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外道

2021-09-10 01:20周文风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期
关键词:佛法涅槃菩提

周文风

摘要:历史上,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冲突,但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则是一个比较和平的宗教。为了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本文通过佛教对其他宗教的一个特有称谓“外道”这一概念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了“外道”一词在佛教语境下所具有的多重内涵,得出了“内道”与“外道”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结论,展现了佛教所具有的非常圆融的“外道观”。

关键词:佛教外道外道观

在世界各大宗教之中,佛教一般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和平的宗教,很少与其他宗教之间发生冲突,这一现象,与佛教对待其他宗教的态度有着密切关联。佛教一般将自身以外的其他宗教称之为“外道”,“外道”一词,梵文作“tirthika”,巴利文作“titthiya”,音译为底体迦,又作外教、外法、外学,梵语之原义系指神圣而应受尊敬的隐遁者,初为佛教称其他教派之语,至后世,渐附加异见邪说之义,外道遂成为一种贬称,意为真理以外之邪法 。

然而,以上关于外道的描述,并未揭示出佛教和外道之间在思想上的根本差异,那么,二者间思想上的根本差异究竟如何呢?关于这个问题,吉藏大师在《三论玄义》中说:“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 慧远大师在《维摩义记》中说:“法外妄计,斯称外道。” 那么,如何是“心游道外”?如何是“法外妄计”?站在不同的层面,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接下来,本文就综合佛教经论中各种有关外道的看法对“什么是外道”这一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与佛法之理不符即是外道

在《摩诃止观》一书中,智者大师提出外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 “佛法外外道”即是指与佛教的教理教义有明显区别的其他宗教,比如关于因果问题的认识,迦毘罗外道计因中有果,而沤楼僧佉外道计因中无果,但勒沙婆外道則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而佛教则主张一切法由因缘生,一切现象乃是在各种条件的相互配合下暂时形成的,所以,既不能认为因中有果,也不能认为因中无果,或亦有果亦无果。

而“附佛法外道”则是指其宗义虽出自佛法,但却妄有所执,比如关于诸法自性问题的认识,小乘犊子部计执有“我”、有“法”,即认为“我”和“法”是实有;而大乘之方广道人落入“恶取空”,即认为一切法都空无所有。这两种观点虽然都出自佛法,但却是对佛法的一种误解,佛法主张缘起性空,诸法皆缘起而生,故不能说无;缘起而无自性,故不能说有。所以执着二边都是不对的。

“学佛法成外道”是指执佛教门而生烦恼不得入理,或堕入有,或堕入空。“若不得般若方便入阿毘昙,即堕有中,入空即堕无中,入昆勒堕亦有亦无中。” 佛教主张般若中观,故既不能堕入有,也不能堕入空。

所以,按照智者大师的这一说法,则判断外道的标准不是看其是否属于佛教这个团体,而要看其是否与佛教缘起性空的道理相符,如果不相符合,或错解佛法,则通通属于外道。

二、未证到无住处涅槃即是外道

那么,怎样才算是正确地理解了佛法呢?若以阿罗汉为例,阿罗汉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到达无学位,证得了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如果我们就此认为阿罗汉已经对佛法有全面正确的理解了,但在《大般涅槃经》卷十七中,佛则说:

“善男子!道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涅槃亦尔。外道道者,名为无常,内道道者名之为常。声闻缘觉所有菩提名为无常,菩萨诸佛所有菩提名之为常。”

也就是说,菩提或涅槃有两种,一种是声闻缘觉的菩提,一种是菩萨诸佛的菩提,前者所得的菩提是无常的,属于外道道,后者所得的菩提是常住的,属于内道道。所以,按照这种说法,即便已经成了阿罗汉,所得的依然是无常的菩提。如此一来,则阿罗汉依然属于外道,还在佛法的门外!在《禅宗心性论》一书中,则进一步指出:

“第一义谛名为道,外道就是外于第一义谛,就是非道……四种涅槃中,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并不知道第一义谛,亦即无需证到真实如来藏,自性清净涅槃证到了如来藏,破除了一念无明,但还未破除无始无明,佛地证到无住处涅槃,这才是究竟圆满。”

根据这种说法,四种涅槃中,即便证得了三种涅槃,都还是属于外道,只有证到了无住处涅槃,破除了无始无明、得了佛果的人才不属于外道。如此一来,则自佛陀入灭以后无佛出世的这段时期之中,所有的学佛者包括声闻、缘觉、菩萨,就都成了外道。既然连我们一般所认为佛教内部的圣者都成了外道,那佛教又如何安立,所谓的内道又在哪里呢?

三、真的有所谓“外道”吗?

但有趣的是,在《大般涅槃经》后面的卷三十五中,佛陀对迦叶尊者说:

“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在外道中,断诸烦恼、调伏其心、教化众生,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外道。或言佛性即是内道。何以故?菩萨虽于无量劫中修习外道,若离内道,则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佛性即是内道。是故如来遮此二边,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亦名内外,是名中道。”

前文已经指出,如果没有证得无住处涅槃,连声闻、缘觉、菩萨通通都属于外道,而根据此处的这段经文,我们发现,几乎连佛陀也快要成为外道了,如其所说:“或言佛性即是外道。”也就是说,即便成了佛,具有了佛性,依然可以叫做外道,当然,也可以叫做内道。但佛陀认为,不管叫外道还是内道,都还不够准确,最好叫非内非外的“中道”。而《涅槃经》也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不光是佛有佛性,一切众生也都有佛性,因此,一切众生都既可以叫做外道,也可以叫做内道,不过,若离内道,则难以证得正觉,若离外道,则无法化度众生,内道离不开外道,外道离不开内道。所以,站在《涅槃经》的思想立场上来讲,其实根本无所谓内道或外道,都只是运用上的不同、名言上的分别而已。以此观之,则吉藏大师所谓的“心游道外”或慧远大师所谓的“法外妄执”也都是一种方便说法而已。

四、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对于“外道”其实有着非常圆融的看法,就事相的层面来讲,外道的教理教义与佛教当然是有明显差别的,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凸显出佛教自身的价值、自身的独特性;但从佛性、从理体的层面来讲,外道与佛教又是无二无别的。内道是菩萨证得正觉的根本,外道是菩萨修行度生的方便,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统一的。由此,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何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是一种比较和平的宗教,并且在佛陀时代,“外道”一词也无贬义,佛陀总是以理服人,与其他外道大师和平相处,因为佛陀心中并没有内外之别,所以能平等地看待一切宗教。

参考文献

[1] 见《佛光大词典》“外道”词条。

[2]《三论玄义》卷1,《大正藏》第45册,第1页中。

[3]《维摩义记》卷1,《大正藏》第38册,第428页上。

[4]《摩诃止观》卷10,《大正藏》第46册,第132页中。

[5]《摩诃止观》卷10,《大正藏》第46册,第132页下。

[6]《大般涅槃经》卷17,《大正藏》第12册,第465页下。

[7]谢劲松:《禅宗心性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36-37页。

[8]《大般涅槃经》卷35,《大正藏》第12册,第572页上。

[9]《大般涅槃经》卷9,《大正藏》第12册,第419页上。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佛法涅槃菩提
惊蛰
Unique New Year
诗二首
未定义
菩提祖师为何赶走孙悟空
法雨辰??吕逸雪??贾欣悦等
菩提之心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白玉菩提和菩提根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