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中国茶文化研究概述

2021-09-10 07:22蒋敏舒琴汪亚钦
中国茶叶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究成果学科建设茶文化

蒋敏 舒琴 汪亚钦

摘要:进入新世纪的20年是中国茶文化研究最活跃、成果最丰硕的时期,茶文化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学术领域和研究水平不断提升,研究视野和方法不断扩展和创新,在茶文化基本理论的完善、茶文化学科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新突破。文章在回顾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和梳理21世纪以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概况,以期为将来茶文化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茶文化;学科建设;研究成果

An Overview of Chinese Tea Culture

Research in the Past 20 Years

JIANG Min1, SHU Qin2, WANG Yaqin2

1. Sichuan Tea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Chengdu 610000,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Tea Culture,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The recent 20 years have been the most active and fruitful period of Chinese tea culture research with theexpansion of the tea culture research teams, the cre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the increase of scientific researchfunds and publications, the extension of the academic field, the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level, the expansion andinnovation of research horizons and methods, and current political hot spots. New breakthroughs have been madein the aspects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ea cultur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tea 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of tea culture have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scientists. At the same time, the current tea culture research also has some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or solved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ea cultur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research results

进入新世纪的20年,是中国当代茶文化事业(包含茶文化公共服务事业、学术研究事业和普及传播事业等)和茶文化(创意)产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20年,茶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茶为国饮”已成为共识,中国茶界还积极推动设立了“全民饮茶日”和“国际茶日”。

伴随着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和“茶文化热”的持续,学界也掀起了茶文化研究的热潮,有关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论文论著层出不穷。随着茶文化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研究氛围。

本文在简要回顾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尝试对21世纪以来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作阶段性的总结和梳理,提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期为学界做深入思考、研究提供参考。

一、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历程述略

长期以来,古人对于茶文化的探讨多停留在描述或叙写层次,或者仅限于对茶史资料的摘录、汇编,缺乏学术层面的探索,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但仍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民国至改革开放以前,学界对于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茶学(茶的自然科学)和茶业学(茶的社会科学)领域,仅有零星涉及茶史、《茶经》研究以及茶文献资料挖掘与汇编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

现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90年代是当代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起步期和奠基期,学术界围绕茶史、茶文化基础概念与内涵、茶艺与茶道、陆羽及其《茶经》、茶文献资料、茶馆茶具、茶文学与茶艺术、宗教茶文化等茶文化的基本范畴展开探讨和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论著成果[1-2],同时茶文化界还出现了自觉的学科意识和学科建设的实践[3-4],為中国茶文化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茶文化学科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该阶段中国茶文化研究的脉络和面貌,学术界已勾勒得十分清晰和详尽,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新时期以来的茶文化研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余悦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是学术的空白点仍很多,有些疑点问题未能解决,有些热点问题也没解决;二是有学术创见,有学术突破的论文不多;三是治学态度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带有一定普遍性”[5]。

在世纪之交的全国茶文化工作交流座谈会上,加强茶文化理论探讨和研究是新世纪茶文化工作的重点内容,成为大会共识[6]。

跨入21世纪,中国茶文化研究迎来了新的气象和面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各方以极高的热情成立了相应的学术组织机构。例如,2000年安徽农业大学成立中华茶文化研究所;2004年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将“茶文化学”作为重点学科。同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也成立了相关学术委员会,由此迎来了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和研讨活动的新阶段。

伴随着茶文化研究组织机构的设立,各类专题性或综合性茶文化学术会议纷纷举办。如在2000年召开的“新世纪的跨越——‘《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研讨会暨《茶艺师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大纲》审定会’和‘中华茶艺面向世界学术研讨会’”、2004年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进一步对茶文化研究起到推动作用。此后,2005年“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与学科建设研讨会”成功举办,茶文化学科建设之路正式起航。

新世纪的曙光照耀着中国茶文化的光明前景,激起了学者们对茶文化研究未来的期许。程启坤从茶文化基础框架体系出发,提出茶文化研究的对象和范畴应该包含“茶的历史、与茶有关的古籍考证与解读、茶文化资源、饮茶习俗与茶艺、茶馆文化、茶具文化、名茶文化、茶人与爱茶人、茶与文学艺术、茶文化的社会功能、茶道、茶与宗教、茶业经营贸易文化、饮茶与健康、茶与旅游休闲、茶文化普及与教育、中国茶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7]等内容,具有相当的建设性。

余悦[5]则从茶文化学术研究内涵的提升和茶文化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认为茶文化发展需要在学科地位的确立、学术视野的拓展、茶文化资料的挖掘、茶文化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予以挖掘和深化,他还提出要注重茶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化、历史与现实的探讨。

跨入21世纪以来的20年,是中国茶文化研究最活跃、成果最卓著的时期。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伴随着“茶为国饮”的倡导和全民饮茶日、国际茶日的确立,伴随着中国茶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茶文化的普及推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茶文化爱好者加入茶文化研究行列,拓展和延伸了茶文化研究的视野、方法和深度,提升了茶文化学术品味与创新活力。

学者们沿着前人的研究脉络,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化茶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或以跨学科视角开拓新的学术领地,取得了诸多高水准、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而高等院校茶文化课程的开设和茶文化相关专业的设立,推动茶文化学科构建逐步成为现实。

