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复句分类研究回顾

2021-09-10 07:22吴文斌
今古文创 2021年14期
关键词:常识

【摘要】 转折复句的定性与分类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是汉语学界探讨的话题,随着对于转折复句研究走向深入,转折复句的分类研究也趋向多元化和细致化,人们使用更加科学有效的分类方法划分转折复句。充分全面地掌握转折复句分类发展过程,理解转折复句中的反预期性,有助于确定转折复句中常识提取的理论基础和提取范围。

【关键词】 转折复句;分类研究;反预期性;常识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4-0123-04

一、分类概况

自二十世纪初开始,汉语学界开始探索句义相背一类句子的分类情况;自20世纪20至40年代,人们对于转折复句语义理解转向深层语义关系,即“轶出预期”;再到20世纪50至70年代,随着转折复句在整个复句体系中定位准确,其定义已不局限于句义的相反相对,并进行公式化表达;最后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转折复句分类思路更加多元,采用逻辑语义、三平面原理等方式,对于分类的理解更加细致和深入。

二、分类阶段

(一)探索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20年代,我国语法研究进入萌芽阶段,没有形成对于复句的完整概念和定义,对于转折复句的研究和分类涉及较少,但是可以看到前人对于转折复句的初步探索。

马建忠(1898)编写的《马氏文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论述汉语语法的著作。作者借鉴西方句型分类方法对于汉语句型进行了三分,并没有提出复句概念,但是作者在其中一种句型分类之下提出了“反正之句”的概念,“反正之句者,即前后句意义相背”,认为前后句之间通过相关连词实现意义的转折。同时,作者在“连字”一章单独讨论了“转折连字”,认为“转折连字”是用来“反上文而转申一义”。并且根据句中不同的转折连字所起到的作用和转折程度,对“转折连字”进行了分类和讨论。作者认为,“然”字在转折连字中最为常用,起到较强的掉转语势的作用;“第、但、独、特、惟”五个字,承接上文的语义,而不是完全相对,掉转程度较轻;“顾”字,“于转语词中最轻婉,用之有回环往复之态”。[1]同时,作者提到反正之句可分为带有转折连词的句子以及不带转折连词的句子两类,前者常见而后者“不概见”,这与现在所说的转折复句并不相同,我们无法单纯通过语义或句式来判断是否为转折复句,需要关联词语作为标记,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古今人说话方式发生变化,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表达架构不同。

刘复(1919)首次提出了复句的概念。将复句分为“主从复句”和“衡分复句”两大类[2]。可以看到,作者将转折复句纳入衡分复句之下,但是并没有对转折复句或相关概念进行专门论述。

(二)萌芽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随着人们对于转折复句研究的展开,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转折复句分类。

黎锦熙(1924)将转折复句归类在等立复句之下,认为两分句之间关系是平等并列的,不分主次,没有语意上的重心。作者对于转折复句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一类是重转句。转折程度最深,对该类句子定义为“反对前句,表示全部相反的观念与事效”[3]。包括相关“重转的连词”:“然而”“但是”“却是”等,如例(1)。

(1)牙齿时常咬痛舌头,但是他们终究是好朋友。

一类是轻折句。转折程度较小,对该类句子定义为“限制前句,标志一部分的相反”。包括相关“轻折的连词”:“只是”“不过”等,如例(2)。

(2)随你到什么地方去住,只是不能居住在这里。

一类是意外句。表示“出乎意料之外”和“无可奈何的心理”。包括相关“意外的连词”:“不料”“不想”“反而”等,如例(3)。

(3)农夫辛辛苦苦地忙了一春,不料一场大水,将他田里的禾苗,都漂得干干净净。

以上的分类规则并不统一,重转句和轻折句是参照转折程度进行分类,而意外句则是按照语义和语境进行区分。

吕叔湘(1942)对于转折复句的定义已经不局限于两分句表面的正反语意相对,而是讨论了其深层语义关系:轶出预期。因为甲事在心中引起预期,而乙事轶出预期,因此“由甲事到乙事不是一贯的,期间有一转折”[4],最终导致句意背戾。作者在“转折”和“转折和保留”两节分别讨论两类转折句:一类是本义是轶出预期的转折句;另一类是“意在修正”的转折句。列举了两类转折句的在白话文和文言文中常用转折词:前者与黎锦熙所指的重转句所用连词范围基本相同;后者与轻转句基本相同。并且比较了两类句子的不同之处:在语意轻重方面,前者是一般转折句,语意上前句轻,后句重;后者则是前句重,后句轻,后句的转折程度只对前句的一部分进行了抵消。后者也可被称为“保留句”。可以通过例子进行语义轻重方面的对比分析。

