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

2021-09-10 07:22梁冬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21年14期
关键词:农谚三候物候

梁冬

语文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向我们介绍了物候和物候学,其中提到:“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我国既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广泛流传的农谚民谣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中“二十四节气”中有关农事、养生的农谚民谣就有万余条,自古至今对指导我国的农业生产和休养生息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2016年11月30日,我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正是对蕴含了中华民族古代先民智慧而成的农谚民谣的莫大肯定。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符号。它通过农谚民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节气的依赖与寄托。早在宋代,就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民谣的记载。如春分,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兰。清明,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谷雨,一候牡丹,二候荼蘼,三候楝花。雨水,一候菜花,二候杏花,三候李花。惊蛰,一候桃花,二候棠梨,三候蔷薇。小寒,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大寒,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花对应时节,时节对应花,展示了绚丽多彩的画卷,所以古人有“风不信,则花不成”之说。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辩证统一。关于冬至,民间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民谣俗语。有些体现了节气与光阴的关系,预示时间的珍贵和一去不返,比如:夏至十八天,冬至当日回;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过了冬至,一天长一葱。有些体现了节令与农耕的关系,预测来年的气候与收成,比如: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在农谚民谣里,与冬至并提的是夏至,一冬一夏,一冷一热,相随相伴,比如“冬至馄饨夏至面,冬吃萝卜夏吃姜”“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数九天不刮风,三伏天不下雨”“九里雪多,伏里雨多”等。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發端于黄河流域的秦、晋、豫四季分明,其农谚民谣多有北方的地域语言特色,如“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二十四节气歌。时移世易,“二十四节气”成为我国大江南北、各民族共有的节气表,各地、各民族根据自己的地域特色、风俗习惯,总结出各自的农谚民谣。如闽南话对“二十四节气”总结出的春谚、夏谚、秋谚、冬谚就很有特色。

“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汇集了古人对天文地理和自然规律的科学总结,也因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而成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瑰宝。

(选自《山西日报》2020年2月21日,有改动)

猜你喜欢
农谚三候物候
气候变化对民和杏发育期影响分析
处暑三候
处暑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圈里事儿
立冬,原来“冬”是这个意思!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古代物候知识和物候历
山东省冬小麦2001—2010年生长季变化分析
我给“农谚”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