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茶文化研究概述(续)

2021-09-10 16:10蒋敏舒琴汪亚钦
中国茶叶 2021年3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学科建设茶文化

蒋敏 舒琴 汪亚钦

摘要:进入新世纪的20年是中国茶文化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期,茶文化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学术领域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视野和方法不断扩展和创新,在茶文化基本理论的完善、茶文化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文章在回顾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21世纪以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以期为将来茶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学科建设;研究成果

An Overview of Chinese Tea Culture

Research in the Past 20 Years (continued)

JIANG Min1, SHU Qin2, WANG Yaqin2

1. Sichuan Tea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Chengdu 610000,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he recent 20 years have been the most active and fruitful period of Chinese tea culture research with theexpansion of the tea culture research teams, the cre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he incre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funds and publications, the extension of the academic field, the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level, the expansion andinnovation of research horizons and methods, and current political hot spots.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in the aspect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ea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tea 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of tea culture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ientists.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ent tea culture research also has some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or solv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ea cultu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search results

三、近20年中國茶文化研究概况

回顾近20年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研究、茶文化文献史料的汇编与校勘、茶文化学术与科普论著出版、茶文化学术热点跟进与时政研究、茶文化跨学科领域交叉研究、茶文化学科理论建设等取得丰硕成果,学术研究新意迭出,为茶文化理论体系建设、茶文化学科构建和茶文化实践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下面笔者就近20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取得的成果,择其要者作简要概述。

1. 茶史研究

茶史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最早涉足的领域之一,也是各时期茶文化研究的重点领域。

近20年来,茶史研究硕果累累。

(1)通史研究

郭孟良著《中华茶史》、中华茶人联谊会编著《中华茶叶五千年》、陈文华著《长江流域茶文化》、夏涛著《中华茶史》、黄仲先著《中国古代茶文化研究》、钟建安著《中国茶文化史》、王宣艳著《芳荼远播——中国古代茶文化》、姚国坤著《惠及世界的一片神奇树叶:茶文化通史》、王旭烽著《品饮中国:茶文化通论》、刘家虎著《中国茶业早期发展史研究》、陶德臣著《中国茶叶经济与文化研究》等,均是茶文化通史性著作,对古今茶史有颇为周详细致的概述。程启坤《中国茶文化的历史与未来》、龚永新《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等论文,对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程、现状、特征与未来等作了简明概括与思考。王立霞《茶·茶文化·茶文化学:茶的文化史考察》一文则从文化史视角入手,对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作了颇为细致的阐述。

(2)断代史方面,一些断代茶史研究的空白和薄弱环节得以补阙和深化

关剑平著的《茶与中国文化》选择了茶史研究的薄弱环节——魏晋南北朝阶段作了深入研究,李广德等著的《元代茶文化史料汇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元代茶史作专题研究的空白。沈冬梅著《宋代茶文化》《茶与宋代社会生活》《中华茶史(宋辽金元卷)》、扬之水著《两宋茶事》、李斌城等著《唐代茶史》《中华茶史(唐代卷)》、施由明著《明清茶文化》、金疆著《明清茶文化漫谈》、杨元著《大唐茶文化考古》、宋时磊著《唐代茶史研究》、廖建慧著《明代茶文化艺术》、马守仁著《大明绝唱:明代烹茶道》、陈慈玉著《近代中国茶业之发展》等,对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茶文化史作了深入研究和论述。姚国坤《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中国茶文化》和程启坤《中国茶文化40年》等文章则对当代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大事记和现状等作了总结回顾。

(3)地方茶史(茶文化史)和专题茶史研究成果大量涌现

鲍志成编著《杭州茶文化发展史:上下册》、陈文华著《长江流域茶文化》、四川省川茶文化研究会等编著《历史为川茶作证》、陈先枢等著《湖南茶文化》、王建荣等著《西湖茶文化》、赵国栋著《西藏茶文化》等,对各地区茶文化发展史和特征等作了周详系统的概述。陶德臣编著《中国传统市场研究——以茶叶为考察中心》是中国第一部以茶叶为考察中心的中国传统市场研究专著,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商周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数千年茶叶市场的发展变迁。陶德臣著《中国茶叶流通与市场管理研究》以“茶叶流通与市场管理”为主线,研究了历代茶叶流通与市场管理相关历史情况。

