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研究:回顾与展望

2021-09-10 07:22曾祥明秦怡菲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2期
关键词:研究展望研究现状乡村振兴

曾祥明 秦怡菲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贫减贫事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反贫减贫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了数量型与质量型脱贫“双提升”,创造出了人类脱贫史上的奇迹。梳理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当前国内学者主要探析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思想的演进历程、典型经验、成效优化和现实意义等内容。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进一步加强对于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的精细化、多学科交叉以及各地的实际经验总结等研究。

〔关键词〕反贫减贫;乡村振兴;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D26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2-0016-05

一、引言

中國共产党历来重视反贫减贫事业,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近百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反贫减贫事业取得了重大进展,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每年减贫数量都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规模,使千百年来困扰中华民族的绝对贫困问题在“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历史性地划上句号〔1〕。值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之际,回顾梳理当前国内学术界关于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的研究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论文数据库为例,2012年以来关于“贫困”研究的文献有176317篇,在上述检索结果的基础上输入“主题:党”进行二次检索,截至2021年1月15日,国内学术界有关党的反贫减贫的期刊文献有508篇,其中2012-2020年期间有306篇,明显多于数据库中此前收录的文献数。本文将2012年至今的306篇文献作为样本数据,通过EXCEL和SPSS20软件绘制图1可见:国内学者关于党的反贫减贫的论文总体上呈稳健增长态势,在2012-2016年间发文量稳中趋缓,2017年迎来首个增长高峰,此后发文量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在2020年达到近几年最高点,同时实践中我国的反贫减贫事业在当年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通过对选取的文献期刊进行描述性分析,当前国内学术界对党的反贫减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演进历程、典型经验、成效优化、重要意义等方面。

二、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现实意义的研究也是国内学者讨论的热点。

(一)有利于丰富国际减贫理论

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对中国反贫减贫实践经验的生动总结,丰富和发展了国际贫困治理理论〔2〕。

(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保障了扶贫开发规划和政策的实施,而扶贫开发的实施则体现了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脱贫攻坚上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战略高度,动员全国全社会力量投入脱贫攻坚战,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彰显了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和优越性的最好彰显。

(三)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我国反贫减贫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遵循“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原则,以增进贫困人口福祉,改善贫困人口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的反贫减贫在改善贫困地区的落后状况,缩小贫困地区在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交通、基础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切实改善了广大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地位和影响力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中国始终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共享减贫经验、贡献中国智慧,为有效地治理贫困问题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提升了我国在减贫发展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也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展现了中国对于世界减贫事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2〕。

(五)为解决贫困治理的世界难题提供了中国样本

我国在减贫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创造了政府主导、社会动员,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立足发展、坚持开发,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等成功经验,我国成为全球减贫成效最显著的国家,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产生了极大的示范效应,坚定了全球反贫减贫的信心,从而推动了国际减贫事业的发展〔2〕。

三、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的演进历程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减贫始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于改革开放以后。

(一)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事业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

近几年,国内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事业的形成时间与新中国成立时间紧密挂钩,并对其进行了阶段性研究。例如,郑继承(2021)认为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逻辑进程贯穿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探索发展过程中都得到了实践的验证〔4〕。谭清华(2019)、刘娟(2009)认为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从1949年起,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历史过程,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适时调整,具体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减贫探索及救济式减贫阶段、制度化减贫阶段、大规模村级减贫阶段、开发式反贫减贫阶段、精准减贫阶段〔2〕,基本消除了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大幅度提升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5〕。

(二)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减贫事业快速发展于改革开放时期

就现有研究来看,学者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更加重视贫困问题,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反贫脱贫事业进入一个极速转变期,以改革开放为起点,对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历程进行梳理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于贵平(2019)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更加重视扶贫脱贫工作,从最初的探索式扶贫发展到统筹式扶贫,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精准式扶贫,体现了党在扶贫开发思想上的梯度演进和创造性转变过程〔6〕。张琦(2016)、文建龙(2016)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减贫历程从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减贫、全面改革冲击下确立贫困县减贫新模式,经历专项计划推动扶贫阶段、两轮驱动整村推动减贫阶段,形成至今的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阶段〔7〕,在扶贫实践不断深化的进程中,扶贫重心发逐渐从“治标”走向“治本”,彰显了中国的政治文明不断进步,为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8〕。

四、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的典型经验

中国共产党70年反贫减贫事业成就卓著,逐渐摸索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反映人民意愿的扶贫经验。国内学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9〕35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思想把贫困人民的生计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解决,是国家整体战略思路和方向的根本转换;这一思想明确政府主导的角色定位,从思想战略上为脱贫攻坚指引方向,强化政府在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责任;这一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由城市支持带动农村,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情况,以促进城乡相对均衡。一方面,注重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由政府主导减贫政策和战略的制定、扶贫项目的实施和扶贫资金的分配,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积极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和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坚强政治保障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贫困群众为主体、凝聚全社会参与的合力〔10〕。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反贫减贫实践证明,政府主导是中国扶贫工作的最大特色,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我国扶贫实践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8〕。

