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区协同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价值观教育

2021-09-10 21:42罗文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22期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价值观教育

罗文

摘要: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从小受生活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孩子的价值观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本文从剖析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价值观现状及成因分析入手,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易地扶贫安置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意义,并结合实际提出家、校、社区协同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希望能对相关学校的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价值观;教育

一、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价值观现状探究

(一)受父辈的影响,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力更生的自信与勇气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易地扶贫搬迁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而且母亲跑了的单亲家庭占有很大的比例。有的家庭有四五个孩子,一个家长在社区务工,每月工资在两千多点,不去务工,低保也有两千多,由于担心上班有收入后低保会被取消,很多家长选择了主动辞职。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生活,接受了这样的家庭教育观念,逐渐养成了以低保为荣,依靠国家、依赖别人的思想,不想去努力,没有想过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缺乏自力更生的自信与勇气。

(二)行为习惯普遍较差,道德观念薄弱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由于家庭经济落后,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大部分孩子行为习惯相对较差。比如: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不注重个人卫生;隔代监护较多、由于溺爱或放纵,孩子要么孤僻偏执要么调皮任性;道德观念薄弱,如经常在社区破坏公物、攀爬管道和绿化树、践踏草坪、随意丢弃垃圾、甚至在超市盗窃、在家殴打父母、伙同社会人员成立帮派胡作非为等,没有了正确的道德观,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价值观。

(三)得过且过思想根深蒂固,很少考虑自己的理想

有很多易地扶贫搬迁孩子生活条件相对还很艰苦,他们苦于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整日闷闷不乐。环境突然的转变,和城区孩子之间未能完全融入使他们无所适从,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加上享受低保使相当一部分家长变得更加懒散和消极,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易地扶贫搬迁的孩子受到以上原因的影响,大都只注重眼前的生活,无暇顾及也不想去思考今后的打算,他们对于自己今后的生活十分迷茫,不知道以后想干什么,总是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缺乏正确而远大的理想做指引。

(四)家校教育未能形成合力,使价值观教育大打折扣

由于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脱节,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正确价值导向在家庭中得不到有效共巩固,甚至有家长的行为给孩子作了负面的榜样。比如:在送孩子上学时为了赶时间横穿马路,不按交通信号灯指示过斑马线;在公共场所插队、吸烟;为贪图小便宜不讲诚信;当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偏袒自己的孩子,不公正处理等等。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给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可能导致学校价值观教育无法落地,浮于表面,甚至形成学生表里不一的恶习。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易地扶贫安置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意义

马小莉在《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中提到:“中小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階段,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抓好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就抓住了未来、管住了长远。抓好了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社会的价值取向和社会风尚均有奠基性功能。”作为学生,特别是在价值观塑造上存在上述问题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学生,必须要以正确、科学、统一、崇高的价值观为引领,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育人方向,为党和国家培养需合格的人才。而这个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家、校、社区协同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易地扶贫搬迁的学生来说,价值观的塑造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要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们头脑中生根,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社区形成合力,全方位打造价值观塑造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家校合作,激活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地方,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孩子的价值取向。然而,易地扶贫搬迁家庭为孩子道德成长创造的环境不容乐观。要改变家庭教育的环境,必须先改变家长的观念,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必须发挥主动性,起到引导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充分利用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家庭大走访等机会,对家长进行宣传和培训,搭建起更加宽阔的家校共育平台,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为孩子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

(二)充分利用搬迁点集中居住的环境,发挥社区宣传的优势,建构核心价值体系

易地扶贫搬迁来的住户,大都集中居住在指定的社区。由此,社区一方面可以从环境建设上下功夫,针对搬迁户思想特征,利用展板、广播、社区展演等方式大力营造爱国、感恩、敬业、友善等主题的宣传氛围,让广大学生和家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帮助形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和学校密切配合,对思想偏激、行为恶劣的青少年学生开展联合教育,社区工作者还可以走进学校,借助学校平台,利用大课间、国旗下讲话等学生集中的场合,对广大学生进行爱祖国、感党恩、守秩序、讲诚信等观念教育,与学校教育实现无缝衔接,夯实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大环境。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促进价值观的内化过程

学校可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组织学生为爸爸妈妈洗脚,让学生受到孝老爱亲的教育;在寒暑假给学生安排:“在家做一样家务,在社区做一件好事”等实践作业,增强学生的主人公意识;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志愿者活动,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工作献一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国庆节、建党节、等重大节日,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广场开展主题鲜明的文艺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将价值观塑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参考文献:

[1]魏宝杰.特殊家庭对小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 儿童大世界,2018,(第3期).

{2}黄莉莉.初中城乡结合部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探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18,(第12期) .

[3]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易地扶贫搬迁价值观教育
我的价值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信息化技术在扶贫工作中的应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识别:多维贫困测度及分解
播州区易地扶贫搬迁“七个一”新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河北省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路径研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