刘家虎著《饮茶起源及茶树栽培起源地研究》、黄純艳著《宋代茶法研究》、彭从凯著《中国古代茶法概述》、胡耀飞著《贡赐之间:茶与唐代的政治》、刘勇著《近代中俄茶叶贸易史》等论著,对饮茶与茶树栽培起源、历代茶法、贡茶、茶业经贸史等相关内容作了专门研究。这方面的成果较多,如对于唐宋茶诗词的研究对明清茶马古道的研究等也可归为此类。

2. 茶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如前述程启坤研究员提出的茶文化研究对象和范畴内容一样,中国茶文化涉及领域较为宽泛,研究内容庞杂。长期以来,学者们围绕着中国茶文化的基本框架体系,作了多方研究探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果。

(1)茶文化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茶文化”这一新概念在学界正式确立以来,不断有研究者对其概念、内涵与外延作界定、阐释,勾勒“茶文化学”的基本轮廓,构想并实践探索其学科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近20年来,随着茶文化研究和“茶文化学”理论探讨的深化,随着高校茶文化专业学科的快速发展,随着高校茶文化学科教材建设的跟进,有关“茶文化”基本理论的阐释和总结概括,结成了丰硕成果。

陈文华主编《中国茶文化学》《茶文化概论》、丁以寿主编《中国茶文化》《中国茶文化概论》、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 第三版》、姚国坤著《中国茶文化学》、黄志根主编《中华茶文化 》、张凌云主编《中华茶文化》等著作,对茶文化的概念、内涵、特征、精神、价值理念等基本面和“茶文化学”理论体系作了周详而有见地的阐释。

(2)茶艺

茶艺是茶文化的基础,是茶文化最直观、最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茶文化的复苏与繁荣发展就是从开展茶艺及其相关茶事活动开始的。茶艺服务与表演以及社会化培训等实践活动的繁荣兴起,高校茶艺(茶文化)课程、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的开设,不同层次(级别)、规格的茶艺(创新)大赛的举办,又推动着茶艺理论的更新和升华。

陈文华主编《中国茶艺学》、范增平著《中华茶艺学》、余悦主编《中华茶艺 茶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中华茶艺 茶席设计与茶艺编创》、林治主编《中国茶艺学》、丁以寿主编《中华茶艺》、朱红缨著《中国茶艺文化》、夏良玉等编著《茶艺学》、张凌云著《茶艺学》、刘文娟等主编 《茶之艺》、包小慧编《茶艺》、张星海等编著《茶艺传承与创新 第二版》、单虹丽等主编《茶艺基础与技法》等论著以及诸多此类论文,较为系统地阐述了茶艺发展脉络、茶艺概念与内涵、茶艺类型划分、茶艺结构要素、茶艺编创与表演、茶艺创新、茶艺术与审美特征、茶艺价值功能、茶艺与生活等诸多内容,使茶艺研究体系日臻完备,逐渐构建了颇为完善的茶艺学理论框架。

(3)茶道

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中国茶文化界一般将其纳入茶文化体系中的“内在价值、理念、精神等”心态文化范畴。从茶道的概念、源流、类型、构成,茶道与宗教文化,茶道与文学艺术,茶道礼仪等出发,陈文华主编《中国茶道学》、丁以寿主编《中华茶道》、林治《中国茶道》《中国茶道300问》、朱海燕主编《中国茶道》、周文棠著《茶道》、张彬等主编《茶之道》等论著,对中国茶道理论作了学理性阐发。华旭编著《中华茶道探微》,以及丁以寿《中华茶道的形成与道家》、陈传照等《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陈勇光《茶道精神的美与真》、张文霞《中国茶道的文化特质》等论文,不仅对中国茶道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文化特征作了阐释,还凸显出一定的时代观照,从跨文化和比较研究的视角出发,对当代茶道精神、茶道哲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4)茶馆茶具

茶馆空间及其要素构成本身就是中国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茶事活动、表现和感受茶文化、学习和传播茶文化的重要场所(场景)。连振娟著《中国茶馆》、陈文华主编《中国茶艺馆学》、徐传宏主编《中国茶馆》、徐传宏和骆芃芃编著《中国茶馆 修订版》、刘清荣著《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周文棠著《茶馆》、金开瑞等著《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吕才有主编《茶馆设计与经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等编著《全国百佳茶馆经营指南》、陆尧著《茶馆经营管理》等著作,对茶馆的发展历史演变、特征类型、现状,以及现代茶馆空间设计、经营管理,全国特色茶馆等作了梳理和介绍。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是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胡小军著《茶具》、陈文华主编《中国古代茶具鉴赏》、寇丹著《茶具百问百答》、佘彦焱编著《中国历代茶具》、唐译主编《图说茶具》、吴光荣著《茶具珍赏》、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中国茶具设计》、王建荣等编著《中国茶具百科》、郭丹英等著《中国茶具流变图鉴》、李新玲等编著《大唐宫廷茶具文化》等著作,对中国茶具发展史、茶具类别与特征、茶具设计与应用、茶具鉴赏与保养等作了详细论述,同时对相关专题内容如唐代宫廷茶具文化等作了专门探讨。

