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融合情智共生

2021-09-10 17:39叶金来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初中物理融合信息技术

摘 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对我们学校教育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十五年前,多媒体设备开始在学校推广,如果那个时候说是辅助的话,那么,2020年的今天,“互联网+”改变了知识创生、传播、获取与应用方式,学校和教室未来可能不再是主要的知识获得场所, 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已经从辅助迈向主体之一.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合;初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333(2021)11-0078-02

作者简介:叶金来(1982-),男,江苏省宝应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今天非常有幸参加新教育开放周的在线学习,结合学习,谈谈信息技术与物理课堂的融合策略和价值凸显.

一、课堂设计,丰富资源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都能看出每位老师在此表现出扎实的基本功,睿智的教育教学艺术,无论是情境创设,还是问题引领,或是基于生成下的问题链等,都能循循善诱,引领学生的思维生长.而这一切,还表现出教师在课前的精心设计,这种设计不仅是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准锁定教学重难点,并依托丰富的视听资源来服务于教学行为的开展.

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的这段视频资源的采集,一方面来自于丰富的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徐老师也对视频进行科学合理的剪辑和整合,将资源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其他两位老师的课堂中,也看到同样的计算应用.

课堂设计是基础,也是一节好课的基本保障,在三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折射出课堂设计的科学性、智慧性,也发现每位老师不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收集网络中的资源,巧妙而合理的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发现三位老师能采用多项技术对视频、资源等进行融合,让资源真正服务于我们的物理科学.

总之,在这个板块,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而教师则是对资源进行搜索、筛选、融合、使用,对教师的资源采集能力、整合能力、使用能力、融合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课堂导入,震撼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现在孩子的兴趣的广度、深度都是我们教师所预想不到的,因此现在的孩子获取知识与技能的途径和方式太多太多,他们的兴趣不在停留在表象之中,更多的是具有思维含量的内在求知欲的激发.为此,教师对导入环节都需要动足脑筋,趣味与智慧并存.

比如,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中,视频中激昂的进行曲,齐刷刷的脚步声,加上震撼的音响效果,学生又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这种兴趣的激发让每位学生心潮澎湃,并结合“五星红旗”这一神圣而心爱的国旗作为研究对象,每位学生很快就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在《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视频与实验相融合,视频一方面让学生近距离目睹潜水艇的下潜与上升,另一方面,教师用问题进一步提问学生,上升与下潜的原因是什么?为本节课的开展打下铺垫.而此时,瞿老师并没有直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和探究,而且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的设疑,那就是给学生呈现两个一模一样的鸡蛋,但是将它们放到同一杯水中,一只鸡蛋下沉了,一只鸡蛋却浮在水面上,这进一步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此时让学生们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物体的浮与沉做好很好的铺垫?

同样,在《电磁感应 发电机》的教学中,简单的复习导入,很快将研究的问题抛给学生,并通过学生上来三步体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磁能生电”,第一步,男生上来两手指抓住插头的两端,被轻轻的电了一下,感受电的存在,第二步追问学生,我们怎么证明这时产生了电,第三步换一个学生上来体验,一方面为了获取磁能生电,另一方面,睿智的吕老师还悄悄的关掉开关,为后面的断开电路进行实验做好很好的铺垫.

总之,在导入环节,我们需要将激趣和启思结合在一起,用震撼的视听资源、演示体验实验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并巧妙优化实验细节,结合问题和问题链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领学生的思维.初步形成:好奇后主动思考,思考怎么思考、思考哪个环节?要让孩子在这个环节想撸起袖子大干一场的感觉.

三、课堂运行,润物无声

课堂运行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主要的任务是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在突破的过程中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认知,属于学生自身的思维生长.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老师需要锁定基于所教学生的重点、难点,并结合教材中原先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形成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如何融合可以融合的各种资源,将学生的思维引领起来,以此循循善诱、由此及彼、循序渐进,最终得以突破.