(4)他肚子里很明白,只是嘴里说不出罢了。

(5)他肚子里很明白,可是嘴里说不出。

例(4)中语义重心在前句,想要突出“很明白”这个事实;例(5)中语义重心在后句,重点表达“说不出”这一情况。

吕叔湘进一步阐述了转折复句关系的深层语义关系,并且比较了两类转折句的语意轻重位置不同,在分类方面,继承了前人部分思路,将转折复句分为一般转折句和保留句两类,但是并没有将前人提到的意外句纳入转折复句范畴。

(三)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转折复句在整体复句体系中的位置更加明晰,人们把转折复句归入到偏正复句范畴中,并且认识到转折复句前后两句间句意不一定前后完全相反。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1958)编写的《汉语讲义》中,将转折复句纳入偏正复句之下,认为正句没有顺着偏句的意思下来,而是“转了一个弯”[5]。

林裕文(1962)对于转折复句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试图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作者发现除了前句和后句句意相反的转折句之外,还存在如(6)中的句子:

(6)他喜欢看小说,但是我喜欢读剧本。

故此作者认为转折句的总体特征不一定是前后分句意思上的“相反或者相对待”[6],而是根据前一分句描述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而后一分句的事实与该结论相反。如:

(7)新的东西刚刚出头露面的时候虽然受到种种阻碍,但它最后终归取得胜利。

可以看到,人们根据前一分句“受到阻碍”的事实,会得出“不易取得成功”的结论,而后一句提到的“取得胜利”与结论相反。作者还对转折句进行了公式化表达:“比如有分句A,根据它可以得出结论B,跟B相反的事实是C,则A和C可以构成转折句”。

作者还对转折复句的传统分类方式:重转句和轻转句进行了再讨论,分析了重转句和轻转句的界限,认为重转句独立性差,一般成对使用关联词,也可以单用,去掉关联词语之后分句间关系不明确。轻转句独立性强,只能在正句中使用关联词,多数去掉关联词语之后可以改成联合复句。

(四)创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们对转折复句的基本語义已经达成共识:“前后分句存在悖逆性”,接着人们通过不同研究方法对悖逆性在具体复句中的表现进行了探讨,创新性地提出了逻辑语义、三平面理论、关联词位置、语势等多个分类方法。

王维贤(1982)通过形式逻辑角度对转折句:“A,但是B”;让步句:“虽然A,但是B”;纵予句:“即使A,也B”三类转折复句进行分析,推导出相关的逻辑关系公式“A→M1~B”[7],M1为较大可能的可能性,即在如果A发生则很大可能非B发生这一逻辑关系成立的情况下,转折复句成立,论证了前后两个分句间的逻辑关系。

王维贤(1994)将转折复句按照逻辑语义和句式形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将转折复句分为三类:一类是表让步和转折关联词成对使用的让步句,代表形式为:“虽然A ,但是B”;一类是单用转折关联词的转折句,代表形式为:“A ,但是B”;一类是不用关联词的意合句。前两类转折句使用的关联词的形式和表达的语义关系不相同,但它们表示的基本的逻辑语义关系大体上一致,都预设前分句A和后分句B之间具有 A →M1~B,即“如果 A , 那么较大可能非B”[8]这样的蕴涵关系。

陈明月(1995)提出转折复句中的另一类:比较性转折句。该类转折句以对比或者比较为语义基础,虽然仍符合转折复句的基本逻辑语义:两分句矛盾对立,但并不在“A →M1~ B”这样的蕴涵关系解释范围之内。根据所比较对象和内容不同,作者将比较性转折句细分为:“对比转折句”“直接比较转折句”“间接比较转折句”[9]。

一是对比转折句,细分为两小类:一种是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作为比较对象,如例(8),另一种是同一事物不同状态间的对比,如例(9)。

(8)四月份,南方已是春暖花开,但松花江仍被冰雪封锁着。

(9)有些好种子,对甲地是良种,但是在乙地的土壤、风力等等条件下,却变成劣种。

二是直接比较转折句,“从两个方面对两个不同事物进行比较”,旨在对两个事物的两方面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

