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 “结恨释氏”之误
    晋人,字思旷,对佛法情有独钟,“敬信甚至”。一日,他最喜爱的大儿子忽然得病,而且十分凶险,命悬一线。病急乱投医,无奈之下,阮裕想到了自己顶礼膜拜的佛,昼夜不懈地祈祷佛、法、僧“三宝”,希望佛法能够护佑自己的儿子渡过难关。在他看来,他对“三宝”如此虔诚,“必当蒙佑”,儿子的病注定会好起来。谁知,儿子还是撒手而去。阮裕痛失爱子,悲愤交集,从此“结恨释氏,宿命都除”。从崇信佛法到“结恨释氏”,再到“宿命都除”,只因佛法没有救儿子的性命。阮裕想,我如此敬信的佛法

    检察风云 2023年5期2023-03-23

  • 算法,佛法
    欧阳江河1水,是佛法的事中间经过蓄水与排水经过蒸馏系统与净水系统经过水表、水费、水龙头变成了算法问题2佛法的身体如一截朽木年深日久,浸泡在水里若以算法敲叩佛门声音会闭水会像鱼一样游了起来算法听见佛耳里的敲门声在门内,又同时在门外的别处若以佛法推门菩萨心会不着边际鱼尾游出鱼目又缩了回去3月亮盈缺处,算法没听见算盘珠子的拨动声算法,已非算盘自身所是的东西而算盘珠子后面谁的手,谁的江山在移动或纹丝不动这一直是个佛法问题4算法与佛法缠绕在一起以微小之物提举万物在提

    天涯 2022年4期2022-10-31

  • 青海省鸟类新记录——蓝胸佛法
    6 m)发现1只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鸟类,并拍摄到清晰照片(图1)。该鸟通体淡蓝绿色,背部栗色,喙黑色,脚暗黄色。经查阅《中国鸟类野外手册》(约翰·马敬能等,2000)、《中国鸟类志》(赵正阶,2001)、《中国青藏高原鸟类》(卢欣,2018),确定为蓝胸佛法僧。据《青藏高原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刘迺发,2013)、《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第三版)》(郑光美,2017)、《青海脊椎动物种类与分布》(刘伟等,2018)以及以往关于青海省鸟类记

    四川动物 2022年5期2022-10-08

  • 无我、平等与慈悲:中华大乘佛家思想与人类治理体系完善
    据了重要的位置。佛法自东传以来,一方面作为宗教形态在中土传播,形成了以禅、净、律、密、法性、唯识、天台、华严等八大宗派的大乘佛教体系。另一方面,则以思想文化状态在社会中广泛渗入,自东汉以后,无论是统治阶层,还是黎民百姓,历史上很多阶段对佛法都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和信仰,从而深刻影响到了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运行的稳定。正因为此,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治理的探究,就不能不重视和剖析中华大乘佛家思想以及其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究其佛法根源,佛法具有思想文化与宗教两种属性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年6期2022-03-23

  • 什么是外道
    入的分析。一、与佛法之理不符即是外道在《摩诃止观》一书中,智者大师提出外道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佛法外外道;二附佛法外道;三学佛法成外道。” “佛法外外道”即是指与佛教的教理教义有明显区别的其他宗教,比如关于因果问题的认识,迦毘罗外道计因中有果,而沤楼僧佉外道计因中无果,但勒沙婆外道則计因中亦有果亦无果。而佛教则主张一切法由因缘生,一切现象乃是在各种条件的相互配合下暂时形成的,所以,既不能认为因中有果,也不能认为因中无果,或亦有果亦无果。而“附佛法外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期2021-09-10

  • 弘一法师书学观管窥
    多艺的艺术家,在佛法、音乐、美术、书法、戏剧等方面皆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弱冠之龄就有“二十文章惊海内”之誉,其中以佛法和书法的成就最突出。他精通佛法,持戒严格,被奉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其书法圆润纵逸,极富禅味,为当时的文人墨客所喜爱。一、篆字为基、五体兼涉弘一法师认为写字是“在家人”的事情而非“出家人”的事情,出家人应以学习佛法为主。出家人如果没有去精研佛法,反而以写字为追求,不涉及其他学问,那是非常可耻的。“夫见客、写字,虽是弘扬佛法,但在朽人,则道德