二、近20年中国茶文化研究不断拓展

1. 茶文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传统文化热潮的兴起和茶文化的普及繁荣,使得茶文化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各界专家学者也纷纷将研究方向延伸至茶文化领域,从不同学科视角、采用不同理论方法、运用不同文献材料开展茶文化研究,时有新论,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推动着茶文化学术创新的实现和研究层次的提升。

部分具有研究实力的高校还设立了茶文化学术研究机构,例如茶道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茶道与艺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茶道心理学研究所(北京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武汉大学、南昌航空大学)、茶文化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茶文化研究院(贵州民族大学)、茶马古道研究院(如内蒙古茶马古道文化研究院、普洱茶马古道研究院等)、万里茶道研究院(湖北大学)等,为茶文化学术研究添砖加瓦,贡献力量。其中,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迅速发展,成果显著,已然成为国内茶文化研究高地。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通过举办高端学术论坛、讲座和茶文化考察活动,积极探索和推动“茶道哲学”学科建构,取得了系列成果,也已成为国内重要的茶文化研究机构。

与此同时,各类茶文化组织团体(如茶文化研究会、茶叶协会、学会等)充当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中坚力量。一些茶企和茶人也展现出了对于茶文化的极大热情,设立了企业或私人性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如大益茶道院、六如茶文化研究院等。

概括而言,当前的茶文化研究力量主要包含4个部分:一是来自高等院校涉茶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者,尤其是茶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二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文博圖书馆系统非茶学专业的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三是来自茶文化相关团体组织的研究者;四是部分来自茶企或传播机构的爱好者。

2. 茶文化课题获得各类社科基金支持

长期以来,经费问题是困扰茶文化研究工作开展的一大难题。然而,随着人文社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立足于各自学科基础开展茶文化研究,使得茶文化课题获得各类科研基金尤其是国家重大社科基金的资助成为了可能和现实,进而使得茶文化研究所面临的经费问题和人才问题得到了较大程度改善。

查阅相关立项与成果资料可以发现,近年来,一批学术价值突出且有待深稽博考的优秀茶文化科研项目纷纷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部级)科研基金的资助。其中,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资助的项目中有关茶文化的课题呈现出稳中有进、逐年递增的态势。自2005年以来,约有25项茶文化相关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含青年项目和重大招标项目),涉及社会学、语言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民族学、新闻传播学等诸多学科。茶文化课题项目获得各类省(校)级基金资助早已成为了常态,受资助项目不胜枚举。企业资助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茶文化学术研究、举办会议论坛和大型茶事活动,或与高校合作建设茶文化学术机构,联合开展茶文化研究,也成为解决茶文化研究经费不足问题的一种可行的路径选择。

3. 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园地不断丰富

《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等茶叶类专业期刊历来就是茶文化研究成果发表的主流阵地。越来越多的来自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从各自学科视角出发切入茶文化研究,拓展了茶文化研究的思路,提升了茶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层次,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因此,一些哲学、文学、历史、社会学、文化遗产、图书馆学等人文社科类期刊以及农业类、经济管理类期刊和高校学报等,也均有刊登相当数量的茶文化研究成果。部分国家级出版社和知名高校出版社,如中国农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也纷纷抢滩茶文化阵地,出版了一批有一定分量的茶文化论著。

4. 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频繁开展

举办大型(国际)茶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对某一热点话题、历史遗留或存疑论题、学术前沿与发展趋势等进行集中探讨、辩论,形成学术争鸣,是推动中国乃至世界茶文化学术进步与茶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自1990年首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举办以来,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每2年1届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早已成为茶文化界的一种传统学术活动,而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茶文化研究的学术风向标,至今该研讨会已举办了15届。

法门寺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也是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性茶文化会议。21世纪以来,分别于2004、2012、2017年举办3届,形成了一批专题性研讨成果。

茶文化学术繁荣对于促进茶文化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佛教文化的兴盛,禅宗茶文化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10月,首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河北柏林禅寺举办,其后该活动逐渐成为“禅茶文化”交流的国际性盛会,至2018年已成功在国内外举办12届。各地寺院也纷纷发起举办了主题不一、形式各异的以“禅茶文化”或“茶禅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形成了良好的寺院茶文化氛围,推动着“禅茶文化”这一茶文化或禅文化分支课题的建设。

以哲学视角审视茶文化研究,探索以应用哲学分支学科建设为目标的茶道哲学,成为近几年来哲学研究的新亮点,也正成为茶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以“茶道哲学”“茶文化传播”等为主题的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也正成为哲学界和茶文化界的一个特色品牌文化论坛。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举办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各类茶文化学术论坛也成为常态,以茶叶博览会、茶文化节、茶叶赛事为契机举办的冠以“国际”“高峰”名义的茶文化论坛更是不胜枚举。这些规格不等的茶文化学术活动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茶文化“百家争鸣”格局的形成和茶文化学术的繁荣,对于促进茶文化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的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待续)

猜你喜欢
研究成果学科建设茶文化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论转化医学的当代成果和未来前景
1978年-2015年武术教育研究成果分析
武警院校应急救援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Cup of 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