(10)新人的平均脑量与古人相同,但大脑皮层的结构比古人要复杂化。

三是间接比较转折句,对于比较中一方在句中阐述,另一方隐含或出现在句外、上下文之中。间接对比不同于其他两种对比的方面是对比的其中一方不存在于句子当中,而是存在于一定语境下的共识,我们认为可以作为一种预设。

(11)你很丑,但不温柔。

例(11)在语义上前后都为负面语义,似乎不符合转折句两分句的语义背戾属性,但是由于存在流行歌曲“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作为隐含句外的对比项,与例句形成对比,两句话形成了对比转折关系。

总体来说,陈明月所列举的转折句类型与王维贤所分析的类型不同,无法用“A→M1~ B” 的预设关系表达式来解释,属于另一类转折句,两者互为补充,更加完善了转折复句的分类体系。

杨月蓉(2000)提出将转折句分为“语义转折”和“语气转折”[10]两大类,然后将语义转折按照前后句之间的语义焦点关系和表现形式分为五类,但是五类转折句覆盖范围互有重叠,在这里不做展开。

邢福义(2001)根据前后句逻辑语义关系不同,将转折复句分为转折句、让步句和假转句。第一类,转折句是指前后两分句有突然转折关系的复句 ,其代表形式为“A , 但是 B”;又将转折句细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对立式,二是因果违逆式,三是稍有抵触式。第二类,让步句是指前后分句间有先容让,后转折关系的一类复句,包括实让句,代表形式为“虽然A,但是B;虚让句,代表形式为“即使A ,也 B”;总让句,代表形式为“无论A ,都B”;忍让句,代表形式为“宁可A ,也(不)B”。第三类,假转句是指前后分句间有假转关系的复句,假转是假言否定转折的意思,代表形式是“除非A ,否则B”。邢福义对于转折句的分类是广义上的转折句,比一般理解的转折句的范围都要大。[11]

王忠玲(2001)在转折复句分类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在总结前人观点和分类方法的基础上,认为除了分句语义相反相对的一类转折句之外,根据两分句间关系,还存在着“差异性转折”“限制性转折”两类转折句。

其中,差异性转折可细分为对比关系和衬托关系,对比关系中包含了陈明月提到的对比转折句中的各类,而衬托关系不同于对比关系的方面在于,对比句中偏句和正句主次地位不明显,基本对等,而在衬托关系中,突出转折复句中偏句的修辞作用,通常“以偏句来衬托正句,全句表达的意思主要在正句上”[12]。可以说,对比关系是通过比较,突出偏正两句中事物双方的特点,而衬托关系是通过比较,突出正句中事物的特点。例(12)中表示的是衬托关系的转折复句,前句中的“枫叶颜色”来衬托后句中的“柿树叶子”。

(12)古今多少诗人画家都称道枫叶的颜色,然而,比起柿树来,那枫叶却不知要逊色多少呢!

限制性转折句是指正句与偏句既没有对立,也没有比较关系,而是在内容方面,后句对前句的补充、说明或者限制作用。例(13)中是对于中国如何统一的形式限制。

(13)中国确实需要统一,但是应统一于抗战,统一于团结,统一于进步。

王忠玲在转折分类中结合前人观点,同时引入修辞理念区分对比和衬托关系,细化了转折复句的分类,但是对于差异性转折句和限制性转折句的判定方法多是基于主观经验和语感判断,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李军(2004)采取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根据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的不同将转折复句分为:“撤销预期类”“补充限制类”“句外对比类”“句内对比类”[13]四类。并且创造性地引入了形式验证,增强分类的说服力。

撤销预期类是指人们对于前句陈述的事实产生一种预期,这种预期通常根据常规事理产生,而后句则否定这一预期,也就是将预期撤销。从形式上来看,必须由前后两句共同构成一个由预期构成的预设。如例句(14)中,只看前一句,“大虎比二锁大一岁”,根据常规事理,人们会产生预期“大虎比二锁强”这种“强”可以指代很多方面,也就是有很多潜在预设,如:大虎比二锁壮,大虎比二锁高,大虎比二锁聪明等等,而直到看到关联词“但是”代表其衔接关系为转折,以及后句中“长得没有二锁高”的时候,潜在预设变为唯一的一条,即:“大虎应该比二锁高”。而后句否定了这种预设,形成转折。