    艺术家 2020年6期2020-12-06

  • 海浪
    找回真实的自己?佛法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贪、嗔、痴、慢、疑和诸多苦恼是众生流转生、老、病、死的苦因。佛法是众生解脱生,老,病,死的无上妙法!佛法是众生摆脱人生烦恼、痛苦的无上妙法!恭敬拜佛,富于般若大智慧,忏悔、诵经、持戒、布施、感恩,我的人生充满正能量。面对问题,积极应对,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世出世间两完美。找回真我,还我一个风平浪静,至善圆满的人生。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2期2020-02-14

  • 积极心理学让我在教学上“佛法”无边
    信,常说是我这个佛法无边的“如来”,让他修成了“正果”。后记:2013年12月,我参加了增城市教育系统德育干部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实践培训班的学习,聆听了大师们的讲座,我仿佛在茫茫的教海上看到了一盏的明灯,让我对积极心理学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其实,积极心理学就在我们身边!如果我们能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将会取得无可估量的收益。上述的案例中,针对小涛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优点我选他为劳动委员,就是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点,“发挥优势比修

    读与写 2019年14期2019-11-27

  • 不给自己制造“第二箭”
    他的弟子: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每天吃饭,劳作,睡觉,经历生老病死以及种种烦恼;受过佛法教化的人,一样每天吃饭,劳作,睡觉,一样经历生老病死和种种烦恼。那么,受过佛法教化的人和未受过佛法教化的人,有什么区别呢?他的弟子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佛陀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呢?用今天的话说大意就是,我们平时所经历的各种身心的烦恼,就好像一支支利箭向我们射来。比如,在病中的人,要承受身体的痛苦。而这个时候,人往往会忧虑,会担心自己的病不知什么时候好,担心自己耽搁了工作,担心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19年4期2019-09-10

  • 无答之问或无果之行
    可这样并不能弘扬佛法,反倒亵渎了佛家的崇高理想。所谓“大家颂扬和憧憬的是同一种幸福未来,却在实行的路途上相互憎恨乃至厮杀得英雄辈出。理想倒乘机飘离得更加遥远。很像两个孩子为一块蛋糕打架,从桌上打到桌下,打到屋外再打到街上,一只狗悄悄来过之后,理想的味道全变”,这个比喻特别形象。但凡主动亲近佛家思想的人,其目标跟佛门信徒应该是一致的,但就因为对信徒们的具体做法上有疑义,而导致双方水火不容,就像是不懂事的孩子打无所谓的架,大家集中精力打架去了,反倒把最重要的甚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9年5期2019-07-23

  • 吐蕃基础三十六制的历史背景研究
    制;藏文;统一;佛法中图分类号:D9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02-0258-01基础三十六制事实上是基础六制,长期被人们称为“基础三十六制”。“基础三十六制”内容为六大法典、六大政治制度、六级褒奖、六种标志、六种诰身、六种勇饰。六大法典规定了行政、军事、官职设置、美德、统一度量衡以及君王取舍司法程序。其中行政部分主要是行政区划的设置以及行政与军事的关系;军事部分主要规定了军事法律制度,包括军事奖励及惩罚等;官职设置部分主

    法制博览 2019年1期2019-05-13

  • 霹雳手段
    ,明天起跟我学习佛法吧。佛法能使你迷途知返,忘掉痛苦。”陈方生说:“方丈,您干脆剃度我吧,我想出家做和尚。”玄慈和颜悦色地摇摇头,说:“你胸中戾气正炽,现在出家,未免太早了些。”时间一天天过去了,陈方生每天跟着玄慈学习佛法,陈方生果然天生慧根,一点就明,佛法日日精进。可即使这样,玄慈还是不同意他削发为僧,只说机缘未到。这一天玄慈大师云游四方去了,临走前一再叮嘱陈方生要精研佛法,同时严令他不得到后山,陈方生一一受教。这天他一时无聊,信步来到了后山,突然想起大

