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德育研究与实践

2021-09-10 20:39郑国梅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道德情操为人师表潜移默化

郑国梅

【摘要】文明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都十分重视尊师重教,而尊师重教也要求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必须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要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情怀,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志向,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在学校,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切行為都视为教育行为,都具有示范性,给学生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尤其在进行思想政治,德育教育这种“传道”活动,自身的形象更将作为有样板而影响学生,教师具备好的人格力量,就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影响,在新课程背景下,指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

【关键词】为人师表;道德情操;潜移默化

一、为人师表与师德重塑

作为教师,就必须为人师表。这是文明中国几千年的优秀传统,它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要有“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情怀,要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志向,要有“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奉献精神。这一切都与师德建设紧密相关,只有具有优秀品格的教师,才能培育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始终重视自身道德的修养与提高,以知荣辱、明是非、促发展的良知境界,促进师德重塑。这是因为:

1.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客体,具有发展性、可塑性,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因而师德的内涵和基本原则是:爱的原则,爱学生、关心学生;平等的原则,师生人格平等;公正的原则,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必须热爱教育,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责,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教师的言行、品质对学生的品德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一个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周围人的思想品质对其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教师从平时的教学、言谈举止所反映出来的观念,对其影响尤为重要。如果学生对某一道德认知在教师或周围的人表现出一致性时,就必然会内化为一种稳定的道德品质。相反,如果在教师或周围的人那里没有表现出一致性时,就会产生怀疑,动摇他这一品质的形成。另外,大量的德育内容蕴藏在各科教学之中,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发现蕴藏在知识里面的富有道德意义的材料,自觉地给学生以道德、思想的震撼。

当前,师德重塑尤其迫切。由于受到市场经济体制的某些负面影响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民的思想冲击,教师队伍中,有的甚至是学校管理者、决策者队伍中存在一些与为人师表极不协调的东西,如职业道德缺位,学术道德示失范,教学不负责任,课堂讲授信马由缰等。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教学纪律观淡薄,随意调课并改变教学内容。有些教师缺乏研究精神,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陈旧,他们方法单一,照本宣科,泛泛而谈。更有一些教师对教学缺乏热情,他们对学生不负责任,常常把个人偏见,不满情绪带到课堂。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都要筑牢知荣辱,明是非,懂善恶的思想防线,提升道德水准和自身文明程度,完成好现代社会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

二、以生为本与教书育人

教师承担着知识传播、文化传承、培德立志、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不但要有广博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高尚的道德基石和教师的特有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珍视每一个生命;用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表现出对学生的爱与宽容;不断反思,向着更臻完善的境界迈进。

教育应是一种以珍视生命科学为基础的精神运动。教师应成为具有强烈生命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彻到整个教书育人工作中的光荣使者。教师在教学的职业生涯中,应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尊重、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一举一动中享受到全面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存在。师生互动注重信息交流,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相互交融,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作为教师,一生中最重要的价值,莫过于用自己的爱心培养了,对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有实际成效的学生,用爱心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自然的迸发,而不是乔装打扮,是不求回报的心甘情愿,也是一种长年累月的时间滋养。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但要小心翼翼地、深思熟虑地、关怀备至地去触及学生的心灵,还要运用一颗博大宽容之心去引导学生暂时失当的行为,用以唤醒学生暂时迷茫、扭曲的灵魂。教师决不能用不符合学生实际的标准去衡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用鄙视的眼光作出对学生一时错误的决定。任何教师如果心中无爱,无宽容之心,对学生冷漠,必将绞杀学生的智慧和个性。

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用智慧启发智慧,用心灵撞击心灵,用理想播种理想,用激情点燃激情,用素质提升素质的行为。所以,教师是一个智慧、心灵、理想、激情和素质完整无缺的五味瓶,五味瓶里的每一种元素都将在严峻的教育现实中产生积极的育人功能。

诚然,世界上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教师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毫无缺憾的人。由于教师有缺憾,学生有缺憾,整个教育也就毫无例外地是一种充满缺憾的艺术工程,关键是看我们教育工作者,以一种什么一样的心态去面对缺憾。每个教师只有坚持以培养学生为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锐意进取,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转化为新的教育资源。学会在读书中、社会实践中反思,让书籍和实践活动成为增长教学才干的知识营养。

总之,要让反思成为取得教学和科研成果、生成教育智慧的结合点。直面缺憾,学会反思,正确面对各种评价,特别是否定性评价。重新定位发展目标,不断在反思中提高教育技能和育人艺术,并促进自我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教师真正履行好教书育人的职能。

三、生本理念与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背景的指导下,提升师德水平,重要的就是要牢记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使学生在良好的师德引导中,起到潜移默化的成才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前进、发展,师德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提升和矫正,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定将以突出的地位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和改革实践之中。新的教师道德观、教育观应充分体现育人为本,以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与自我完善,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和工作目标,激起学生全面成才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现代教育的一切途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发展和创造潜力,这样才算得上教师履行了自己的职责。

教师的劳动是传播科技和文明知识,对知识的认同和定位也要重新审视。知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而并非思维本身,知识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基础而不是结果。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做学生学习、思维的保姆,而应尽全力引导学生在发现知识中学习知识,使知识成为学生积极思考的果实。现代教师的职责定要更多地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创新。只有让学生正确掌握自我教育和自我方法的教育才算得上真正的教育。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排错、反驳与否证的过程,即探索与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一个批判选择与存疑的过程。教师的职业责任在于培养学生会学习、会思考、会质疑。教育学生要把别人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己的改造、扬弃、整合和提炼,升华为自己的精神修养和创新资源。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鉴别,过滤和批判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存疑、质疑意识。使学生无疑处有疑,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让学生明白有批判就有创新,倡导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学术人格理念。因此,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应尽最大的努力指引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虑,疑有所问,问有所获,引导学生在乐学、乐思、乐疑、乐问上下真功夫,真正做到明理、动情、导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由会学到乐学的学习境界!

参考文献:

[1]《教师法》

[2]《教育法》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阜阳市三里小学

猜你喜欢
道德情操为人师表潜移默化
浅谈班主任具备的素养
精读深悟 复述出彩
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
科学引领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学生高效发展
浅谈当代大学青年教师的政治责任担当
谈诵读经典诗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探究
试析幼儿教师的师德修养
多元价值观背景下的价值引导与美德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