在《长度与时间的测量》的策略中,單位和估读即是重点又是难点,这是物理观念渗透的关键环节,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要设立国际单位,为什么又要估读,估读是基于什么背景下的才估读的?在这几个难点的突破中,徐老师则是基于活动和体验,逐一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通过比较国旗的“长”和“宽”哪个更长一点,那就充分采集学生的信息,并集合这个信息逐一建构“标准”、“公认标准”的概念,基于学生实际体验而自然生成的,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引领下,难点不难,不攻自破,水到渠成的效果.另外,在测量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是都通过技术手段得以凸显,同频互动等,并让学生建构“估读”是基于实际需要而进行的,而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即可,再往下估是没有意义的.

在瞿老师《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过程中,重难点就是建构“物体的浮沉条件”,此时瞿老师把突破难点的主体权利还是交给了学生,瞿老师是分三步走的,第一步,让学生充分实验,(1)将桌上的一些物品浸没在水中,松手后,观察它们是如何运动?(2)怎样使下沉的物体浮起来,漂浮的物体沉下去?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实验中收获现象,初步建构物体浮与沉的认知.第二步,通过进一步的实验展示来达成部分结论的精准建构,比如,在橘子中插入钉子,我们可以发现钉子沉下去了.类似这样的,直接通过再次观察分析直接突破.第三步,就是对下沉和上浮物体的受力分析,这是一个过程性的动态分析,瞿老师一方面结合刚才的实验细节,另一方面用动画并分解运动过程,将力的变化逐一展现出来 ,进行分段受力分析来帮助学生突破,最终重点难点一一突破.

同样,在吕老师的课堂中,我们也看到了相应的策略和效果.比如,本节课的难点是电磁感应条件建构.吕老师则是把几个难点悄然无声的一一分解.“闭合电路”,在一开始的导入环节就埋下伏笔,关于切割磁感线运动,吕老师也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导体在磁场中有几种运动情况,让学生进行例举,并初步认同.第二步,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猜想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信息,这里最值得点赞的是,吕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生成,就是,哪些运动是偏转较大,哪些是略有偏转.第三步,对比哪些运动能产生感应电流、哪些不能,并通过模型展示进行分析,并让学生自主突破“切割磁感线”和“略有偏转”这些难点,随后,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则是在原有的实验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认知和实验.难点也悄然无声的一一突破.

在课堂运行的过程中,我们三位老师都具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就是活动篇,学生的活动逐一呈现,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教师通过追问、分解、建模等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突破重难点,而另一条就是暗线,即方法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方法都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比如实验、分析(受力分析、对比分析、建模)、归纳、总结等等.而且,在三节课中,我们可以发现信息技术的突破不仅完整记录、描述和还原学习过程,还能精细发现学习问题,精确提出学习策略,精准引导学习方向和学习评价.比如交互式功能的充分利用等.

四、学以致用,素养至上

以学科素养的提升为课堂的升华点,在这三节课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教师采用题海战术来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而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提升.第一步就是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将知识与生活、社会相对应,即充分彰显了教材的要求,突出STS(科学、技术、社会).

长度测量的环节是实实在在的让学生去测量小红旗的长度,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转化成一种技能,一种素养.在此,信息技术也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效果.在物体的浮与沉中,通过“盐水选种”、“小游戏”、“浮与沉的应用”、“自主总结”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应用提升的效果,而且信息技术在此再次巧妙的帮助学生突破,即小游戏竞争、視听震撼的视频、思维导图的框架建构.

学以致用,素养至上,重在引领学生进一步感悟今天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有什么用,有多大用途,在学习好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学会总结与反思,总结思想与方法,达到“悟”理的效果.并服务于后续的应用和再学习,以此往复,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李友兴.凸显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实施路径研究[J].物理教学探讨,2020(07):12-18.

[2]谢冠鸿.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下的物理核心素养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06):55-56.

[责任编辑:李 璟]

猜你喜欢
初中物理融合信息技术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切入生活,构建魅力初中物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