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海洋的璀璨明珠

2021-09-10 17:46阴济军
百花 2021年3期
关键词:山歌文化

阴济军

2012年4月以赣北武宁打鼓歌为素材创编的电影《山鼓声声》被列为第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参映影片,并于2013年4月21日至28日电影节期间在北京20家商业影院展映。《山鼓声声》是全国首部反映非遗的故事片,该电影的成功放映标志着打鼓歌的宣传、传承和保护工作已从地方走进全国公众视线,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表明:在赣北武宁县乡间野里、山头地角,流传了300多年的乡土文化——武宁打鼓歌,经过世代武宁人民及省、市、县文化人的积极传播,终于登上大雅之堂,获得巨大成功。

欣喜之余,笔者不得不对赣北武宁民间流传的这种沾满泥土气息的文化——武宁打鼓歌进行一些简单的回顾和浅显的探究。

赣北武宁民间打鼓歌曾使许多人着迷,其中有许多学者和艺术家,九江民歌大王徐嘉琪就是其中之一。他于“文革”期间冒着政治风险在武宁船滩采访学唱武宁打鼓歌半年。1976年,文化部指定他到北京参加“五一游园演出”,唱了一首武宁打鼓歌,使在座的领导和观众耳目一新。1988年,由文化部特派的江西省歌舞团独唱演员罗铁成,把武宁打鼓歌唱到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深受众多国外朋友的喜爱。2011年9月音乐专业硕士王轶舫《武宁打鼓歌》和作家赵青《武宁县打鼓歌》分别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打鼓歌由于独特的艺术价值,现已被《中国音乐大辞典》收为词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中国民歌集》,部分曲目被上海、武汉音乐学院列入音乐教材。

赣北武宁民间打鼓歌这种民间流传的乡土文化为什么这么走俏?

第一,它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这个大范畴里的一种。这种文化存活在赣北武宁县各乡镇的山山寨寨,但它是公元1700年左右由湖北的薅草歌传入武宁的。因为武宁打鼓歌是一种以鼓匠打鼓伴唱众人来和的田山歌,在公元1700年前这种样式大同小异的田山歌在我國其他地区早已存在,只是各地叫法不同,江西瑞昌叫锣鼓歌,湖北通山叫挖山歌,湖南宁乡一带叫打山歌,贵州叫打闹草,四川东部叫薅草锣鼓,陕南叫闹秧歌,皖南南陵县叫耘田山歌,苏南叫喊山歌。所以武宁打鼓歌就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种,这种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东西,它和我们中华民族的源头历史有关,它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源和根的缩影和写照,全国很多专家学者喜欢它、崇拜它。

第二,由于武宁历史上地处“吴头楚尾”,武宁打鼓歌从湖北传入武宁后,唱词为武宁乡下的方言土话,音调掺有了本地山歌和武宁采茶戏,在3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融入和整合了“吴歌”的韵味和武宁乡土风情,形成了它自己独有的地域风格和艺术风貌,既有“打鼓高陵种玉芦”的楚式激越高亢,亦有“男女相感之辞”的“吴歌”式婉转悠扬,还有“戏笞之以为欢笑”的山里人的诙谐情趣。武宁打鼓歌在挖冬地、锄茶山、耘禾等劳动中有“一鼓催三工”的神奇功效,也能起到愉悦心情、振奋人心的文化功用,所以武宁打鼓歌被历代统治阶级支持,为劳动人民喜爱。

第三,赣北武宁打鼓歌的鼓点节奏丰富多变,神奇独特。它一般分为四番鼓,其中每一番鼓都有轻重缓急速度快慢的变化,节拍为混合型:有散板、2/4、4/4、3/4拍的,也有5/4、6/4拍的,可因人、因时、因地和不同的劳动方式而灵活变化。鼓匠们把它的节奏和速度变化归纳为12字诀:“起头番、落二番、紧三番、杀四番。”临场击鼓时,一番一番地击下去,鼓点的节奏和速度随之不断变化,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鼓声清脆悦耳,似乎冲破云层,叫人听来好像是金属相击时在空旷的山野里发出的空谷回音。另外武宁打鼓歌的音乐有着妙曼的旋律,它高亢、粗犷,又流畅、委婉,可以说是刚中有柔、柔中含刚,有着抓人的听觉魅力。它的基本节拍有5/4、4/4、3/4、2/4,旋律由羽(612356)、徵(561235)两个调式交替进行,宫音起中结作用,羽(6)、徵(5)、宫(1)为骨干音,最后在大调式徵音(5)结束全曲。尤其是打鼓歌里的急板山歌和昂颈歌里的拖腔及甩腔,音域清丽辽远,激越高亢,声音可以穿越方圆几十里山群,久久回荡,叫人听来荡气回肠,有一种天外来音的神秘和痛快。因此全国众多艺术家迷恋它、研究它。