    民间文学 2019年1期2019-03-21

  • 希阿荣博堪布:在悲欢离合里耕耘心田
    幼小的孩子感受到佛法的价值。成长的年代几乎看不见佛像、经书和僧侣,但希阿荣博对三宝却坚信无疑。他12岁时听说附近的扎熙寺里有一位哥宁活佛,向母亲苦苦求了两年,终于进入寺庙求学。两年后活佛圆寂,16岁的希阿荣博开始四处游学。兜兜转转,21岁时见到了创办五明佛学院的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从此跟随。24岁在五明佛学院成为堪布(既是一种职务,相当于住持、方丈,同时也是一种资质,即可以公开传法说教的资格),30岁后在家乡建道场,总是回来授课讲学。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的上

    环球人物 2019年1期2019-01-29

  • 日僧圆仁入唐说话流变考
    。唐土人云:我国佛法,尽随和尚东去。承和十四年归朝[3](p177-178)。这段引文出典自《日本三代实录》(后文简称《三代实录》,901年成书)贞观六年(864)正月十四条圆仁卒传。尽管现存圆仁传记并不止“卒传”这一种版本①现存圆仁传记大约有四种版本,分别是宽平本、三千院本、三代实录本和别传本。关于圆仁传记的研究可参考小野勝年编译《三千院本慈覚大師伝》,神戸:五典書院,1967年;佐伯有清《慈覚大師伝の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1986年。,但《三宝绘》

    理论月刊 2018年10期2018-11-12

  • 无常不是消极的
    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16岁开始系统完整的闻恩修,21岁进入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藏地佛法再弘期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继续修学,24岁获堪布学位,开始在学院传讲诸多显密法要。著有“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等畅销书。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中,因此不存在注定不变的命运。我们甚至要感谢无常,因为它意味着凡事都有改变的可能。因为无常,我们永远有希望。倘若没有无常,黑夜永远等不到白天,低落的心情永远盼不到阳光灿烂,得病的身体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25期2018-06-27

  • Don't Rush to Make Judgments
    摩(指佛的教法、佛法、一切事物和现象);(印度教的)法则rascal英 ['rɑːsk(ə)l] 美 ['ræskl] n. 流氓,无赖;淘气鬼,捣蛋鬼adj. 不诚实的;下贱的,卑鄙的combat with③combat with与……战斗insult [ɪn'sʌlt] vt. 侮辱;辱骂;损害 n. 侮辱;凌辱;无礼head monk at Zen monastery. If he won battle, then he could stay els

    意林(绘英语) 2018年2期2018-06-26

  • 遇到的每个人都可以是你的一亩田
    院的高僧大德修学佛法,16岁开始系统完整的闻思修,21岁进入喇荣五明佛学院,依止藏地佛法再弘期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继续修学,24岁获堪布学位,开始在学院传讲诸多显密法要。著有《次第花开》、《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透过佛法看世界》等畅销书。凡事只关注自己,只关注眼前,总是以这样的心去看待事物去做事,生活的路会越走越窄,心越来越枯涩。读一读佛菩萨的事迹,看到他们的心量是多么开阔广大,我们会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福报会这样小。通常慈悲心的训练从

    北京青年周刊 2018年20期2018-05-25

  • 境由心生刀作笔 玉亦载道写春秋
    构思的重要性。《佛法》的 构思时间很漫长,翻阅无数资料,到寺院实地考察,与高僧大得请教相关知识,怀至诚之心去思考创作,有时一连几天盯着石头冥思苦想,反复揣摩,这其实是在与玉石对话、交流。佛法立意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有三个组成部分,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第二主题是观世音菩萨展开的,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关键词:美玉;佛法;设计;雕刻——缘起千金易得,良玉难求!一件完美的作品,玉材至关重要,一块美玉在手更是激发创作欲望和灵感

    神州·下旬刊 2017年2期2017-07-14

  •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刘璐佛法僧目(Coraciiformes) 是佛法僧科(Coraciidae)约12 种东半球鸟类的统称,成员体型大小不一,生活方式多种多样,多数种类以昆虫和小动物为食,有些种类食鱼,还有些种类食果实。在中国我拍摄到了3 种—— 蓝胸佛法僧、棕胸佛法僧和三宝鸟。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那么,主要以食肉为主的这3 种鸟,为何得了一个这么重量级的佛教名称。经过查阅发现此名来源于日语, 這种鸟的鸣叫声极

