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的认知调查研究

2021-09-10 21:08张琴凤李晓宁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4期
关键词:认知留学生

张琴凤 李晓宁

摘要:中华经典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语语言的滋养之地,也是精神文化的聚宝盆,留学生阅读学习经典文学帮助其培养语感、提升汉语水平。本研究从认知角度出发,对来华留学生经典文学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从教材、课堂、课外三个角度提出了帮助留学生更好认知了解中华经典文学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中华经典文学;认知

一、认知概念界定

汉语词典对“认知”的定义为“认识与感知”,是个体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加工活动,习惯上将认知与情感、意志相对应;经常与之并提的是“接受”,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是人的一种认同类行为。

经典文学作品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的认同,郭为籓(1975)认为其按照程度可划分为四种,第一便为认知阶段,即个人觉得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了解团体的特性;二是情感阶段,个人不仅对认同团体或对象有归属感,并且在情感上有团体内与团体外的划分;三为知觉阶段,除了认同对象团体外,还能产生喜好的感觉,在其中自得其樂;最后是行为阶段,即不仅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尤重于行为表现,表现出认同团体的行为特性。张国良(2011)[1]则据此将文化认同归纳为三个阶段:1)认知阶段:基本了解对方的文化;2)情感阶段:喜好对方的文化;3)行为阶段:参与或模仿、学习对方的文化。韩娜(2020)[2]在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中对“认同”从三个方面考量:认知(初步阶段)、态度(中级阶段)、行为(高级阶段)。

综上,本文认为“认知”的内涵可以确定为“感知和基本了解目标对象”,处在文化认同的初步阶段,而“接受”是在“认知”的基础上的“容纳和认同”,更偏向于中高阶段的态度和行为层面。

二、中华经典文学概念界定

《说文》曰:“经,织从丝也。”先秦时所谓“经”,包括后来被认为是儒家经典的书籍,也包括杂家的书籍;典,《说文解字》云:“典,五帝之书也,从册在丌上,尊阁之也。庄都说:典,大册也,多殄切。”因为都有“书籍”的含义,春秋战国时人们已将“经”与“典”联系起来。孔颖达认为“典”与“经”二者基本意义是一样的,同指可百代之行的“常道”。现代语境中所说的“经典”与古代“经”、“典”的基本含义相同,都是体现了天地、人伦之常理,有真知灼见的典范之作,因而具有权威性。[3]童庆炳认为:“文学经典就是指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 (特别是作品),凡创作这类作品的作家自然称为经典作家。”而“文学经典”则如童庆炳先生所说是“承载文学之‘至道’和‘鸿论’的各类文学典籍”,因此,“文学经典”就具有权威性即经典性以及典范性两方面的意义。[4]彭书雄(2010)[5]认为关于“文学经典”的阐释,尽管学者们表述的视角不同, 语言各异, 但有三点是可以达成共识的:其一,文学经典是超越时空的、非功利的、永恒的,并且其阐释空间是不可穷尽的普世性作品;其二,文学经典是权威的、崇高的、典范的,并且能代表一个时代的艺术成就、审美理想与价值的原创性作品;其三,文学经典是经常被人阅读与引用,且常读常新,引人向上,并对人生、人类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

由此,我们将“中华经典文学”定义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学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批具有典范性、权威性、艺术性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经典作品体现和蕴含着不同时代不同人民的生活状态、价值观念和审美需求,丰富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宝库,影响着人们,给人以启迪和精神的洗礼。

从时间上,可划分为代表传统文化的古典文学和蕴含丰富精神价值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从体裁上,可以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三、留学生经典文学认知现状与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并针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对来自韩国、肯尼亚、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苏丹等十多个国家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共收到有效答卷104份。经数据显示,答卷来源以韩国和肯尼亚的留学生居多,受访者中本科留学生占比约74%,硕士研究生约占24%,汉语水平平均而言处于中高级阶段,且大多都接受过高校的经典文学课程,占比几乎达到9成。