第四,赣北武宁打鼓歌有着繁星扑朔、异彩纷披的文学价值。其一它有着分合自如的章法结构:打鼓歌有长篇叙事歌,如《梅花三百六》有三百六十段;亦有短篇抒情歌,如《十送》《十想》为十段;也有一段歌词为一首的小歌,当地人称为“歌崽”。其二它有着画龙点睛、神来之笔的绝妙结尾。武宁打鼓歌中的情歌,很讲究每段歌词的结尾,往往出人意外地生出无穷的趣味来。其三能叠映出一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武宁打鼓歌是根植于深山大岭的一朵野菊花,能将人带到令人神往的山乡野里。既有“风吹禾叶行对行”的农田画面,又有“指甲挑盐泡咸菜”的乡土生活,还有“吃蛋留黄”的民间俗语,如此种种使其越发地妙趣横生,加上鼓点与音乐鬼斧神工般的巧妙组合,那浓郁的乡土气息便会扑面而来,那富有亲和力的山野情趣便会历历在目,使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久久不能自已。因此全国众多学者文人对它珍爱有加,争相学习它、探究它。

第五,赣北武宁打鼓歌集散于武宁的船滩、东林、上汤、澧溪、杨洲、鲁溪、横路、罗溪、石门楼等乡镇的山山寨寨里,它是武宁民间文化海洋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它既可以为一个地方树立一个文化亮点,也可以成就一批像样的文化人。像中专毕业、原武宁县文化馆的杨新民,利用武宁打鼓歌为素材写出中短篇小说《赶秋阳》《秋鼓》《火姐》等发表于《北京文学》,转载于《短篇小说选刊》等多种文学杂志,后来他小有名气,考到鲁迅文学院读书,并调往北京工作,成为像样的编辑和作家。原采茶剧团武宁采茶戏校(中专)毕业的女演员陈琴,2005年利用打鼓歌的素材,写出散文集处女作《山村、山鼓、山歌》,由田青作序,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学重点书目被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由此陈琴在九江及武宁文坛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她的成功被很多相关媒体宣传和报道。武宁县文化馆原馆长方平第一次与人合作以武宁打鼓歌为素材写出电影剧本处女作《山鼓声声》,一举获得成功。武宁打鼓歌为一个地方树立一个文化亮点更是不争的事实,武宁船滩这个不出名的小乡,因为打鼓歌出名,1986年9月武宁打鼓歌万人表演就定在船滩这个小乡举行,一时间船滩乡(现船滩镇)引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张佩吉、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黄白、武汉音乐学院教授杨匡民等专家学者,及《人民日报》(海外版)、《江西日报》《江西画报》、江西电视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来研究、采访和报道武宁打鼓歌。2006年船滩镇被县上确定为打鼓歌民间艺术之乡示范基地,武宁县整个城乡范围被江西省文化厅列为打鼓歌原生态文化保护区,授予江西省省级山歌之乡荣誉称号。武宁打鼓歌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该县打入全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土特产和文化软实力,以至后来武宁县申报国家级社会文化先进县的成功,都与武宁打鼓歌的传承业绩及保护成果分不开。

所以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可以为一个地方树立一个文化亮点,一个地方的文化可以养育一个地方的人,也可以造就一个地方的人。武宁打鼓歌正是这样的文化,所以武宁打鼓歌被社会各界称为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成为武宁县“国宝”级民族民间文化精髓。

(江西武宁县文化馆)

猜你喜欢
山歌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苗山歌
谁远谁近?
山歌好比春江水
壮族山歌
传承 民族 文化
国画:唱支山歌
幸福生活感党恩 幸福山歌
什么是文化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