    旅游纵览 2017年7期2017-07-12

  • 书法佛法相通相融
    弘一大师把书法与佛法融为一体,如油入面一样把佛学中的修行理念、目标与方法渗透进了书法的实践与研究之中,最终达到了人书合一的圆融境界,创造出当代弘体书法的艺术高峰。一、理念相通弘一大师有言: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所谓理念相通,即是说,学习书法与学习佛法一样,它所追求所向往的都是高尚的人格与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对此,弘一大师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实证经验。譬如,1937年3月间大师应邀为南普陀佛教养正院作过一次演讲,主题是“谈写字的方法”

    公关世界 2017年22期2017-05-30

  • 希阿荣博堪布 善待自己是理性生活的开始
    幼年即随高僧学习佛法,24岁获喇荣五明佛学院堪布学位。堪布常年亲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著有:《次第花开》 《寂静之道》《生命这出戏》 《透过佛法看世界》 等佛法畅销书。众所周知,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工业化的社会,城市化的极速发展挤压了人们的生存空间,盲目追求快速发展,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和生理不适。那么,在物质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如何处理自身欲望?如何正确看待机缘?如何适应快节奏、大压力的现代生活?如何走出不健康的精神状态?如何正确使用网络等现代化工具?

    商界·时尚 2017年4期2017-05-03

  • 一串佛珠
    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老主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弟子们都摇头。7天过去了,老主持又说:“只要承认了,念珠就归谁。”还是没人承认。老主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老主持问他:“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主持又问:“那为何要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

    现代家庭 2017年4期2017-04-15

  • 北魏太武帝废佛
    奉其道。浩素不喜佛法,每言于魏主,以为佛法虚诞,为世费害,宜悉除之。及魏主讨盖吴b,至长安,入佛寺,沙门饮从官酒c;从官入其室,见大有兵器,出以白帝。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必与盖吴通谋,欲为乱耳!”命有司案诛阖寺沙门,阅其财产,大得酿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以万计,又为窟室以匿妇女d。浩因说帝悉诛天下沙门,毁诸经像,帝从之。寇谦之与浩固争,浩不从。先尽诛长安沙门,焚毁经像,并敕留台下四方e,令一用长安法f。诏曰:“昔后汉荒君a,信惑邪伪以乱天常,自古九

    月读 2016年12期2017-01-10

  • 浅谈禅理诗无我别趣
    界意义外,又有因佛法的特殊意识形态而生别趣。本文就此谈点个人读写禅理诗的初浅体会。禅理诗是哲理诗的一种,说的是禅理、禅意,是佛教理念与诗人情感的艺术融合。禅理诗之无我,不仅有通常意义下“无我之境”要求,而且往往以“空”、“寂”、“闲”为意境,表现诗人超越现实与自然的“脱尘拔俗”,并且由此产生出许多于常理所不能解的别趣。一说“空”。先看王维的一首《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写的是一种落日残照景象。这种景象,于常理,是表现没落

    心潮诗词评论 2016年2期2016-11-25

  • 喝茶去
    ,大彻大悟后弘扬佛法40年,一直活到120岁,人称“赵州古佛”。他的佛法很奇特。无论谁问:“请问法师什么是佛法大义呢?”他就眨巴眨巴眼睛看看你,反问:“新来的?老来的?”“新来的。”“噢,喝茶去,喝茶去。”又来了一位:“请问法师,佛法大义是什么?”“你新来的?老来的?”“我来过好几次了。”“诶,喝茶去,喝茶去。”有位老和尚很疑惑:“方丈啊,怎么新来的也喝茶,老来的也喝茶呢?”他说:“哦,首座,喝茶去,喝茶去。”现在中国茶道遍天下,从谂禅师开辟了中国“禅茶一