“当前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已经不仅把汉语作为一种全球交际语来学习,相当一部分人希望能进一步探求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杨加印,2010)[6],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帮助留学生丰富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应用,那些普适性的人类情感以及隐含在各个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历史信息和社会文化也会在阅读和学习中引发留学生的思考,问卷调查显示,关于学习中华经典文学的动机,有近7成的留学生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以及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除此之外,在高校中高级汉语教学中设置的文学类课程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有一部分人则认为通过学习经典文学,可以帮助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1.经典文学阅读与理解现状与原因

在探究留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整体感知上,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学的体裁分类有着较清楚的认知,对小说和诗歌了解较多,戏剧和散文紧随其后,同时对小说体裁的兴趣度明显高于其他体裁,对散文的兴趣则微乎其微,本题认为这和经典文学作品体裁的特点以及留学生的汉语阅读水平不无关系,在问到“你对中华文学经典作品的哪些部分感兴趣?”,约86%的留学生表示了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其次有约60%的留学生对“背景知识”的兴趣,这符合人们在选择读物时倾向“情节类”的阅读习惯;另外,阅读散文类和戏剧类的文学作品对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要求相对较高,且须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或者推动力,因此只有一部分人表示对其兴趣盎然。

在对中国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完成度方面,大约有80%表示能够阅读完大部分,甚至一部分人能够做到完整阅读,约20%的留学生表示只能够阅读完一小部分,看不懂的情况也有发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一半以上的留学生表示,存在生字多、语法难、词汇看不懂的障碍,属于语义理解范畴的障碍,本研究认为此与留学生汉语水平和具体经典文学作品的特点有关;而也有近一半的人表示不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近三成表示因为文化差异,难以接受书中的内容,从而造成阅读和学习障碍。

在对中华文学经典作品具体内容感知上,如上文所述,大部分留学生对“情节故事类”的部分比较感兴趣,诸如“背景知识”“故事情节”;在学过一篇文章之后,半数留学生对“作品产生背景”“作品情节”“作品主题”的了解情况均表示一般,少部分人表示很好,仍然有小部分人表示不好理解,这侧面反映了很多留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处于“半懵半懂”的状态,甚至无法真正从经典文学作品汲取到普世的情感价值和文化思考;在问到“你最熟悉、最喜欢的作家是谁?为什么?”,通过对比筛选,我们选出了符合本题的79份答案,其中排到前三的分别是李白、鲁迅、莫言,分析原因主要有“作家或者作品很有名气(比如作品较多传阅度较广的李白诗歌和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思想较为深刻、作品很深奥有意义(比如莫言的‘天马行空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和意识流写作方式’、鲁迅语言犀利,其小说非常有意义‘人格令我敬佩’)”、“阅读接触较多(比如孔子‘上课时老师总是拿孔子的故乡给我们听’、老舍的《茶馆》‘身边朋友都在提’)”、“很有趣、文笔好(比如莫言的‘文化底蕴’、李白诗歌的‘有朴素的语言’)”、“容易记得、容易理解的词汇和语法”等等。从中可以得知,留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时对文本语义的理解和内容的思想都做到了关注,“有名气”和“接触较多”成为留学生“熟悉作品”的主要原因,“思想深刻有意义”、“有趣”、“容易理解”等成为留学生“喜欢此作品作家”的来源。

2.经典文学课堂授课现状与原因

调查时发现除了少数留学生能够做到看懂甚至自学,大多数留学生还是表示中华经典文学的学习难度较大,但是可以看懂大部分内容,其中课堂的授课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涉及历史哲学、宗教民俗等多方面内容。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充分介绍和解读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热情如何降低学生因字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焦虑感,增强其信心都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需要认真考虑的。”(杨加印,2010)

在通过文学类课程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留学生中,只有大约70%的人表示授课内容有选用的固定教材,诸如《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程》《中国文化》《中国古汉语文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这些教材相对留学生而言难度其实是较大的,有些是属于高校文学类的本科生使用的教材;也有留学生通过汉语学习教材《汉语教程》《速通汉语》《大学语文》来学习经典文学篇目,由于缺乏统编的适合留学生的文学类教材,我们发现在留学生的文学课堂上有些教师并未准备纸质教材,而是通过PPT自选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计划,這给教师的授课提供了较自由的发挥空间,但难度可想而知,同时授课内容的选定标准和教学水平的评价也难以考量。