(14)大虎比二锁大一岁,但长得没有二锁高。

补充限制类是指后句在肯定前句陈述内容的情况下,进行补充限制。从形式上来看,前句所陈述的内容就是后句的预设,后句对于这一预设进行限制补充。如例(15)中,后句的预设为前句的“月亮有变化”,后句做出限制“变化有限”。

(15)月亮尽管有形体的变化和色彩阴暗的变化,但变化有限。

句外对比类是指“两件事情或两方面相反或相对”,但预设存在于上文命题之中。从形式上看,前句往往存在“预设触发语”如“也”“少了”“还是”等表示类同、变化或是持续的词,因为这些词出现往往代表句子与上文有关联。如例(16)中,上文预设的是“爱农没做监学的时候,穿着那件布袍子,而且经常喝酒”,对上文预设做出转折。

(16)爱农做监学,还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

句内对比类是指前后分句直接构成对比,预设只存在于两分句内部。从形式上看,“存在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句法成分”。

谭方方(2014)通过对于转折句事理关系、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的界定,以及句法验证,形成了“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统一。根据前后句语义关系,将转折复句细分为六种类型:“典型对比型”“因果违逆型”“论点争论型”“内容更正型”“限制补充型”和“情状意外型”[14]。

除逻辑语义为分类依据的分类方法之外,学界还做出其他分类方法的尝试。张仁(2000)还提出以语势为依据为转折复句分类的新见解。作者认为只在正句中使用关联词语的,如“A,但是B”由于在偏句无法确定语势走向是转折还是递进、因果、并列等,固可称为“不定式转折”[15];在偏句和正句中关联词组合使用的,如“虽然A,但是B”,在偏句中即可确定转折语势,所以属于“定式转折”。丁志丛(2008)从有标记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位置不同,将转折复句分为“居中粘结式”“前后配套式”和“局端依赖式”[16]三类。陈小红(2012)从转折复句与其他类型复句的联系入手,将转折复句分为四类:并转(与并列复句联系)、递转(与递进复句联系)、承转(与顺承复句联系)、理转(与因果复句联系)[17]。尹洪波(2020)在讨论转折复句的语义条件和语用机制时候提出,转折复句的语用机制为“预期偏离”[18],并将转折复句分为直接转折和间接转折两类,直接转折为由偏句引发预期二正句与这一预期对立的句子,间接转折为偏句和正句同时引起两种预期并相互对立的句子。

三、总结

转折复句的分类经过一个多世纪不断发展,其分类方法和依据已经形成了逻辑语义为基础,多种理论相结合的局面。人们对于转折复句的理解也愈发深入,我们可以明确预期在转折复句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分类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挖掘包含常识性预期转折复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特点,对日后从转折复句中常识提取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建忠.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511-519,704.

[2]刘复.中国文法通论[M].上海:上海书店,1989:74-86.

[3]黎锦熙.新著国文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279-282.

[4]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340-345.

[5]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8:275-276.

[6]林裕文.偏正复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26-81.

[7]王维贤.论“转折”[J].逻辑语言与研究,1982(2).

[8]王维贤.现代汉语复句新解[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77-199.

[9]陈月明.比较性转折句[J].汉语学习,1995(1).

[10]杨月蓉.“但是”与“却”的相容性和相斥性——兼论转折句的语义关系[J].中国语文,2000(2).

[11]邢福义.汉语复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8-515.

[12]王忠玲.转折复句语义分类的新尝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5).

[13] 李军,王永娜.也谈转折复句的内部分类[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2).

[14] 谭方方.广义转折关系的语义新分类与句法验证:以汉英语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5).

[15]张仁.说转折[J].语文研究,2000(1).

[16]丁志从.有标转折复句关联标记模式及相关解释[J].求索,2008(12).

[17]陈小红.现代汉语转折复句的语义基础[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4).

[18]尹洪波.现代汉语转折复句新论[J].汉语学报,2020(1).

作者简介:

吴文斌,男,漢族,山东青岛人,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常识
闯关大擂台
安全常识我知道
常识:门要怎么开
常识:端午节快乐
安全常识我知道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向前推,向后拖
常识:风从哪里来
健康常识我知道
常识:哪杯更冰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