    祝你幸福·午后版 2016年8期2016-11-17

  • 深与浅的真谛
    参加了一个弟子的佛法会。虽然那个弟子佛经不断、成语连串,说得很认真很投入,但听众们似乎并不买账,讲了一个小时都不到就跑了一小半的人,剩下的虽然没跑,却有很多都坐在蒲团上打起了盹。圣严法师见此,就暗示弟子暂停,然后把他叫到后屋说:“你怎么可以这样说禅呢?你不能说得太深奥,而应该说得通俗浅显一些!”弟子不解地问:“我不说得深奥一点,怎么能显示出高深呢?如果让别人一听就明白,岂不是我的佛法和学识都很浅?那样我还有什么讲解价值呢?”圣严法师笑笑说:“‘深确实代表着

    小品文选刊 2016年5期2016-09-08

  • 真正的自由在我们内心
    当我们具备相应的佛法正见,懂得如何从佛法角度看待各种问题之后,还要学会运用。面对每个问题,我们在第一时间,就要以佛法正见而不是固有习气对待,使错误观念没有活动机会。只有这样,心才能进入和解脱相应的轨道,否则就会顺着惯性,进入和轮回相应的轨道。这是两条非此即彼的道路。如果选择解脱,就要不断确立正见,培养正念。开始时,正念就像婴儿一样,虽已出生,但还需要精心呵护,不然随时会有夭折的可能。同时还要认识到,除了闻思和定课,做事也是修行,生活也是修行。不要以为做事是

    中国商人 2016年9期2016-09-07

  • 真正的自已
    到我的丈室来问我佛法呢?”监院:“不瞒禅师,我已从青峰禅师处领悟了佛法。”法眼:“你是根据哪些话领悟了佛法呢?”监院:“我曾问青峰禅师说:‘学佛法的人,怎样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青峰禅师回答我说:‘丙丁童子来求火。”法眼:“说得好。但是,你并不可能真正了解这句话的含意吧!”监院:“丙丁属火,以火求火,这就是说凡事要反求诸己。”法眼:“如果佛教是这么简单的话,就不会从佛陀传承到今日了。”监院听后,非常气愤,认为禅师藐视了自己,便离开了法眼禅师。中途他想:“禅师

    现代家庭 2016年7期2016-08-30

  • 如是禅意
    ”二字跟佛经或说佛法有着强烈相关,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它是一种转述,释迦牟尼佛当时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因为没有录音录像,我们只能听阿难尊者的转述:第二,它是一种充满真实和信任的传递,历史上的阿难尊者,出身于贵族,是释迦牟尼佛的堂弟,家境富有,之所以出家完全是出于对释迦牟尼佛所揭示智慧的尊崇和信仰,他的品格和能力能够服众,后世的人们相信阿难转述佛经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尽管是转述,人们依然相信释迦牟尼佛当时就是这么说的;第三,“如是”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再

    流行色 2016年5期2016-07-04

  • 露拙与抛砖
    居易问道:“都说佛法无边,既然无边,我们又怎么能听完?你能否用几个字概括出佛法的大意?”“施主,佛法的大意总结起来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八个字。”和尚说。白居易哈哈一笑,不以为然地说:“你说的这个三岁小孩也知道,这算是对佛法的总结吗?”和尚微微一笑:“三岁小孩也能说出来很正常,也正因为如此,佛法才能深入每个人的内心。”白居易听后又想问什么,书童却轻轻碰了碰他,示意他别再说话,但白居易没有理会,接着问:“既然谁都能说出来,佛法又有什么意义?”“虽然一个三岁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 2016年7期2016-05-14

  • “当头棒喝”是种佛教仪式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说的是古代有个叫黄檗的传佛禅师,身边有许多弟子。他接纳新弟子时,有一套规矩,即不问情由地给对方当头一棒,或者大喝一声,而后提出问题,且每提出一个问题时,要对方不假思索地回答,同时每提出一个问题时,都要当头棒喝。黄檗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研,弄清佛法的奥妙。黄檗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养生保健指南 2016年9期2016-05-14

