个突破性进步。把手部分在弧度上顶部加高,便于人手更舒地拿放,更加符合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南北朝时期的鸡首壶,由于在壶身,壶颈,壶口及壶底部都有相应的加大,所以整体给人一种“高大秀美”之感。

二、设计上的变化对鸡首壶整体的影响

鸡首壶在对鸡的形体中提取元素运用到壶身的设计之上,在通过不断的改进使其整个壶身的风格、使用功能与器物所表达的寓意上不断进行升华改进。从局部到整体,通过局部的改良影响整体,更加强调师法得体。鸡首壶在三国至南北朝的发展过程中,分别在壶身整体的曲线上、鸡头的处理中、壶柄的设计上都做出了相对应的改良。

(一)瓶颈的拉升使容量变大

鸡首壶从三国时期的矮扁到南北朝时期的高挺,其风格上出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壶身及壶颈的处理。壶身部分无非就是在壶身的曲线部分不断调整,主要来看可归纳为“椭圆壶身”“深壶身”“高壶身”,而在壶颈的部分也是逐渐加长,口盘处向外张烈感加大,给人一种上下大中间瘦的审美感,使其变为更加秀挺。

(二)鸡头由实到空增加使用功能

鸡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可以通阴阳的象征物,三国时期鸡首壶多在墓室中作为陪葬品寓意着“视死如生”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鸡首壶的鸡头出现空心可以作为壶的流,从单纯的装饰向使用功能发展。学术界对鸡首壶出现流后作用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是最为南方的茶具,有的认为是作为酒器,但多半还是祭祀和陪葬为用品。至于有流就定义为生活中的使用功能,这并不完全符合逻辑,祭祀用品仍然需要出水口,便于祭拜时的各种礼仪与朝式。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鸡首壶发展至东晋末、南朝时期,出现了许多双头鸡头壶。举其中一件典型器型为代表。酱釉双鸡首壶高26.6厘米、口径8.6厘米、底径11.8厘米。小盘口,细颈,肩部饱满,腹斜收,平底。前置的双鸡首,鸡圆嘴,高冠,长颈,这与之前的单鸡首有着明显的不同。双鸡首壶的出现就更加排除掉了鸡首壶作为茶壶或者酒壶的可能性,因为从日用陶瓷设计的角度来说,双出水口的壶在使用起来很不便,人们很少有可能用这种双出水的壶来作为茶壶或者酒壶。

(三)装饰元素的添加丰富了整体风格

鸡首壶的发展不仅在器型上和使用功能上做出了很多变化,在装饰方面也做出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改进。例如在釉色上,东晋时期,德清窑的兴起,就让人们把黑色的釉料大量地运用在了鸡首壶之上。黑色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显得挺拔,凝重。鸡首壶作为一种明器,所展示出的象征作用正是要体现出一种庄严凝重之感。

鸡首壶在装饰上还结合了佛家元素。青釉覆莲鸡首壶藏于扬州博物馆,这尊鸡首壶小盘口,细颈,腹部扁球状。肩部饰凸起弦纹。腹部贴饰一周覆莲瓣纹。半施青釉,底部无釉,有流釉现象。这只鸡首壶在装饰方面就运用了莲花瓣作为装饰,莲花是佛家的典型代表器物,这正符合当时南朝的时代背景,佛教盛行,人们便将佛家元素运用了鸡首壶之上。

三、影响鸡首壶仿生设计出现变化的因素

鸡首壶在三百六十年的发展演变中,一种在造型、装饰、使用功能上做出变化和调整。器物的发展与变化与当时环境背景下众多因素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仿生学设计角度来讲,鸡首壶的发展主要从纯粹装饰意义的鸡首像兼具使用功能的流发展。这可以归结为是功能与形式的关系,同时从器型上大的变化来说,这与当时魏晋时期先进的烧窑技术和成型技术有着直接的关系。

(一)功能决定形式

形式结构与功能之间存在相互效应的关系,但凡是设计都遵循这一定律。鸡首壶作为仿生设计下的产品同样遵循这样的原则。鸡首壶从模仿鸡的局部器官开始,借鸡身上的寓意,后随着人们对设计的一点点推进,慢慢在器型,使用功能上做出了调整。三国、西晋时期的鸡首壶不存在“流”和“柄”这样的结构,更不用谈使用功能了。东晋时期鸡头空心出现流,南朝时期,鸡头向外拉伸方便出水,这都是人们在慢慢地使用中对流做出的改进。

(二)烧窑技术的改进

鸡首壶的发展越发挺秀,高大,能够做出这样的器型,得力于当时魏晋南北朝时期飞速发展的烧制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地窑厂烧制的瓷器多为龙窑。龙窑历史悠久,特别是改进后的龙窑。所烧制的瓷器胎骨细洁坚硬,吸水率与气孔率都很低,多数瓷器,也包括鸡首壶在内均可达到正烧。

(三)成型与工艺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三国时期的拉坯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有了明显的提升。鸡首壶器型复杂,口颈大小悬殊、转折大,成型技术较难,不可能是一次拉坯而成,所以采用了颈腹分段拉成后粘接在一起的成型方法。同时,在成型工艺上也出现了拍片大小适用的坯片,然后拼接而成。由于成型方法的多种多样,所以能够做出复杂精美的鸡首壶,这些技术提升都为南北朝时期做高大而装饰复杂的鸡首壶都奠定了基础。

四、鸡首壶在仿生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鸡首壺虽说在仿生设计上已经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在发展和改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先人的智慧与对艺术设计的考量。但是从今天的陶瓷设计角度来说,各个时期的个别鸡首壶设计仍然存在一些缺陷,这些不足也让学术界在鸡首壶的使用功能等方面出现探讨和争议。部分鸡首壶在鸡头流的部分从今天的陶瓷设计的角度来看同样存在着问题。如德清窑的鸡首壶在鸡嘴的设计略显偏小,腹部的饱满度已经远远超过鸡头流的外端,而且鸡头近似乎垂直于壶身,这样会在倒水过程中影响出水状况。从设计上来说,部分鸡首壶的设计尤其在对流的设计上出现一些不足,影响到了使用功能,破坏了仿生设计中重要的一个原则。

参考文献:

[1]刘慧中,潘娅.鸡首壶造型意义解读[J].南方文物,2014,(03).

[2]吴正光.民俗文物中的鸡文化(下)[J].当代贵州,2005,(02).

作者简介:

郜梦坤,女,汉族,河南安阳人,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设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产品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仿生设计魏晋南北朝
论魏晋南北朝“礼”与“法”的结合
魏晋南北朝经学的演变与更新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隐逸风尚探究
探究仿生设计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简论魏晋南北朝上层社会妇女的悍妒风气
浅谈仿生设计在LED灯具设计中的应用
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人北上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