其中,由王旭烽等主编的《中华茶器具通鉴》(全七册)是我国第一部茶器具大型工具书,全面论述了中国历代茶器具发展历史,系统地整理、研究了历代有关茶器具的文献、考古资料、学术成果等,充分展现了当代中国茶器具在设计、制作、传承、发展等多方面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成就。

(5)茶文学与艺术

茶文学与艺术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呈现形式,更是茶文化的主体内容,涉及茶诗、茶词 、茶画、茶联、茶赋、涉茶小说、茶戏剧、茶谣、茶歌、茶百戏、茶舞、茶书法、茶篆刻等诸多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颇丰,涌现了一大批论文论著成果。

一是茶文学方面,以茶诗词研究和鉴赏居多。蔡镇楚和施兆鹏编著《中国名家茶诗》、钱时霖等编著《历代茶诗集成》(多卷本)、黄杰著《两宋茶诗词与茶道》、冯文开著《北宋茶诗研究》、李精耕和袁春梅著《宋代茶词探胜》、陈振珠主编《茶诗茶联集锦》、李新玲《诗化的品茗艺术:从唐代茶诗看唐代茶艺》、于欣力和傅泊寒编著《中国茶诗研究》、刘峰主编《历代茶诗选注》等著作,对历代茶诗茶词作了颇为全面的辑录、校注和鉴赏,其中不少著作还对唐宋时期的茶诗、茶词作了专题研究,颇有新意。李莫森编著的《咏茶诗词曲赋鉴赏》,收录西晋至清代诗人、文学家有代表性的咏茶诗词曲赋420首(篇)作品,余悦主编的《茶间况味:茶事小说辑录》则选录了当代具有代表性的茶事小说作品,颇具可读性。

二是茶艺术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潘城著《隽永之美 茶藝术赏析》《茶书画》、乔木森著《茶席设计》、周新华和潘城著《茶席》、朱迎迎等主编《中国茶道插花》、张金梅编著《湖北黄梅采茶戏剧本》、范晓君著《中国采茶音乐文化研究》、裘纪平著《中国茶画》《中国茶联》、胡武林著《中国茶联》、章志峰等编著的《中华茶百戏——茶汤幻变的千年绝技》等。

(6)其他方面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广阔的外延,除了茶艺、茶道、茶文化、茶馆、茶具、茶文学与茶艺术等之外,还涉及茶文化与宗教、民族、民俗、建筑、礼仪等诸多领域,从学术研究来看,还包含茶会、茶人、茶书、茶文献、茶文化传播、茶文化创新、茶文化开发利用等方面。近年来,相关的学术成果也是层出不穷、时有新意,典型论著成果有杨江帆等编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及客家茶文化》、金晓军等编著的《中国回族茶文化》、蔡荣章主编的《茶席茶会》、胡长春著《文人与茶》、沈学政和朱阳著《茶会》、 李文杰著《茶与宗教》、蔡定益著《香茗流芳 明代茶书研究》、周国茂主编《贵州茶俗》、鲍志成著《径山茶宴》、马莉编著《茶俗》、李菊月编著《茶仙卢仝研究:茶仙卢仝评鉴、茶仙卢仝诗作赏析》等,不一而足。

3. 茶文化新兴研究领域

茶文化研究新领域的开拓,一方面与茶文化自身的开放性、边缘性、跨界融合等属性有关,另一方面是随着各领域研究人员从不同视角、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开展茶文化研究而延伸出的茶文化与相关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的新领域,成为近年来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亮点。