  • 赞美的境界
    个地方,除了宣传佛法之外,做得最多的便是赞美别人,尤其是那些伤残或穷困之人。比如,对于一个盲人,他会真诚地赞美:“你说话的声音太好听了,有点像音乐。”对于一个乞丐,他则会认真地赞美:“其实,你相貌很好,如果能再换上一身干净的衣衫,就更不错了。”而往往这些被赞美的人都抑制不住地显出以前从没有过的开心,连声表示谢意。后来,有路人忍不住问高僧:“你这样到处赞美别人,难道是想得到什么吗?”禅师笑答:“付出时,别想着回报。我的赞美就是这样,我根本不想从被我赞美的那些

    公务员文萃 2015年9期2015-09-29

  • ;你且说,什么是佛法罢。”“佛法么?——色,——声,——香,——味,——触,——造作,——思维,都是佛法;惟有爱闻香的爱不是佛法。”“你又矛盾了!这是什么因明?”“不明白么?因为你一爱,便成为你的嗜好,那香在你闻觉中,便不是本然的香了。”(大臾摘自《许地山散文全编》)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15年4期2015-05-10

  • 文明对话与文化创新——以祖师大德的“判教”为例
    以知识的方式讲述佛法,他知道我们有弄清道理的欲望,就随顺了我们的这种欲望,用逻辑的方式讲述佛法,虽然佛法本身远远超越了知识和逻辑。还有念佛、观佛、礼佛等等形式都是处于随顺众生某方面心理和情感需求而设的,其目的都是让我们开悟见佛,证得菩提涅槃。佛法之所以被中国人接受与佛法本身的开放性、融摄性有关,还与中国人对佛法的翻译和判释(即判教)有关。最初的佛法翻译往往借用道家的术语,目的也是为了让中国人容易接受。“判教”是高僧大德为了随顺众生的需求而对佛法所做的一种归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年3期2015-04-14

  • 《大乘起信论》之“众生心”阐析
    ,而众生心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性正是通过真如和生灭两面的相互作用而得以体现的。一、“众生心”的涵义所谓“众生心”,是指世间有情众生的平凡心。《大乘起信论》强调“众生心”含摄万法,是佛法的全部示现: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2]012这里首先强调“法”就是“众生心”,它包含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进而强调“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摩诃”是“大”的意思,“衍”是“承载”的意思,“摩诃衍”即大乘,也就是说“众生心”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2015-03-19

  • 佛陀说法灭
    身”,能否“常乐佛法”。从这个层面上看,虽然第二种和尚追名逐利仿佛腐化的出家人,但是只要其内心还怀有坚定的佛家智慧,他就并没有违背大乘义理;相反,他为方便弘扬佛法而示行诸相,在大乘佛教看来比独自苦行的和尚还要值得肯定。不难发现,从小乘到大乘,向佛与否的评判标准已经从外在转向内心。这是由佛教义理演绎的必然结果。《杂阿含经》一上来就说“当观色无常”,由此“生厌离”,“喜贪尽”,“说心解脱”。佛教要求否认外在的实相,追求心中的了无挂碍,最初这种是以一定的身体磨炼

    书屋 2014年7期2014-08-18

  • 我所理解的佛教
    利是多么难啊!在佛法中解释的很清楚,人类心里面有贪嗔痴得到烦恼。人类的四种烦恼:贪爱,嗔恨,愚痴,傲慢,这都是与生俱来的烦恼。外面这些物质的诱惑,名利的诱惑,五欲六尘的诱惑,又有多少人能抗拒得了呢?亿万人中能找到一个,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佛。有科学家怀疑人类能不能生存到21世纪末,因为现在全球资源枯竭,气候变暖,北极的冰川在消融。在佛家看来,这不是自然灾害,实则乃是人心感应。人心善良,风调雨顺,反之,自然灾害频发。这个道理非常深奥,并且世人都不能理解,而且常常

    法制与社会 2009年18期2009-07-08

  • 关于“舍身求法的人”
    指历经艰险,探求佛法教理的人,如法显、玄奘等。并且几年来一直沿用此说。我认为这种理解值得商榷。文中,作者首先针对敌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谬论,进行直接反驳,接着从正面立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并以“……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进行证明。就是这些“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就是这些“中国的脊梁”,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是彪炳史册,光耀千古的,这里,被鲁迅先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6年10期200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