在课堂教师的教学方面,大多数留学生认为教师授课的语速合适,小部分表示较快或较慢,这在面向群体的班级授课制中是正常的可以容纳的比例;教师的教学方式上,除了讲授外,教师能够做到利用多种方式进行授课,看视频、分角色扮演等;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学授课方式也在影响着目前留学生经典文学课的教学模式,半数以上的留学生表示能够接受线上线下结合学习经典文学,但是只有一部分人表示很喜欢这种授课方式,五分之二的留学生持观望态度,表示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中国经典文学学习的帮助效果一般。在问到“你觉得教师的哪些做法可以帮助你更加容易学习文学作品?(多选题)”,很多留学生表示在教材的提供、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师的语速和授课方式还是有着较大的完善空间;总体而言,大部分的留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还是持满意的态度,但因为语言水平以及文化差异、课堂适应等因素影响,少部分人还是不太能完全接受留学生的经典文学类课程。

3.留学生经典文学课外自学情况

除了面向留学生的经典文学课程,调查发现受访者中约67%的人有课下进行自学的经历,其中五分之一的留学生是完全靠着兴趣自学经典文学,他们自学的方式多是以观看相关电视剧、刷短视频以及阅读原著书目完成,一些留学生也通过阅读公众号等推送文章等方式,可见留学生自学经典文学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媒体及自媒体的输出,通过视听结合加深对原著内容的理解。

四、留学生经典文学认知的建议与策略

1.筛选和编排合适教材

据调查,本题发现中华经典文学课堂上选用的教材并非为专门针对留学生或目标语为汉语的学习者使用的文学类课程教材,让留学生直接使用国内本科生文学类课程大多使用的教材,难度可想而知。专门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文学教材是必要的,在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需要适当降低语言难度,比如适当删减一些不影响作品内容的生词、修改成留学生更易理解的语法、在作品注释上也根据留学生的学情特点重新编排等,“当下在对外汉语教材研究领域,对于文学经典类教材的评估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标准可供参考”[7],这一建议还需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学课程教师团体和留学生群体的共同探索和努力。

2.改进和丰富授课模式

教师根据需要,需主动降低授课内容的难度,调整语速和教学方式,不能单单停留在“讲授”为主,需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并采用多种方式,生动的多媒体互动、视音频欣赏、公众号推送文章等等丰富课堂内容,提前预习、课上小组、角色扮演等等方式调动学生热情。

3.探索课下新途径

留学生,特别是已经生活学习在中国的来华留学生,除了课堂和网络资源外,可以接触到更多了解和阅读经典文学的途径,特别是在国内高校群体中,图书馆丰富的原著图书资源、文学讲座、文学角、生活环境中随处可见的文化元素等等都可以成为留学生探索经典文学的新材料和补充,帮助留学生更好理解经典文学的内容和价值,除了留学生主动去找寻,一些相关单位和教师也需要做到引导和帮助拓展,使得留学生可以获得多样的学习坏境和资源。

参考文献

[1]张国良,陈青文,姚君喜.媒介接触与文化认同——以外籍汉语学习者为对象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2(05):176-179.

[2]韩娜. 来赣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20.

[3]闫霞.“经典”、“文学经典”及“文学经典意识”三概念之考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8(03):86-90.

[4]童庆炳.文学经典建构诸因素及其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71-78.

[5]彭书雄.文学经典问题研究在中国[J].中州学刊,2010(03):232-236.

[6]杨加印.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文学课程[J].社会科学战线,2010(07):268-269.

[7]安红蕊. 针对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中华文学经典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张琴凤(1977- ),女,汉族,山东新泰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外文学文化比较等。李晓宁:女,汉族,山东德州人,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

基金项目:1.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SDYJG19173)。2.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计划项目(J18RA222)3.山东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S202010445232)

猜你喜欢
认知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勤奋的民族
勤奋的民族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