当前的中国茶文化研究队伍构成复杂,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广泛分布于社会各界,学者们从民俗学(如余悦著《民俗研究的多重审视》及其论文《中国茶俗学的理论构建》、余悦和叶静著《中国茶俗学》)、美学(如朱海燕著《明清茶美学研究》《中国茶美学研究——唐宋茶美学思想与当代茶美学建设》)、叙事学(如王欢著《以茶叙事 茶艺审美的诗意化表达》)、哲学(如李萍著《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及其论文《作为应用哲学的茶道哲学是否可能》)、农业文化遗产学(如刘馨秋等著《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社会学(如赵国栋编著的《茶与社会》《茶谱系学与文化构建》《茶叶与西藏:文化历史与社会》等)、文化人类学(如肖坤冰著《茶叶的流动:闽北山区的物质、空间与历史叙事(1644—1949)》)、文学(如吴远之和耿晓辉著《茶道与文学》)、心理学(如吴远之和王雷著《茶道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民族学、比较研究、传播学、新闻学、生态学等诸视角,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等研究视角和方法切入茶文化研究,拓展传统茶文化研究的视野和方法,开拓了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提升茶文化的品位和层次,为茶文化新的分支学科的产生和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4. 茶文化文献资料汇编与校勘研究

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挖掘、整理、校勘、汇编与茶史研究一样,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较早起步的领域,是茶文化研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21世纪以来,中国茶文化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校勘研究工作取得大踏步的发展,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份量的成果。余悦主编《中国茶叶艺文丛书》、郑培凯和朱自振主编《中国历代茶书汇编校注本》、杨东甫主编《中国古代茶学全书》、朱自振著《中国古代茶书集成》、许嘉璐主编《中国茶文献集成》、全国图书馆微缩文献复制中心编著《民国茶文献史料汇编》、王河等著《中国散佚茶书辑考》、方健著《中国茶书全集校证》、钱时霖等编《历代茶诗集成——唐代卷》《历代茶诗集成——宋金卷》、李广德等编著《元代茶文化史料汇辑》、李家光主编《蒙顶山茶文化史料》、付德华等主编《民国报刊中的蒙顶山茶》、张梦新主编《长兴茶文化碑刻集》等,对我国(地区)茶文化文献史料作了系统、全面的梳理、研究,结成了厚重成果。据悉,《中国古代茶书详解》《中国茶文化资料集成》《中国茶全书》《中华茶通典》等几部大型茶文化工具书(资料书)的编撰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5. 茶文化专题研究

主题研讨和专题研究是茶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茶文化专题研究,除了前述专门史和地方茶史以外,还可以分为地方茶文化研究(如《香江茶事:追溯百年香港茶文化》《浙江茶文化》《湖南茶文化》等)、名茶文化研究(如《九曲红梅》《凤凰单丛》《金骏眉》等)、六大茶类文化研究(如《白茶文化》《中国白茶史》《黑茶通史——兼记民国茶事》)和茶文化主题研究。从研究成果来看,茶文化专题研究成果是多方面的,涉及领域较为宽泛,例如草原茶路、茶马古道、万里茶道、茶哲学、唐宋茶美学、茶叶非遗、茶礼仪、茶叶贸易、茶叶外传、茶人、古代茶法复原、径山茶宴、一带一路、茶与美好生活等。茶文化专题研究既可以对某一时期的茶法、茶艺、茶俗、茶诗词等展开探讨,又可以针对当下的时事热点如“一带一路”、美好生活、文化创意等进行主题研究,形式灵活多样,可对研究议题进行集中突破。

6. 茶文化学科建设理论

完善茶文化理论体系,构建茶文化学科,推动新时代中国茶文化高峰时刻的到来,是新世纪茶文化研究和茶文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新世纪之初,茶文化界专家学者们以“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为契机,就茶文化研究和发展现状、茶文化学科定位、茶文化学科队伍建设、茶文化学科建设的未来思路、茶文化学科体系与学术体系等内容展开激烈探讨,撰写了一批立意高、见地深刻的有关茶文化学术发展和茶文化学科体系建设的论文,形成了较为丰富的茶文化学科建设理论,指导着茶文化学科建设的实践。其后,不断有学者围绕茶文化学科归属问题、茶文化教育实践、茶文化学科框架体系建设、茶文化人才培养等话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思考。

陈文华著《茶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学》《中国茶文化学教程丛书》、王玲著《中国茶文化》、丁以寿编著《中国茶文化》及主编《茶文化系列教材》、王旭烽主编茶文化传播培训讲义丛书系列、关剑平著《茶文化》、余悦主编《茶文化博览丛书》、阮浩耕等主编《人在草木中丛书》、黄小勇主编《中华茶文化丛书》、陈香白著《中国茶文化 修订版》、刘勤晋主编《茶文化学 第三版》、姚国坤著《中国茶文化学》等著作对茶文化相关概念和范畴、内涵与外延,基础理论建设等,以及茶文化学科建设理论、实践探索成果与未来发展等诸多方面作了系统地阐述,提出了精深的见解,作出了积极贡献。

四、总结

近20年来,随着中国茶产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与转型升级、中国茶文化事业的不断开拓、中国茶文化资源的不断转化与创新,中国茶文化研究工作也在同步跟进,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组织机构不断增多、研究方法和视角不断扩展创新、研究项目获得多方科研基金支持,茶文化研究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在茶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范畴、茶文化文献史料、茶文化学科理论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同时,随着茶文化研究跨学科交叉趋势的演进,茶文化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不断加深,也由此延伸出了一些新的交叉边缘学科或领域。例如,茶社会学、茶道文学、茶艺术学、茶俗学、茶美学、茶道哲学等,均是近年来新兴的茶文化学科分支领域。可以说,跨学科、跨文化、跨区域、跨界域交叉和比较研究,已然成为延展茶文化研究边界、開拓(开创)茶文化研究新领域,获得新知识,推动茶文化学术研究和茶文化整体事业走向新台阶的不二法门。

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与文化自强,是新时代文化工作者所面临的共同时代命题。中国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其当代核心价值理念、精神内涵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中国建设、文化自信的提升、文化软实力等与时代紧密相关的话题也有相当的概括研究,形成了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水平的论文、论著。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学界围绕着“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作了多层面、全方位的研究,并成为学术热点,“茶马古道”“万里茶道”“茶叶之路”等也随之成为近年来茶文化研究的热点话题。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智慧经济、文化经济、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茶文化产业化开发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部分研究者如杨江帆、夏良玉、龚永新、蒋敏、周丽等人紧跟产业实践发展,运用文化产业学、产业经济学、文化资源学等相关理论对茶文化资源及其产业形态等作了理论建构,提出了“茶文化产业”“茶文化创意产业”等新概念、新理论。这些新的理论探索和研究,为当前中国茶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拓展了传统茶文化研究的边界和范畴,延伸了当代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和新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茶文化发展的新态势和新方向。

但毋庸讳言的是,近20年来对茶文化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和提升的问题,主要在于:茶文化理论基础尚显薄弱,有些学术概念及观点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一些历史存疑问题尚待解惑;茶文化研究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研究多流于表面,缺乏深度,学术创见少,学理性欠缺,茶文化理论创新不足;对新材料的挖掘、新视角的切入和新方法的运用较少,或仅仅是‘新瓶’装‘旧酒’,流于形式上的创新,拾人牙慧及内容雷同的现象较普遍;对茶文化史料缺乏是非真伪的判别,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现实的关注少,茶文化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一些新出现的热点问题也未能及时解决;存在茶文化研究为商业行为服务甚至被某些商业行为绑架的现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缺乏正确的学术价值立场选择等。这些较为显性的问题也仅是众多问题中的一隅,一些新拓展的研究领域尚需务实基础、深化理论,茶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如元代茶史、先秦两汉茶史有待加深,断代茶史中的清代部分尚无精深的专门论著,茶人专题研究有待扩展,古代茶书校勘详解也仍需精进,历代茶诗词校注解读与专题专门研究略显薄弱等问题,都有待今后逐步解决和延伸拓展。

长风破浪会有时。未来,期待有更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茶文化爱好者加入到茶文化研究队伍中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起推动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走向繁荣,迈上新的台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陶德臣. 中国茶业经济史研究综述[J]. 农业考古, 2001(4): 245-258, 298.

[2] 丁以寿. 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J]. 农业考古, 2006(5): 1-14.

[3] 彭勃. 中国茶文化学论纲[M]//《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 茶文化论.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1-16, 298-300.

[4] 王玲. 关于中国茶文化学的科学构建及有关理论的若干问题[M]//《中国茶文化大观》编辑委员会. 茶文化论.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 17-29.

[5] 余悦. 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7): 7-18.

[6]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秘书处. 全国茶文化工作交流座谈会总结[J]. 农业考古, 2000(2): 117-118.

[7] 程启坤. 中国茶文化发展40年[J]. 中国茶叶, 2020, 42(2): 1-10.

(续完)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学科建设茶文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论转化医学的当代成果和未来前景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