(二)坚持扶贫开发和综合保障相结合的方针

开发式扶贫是依托贫困地区独特的资源禀赋,借助贫困人口剩余劳动力,发展各有特色的扶贫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造血”式扶贫。坚持重点推进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优先改善贫困地区能源设施、邮电通信、饮水、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脱贫工作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支持。同时,推进科教文卫事业快速发展,把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相结合,促进贫困地区全方位立体发展,确保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坚持产业扶贫,放大区位、人文和自然优势,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适宜产业,有效利用贫困地区剩余劳动能力、知识技能、文化技术等,让贫困人口足不出村、足不出乡就可以提高收入。在反贫困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采取开发扶贫与综合保障双管齐下的策略,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事业改革与发展,统筹协调各类保障措施,构建出了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类型完整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反贫困体系,从而确保脱贫的实际成效。为贫困人口织密社会安全网,解决脱贫人口的后顾之忧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减贫的重大创新〔11〕。

(三)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既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中华民族历来具有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厚的反贫困资源〔12〕。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动员和组织包括东部沿海省市、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并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创新扶贫理念和机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8〕。

(四)区域性扶贫工作有序推进

区域性扶贫最大程度地深入扶贫第一线,使扶贫触角深入到每个角落,从“点、线、面”三个层面着手,解决扶贫对象的差异化需求,确保扶贫到点入根。鉴于各区域发展层次不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农村进行改革,陆续推行了东部沿海率先改革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非均衡战略发展战略,统筹兼顾“东西南北中”五个空间维度,形成多板块的反贫减贫“十字”空间格局,从宏观与微观层面关注区域发展的“质”与“势”,进而带动反贫减贫工作整体推进。这一经验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认可,反贫减贫工作收效颇丰〔7〕。

(五)积极开展国际扶贫合作

我国政府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先进的减贫理念和管理办法,高度重视引进资金、信息、技术、智力、理念、经验等国际资源〔12〕,积极同国际社会开展交流合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因地制宜地谋划减贫项目,并对照优秀减贫措施,对实践中的举措进行改进优化,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妙方”。

五、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成效优化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时期,如何提升相对贫困治理能力,平稳推进减贫政策向乡村振兴战略的转型优化,也成为学界关切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健全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完善贫困人口保障体系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着新要求新目标,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建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实现观念的衔接、规划的衔接、产业的衔接、体制的衔接和政策的衔接,推动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13〕。在相对贫困階段,防止脱贫人口返贫成为工作的关键一环。目前来看,农村“微量化”返贫问题持续存在,其症结还是贫困人口在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法律权利等方面利益与权益配置效能不高而导致的赋权不足〔14〕。因此,要做好农民基本保障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加大对农村相关补助的力度,健全返贫资金的保障机制,提高农村保障制度动态管理的能力,促进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三者融合,有效发挥这三方面的整体性作用〔15〕,使脱贫群体的基本生活在乡村振兴阶段得到更加有效的保障。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村产业,以产业支撑助力返贫治理

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吸引人才资源、带动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助力农村繁荣,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可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产业兴旺,而产业兴旺离不开要素组合优化驱动与全域治理能力提升。各地要依托地域特色、农业资源禀赋,生产条件和工业基础情况,不断发掘新价值,发挥比较优势,多渠道引进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加大本土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之路。要进一步健全覆盖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要加大农村产业信贷资金投入,确保小额信贷存量稳定,使投放覆盖面更广,投放总量稳步增加。同时要瞄准农业痛点难点,专门开发省级财政补贴险和农业保险全覆盖项目,提高农作物赔付率〔16〕,充分发挥助农贷款撬动作用,为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施乡村整体提升工程

要逐步完善农村医疗配套设施,建立符合条件的卫生医院,提高农民的医疗服务水平。要加强农村规划管理,加快交通、水利、教育、能源、住房、智慧网络等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实现乡村整体环境明显改善,从而提高城镇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承载力。要加大教育扶持、专项技术培训等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学校的教育条件,招揽高素质的教学人才,保证适龄儿童可以按时入校学习,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抑制农村返贫现象的发生〔17〕。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现阶段我国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是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必须打破城乡壁垒,加快农村产权改革进程,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省级层面明确村集体法人、管理人员等在内的收益分配指导办法〔16〕;畅通城乡发展要素交流,由城市带动农村发展,让城市的资本在乡村能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疏通乡贤回归政策通道,坚持企业与项目引智用才,让城市的人才和技术在乡村能实现其价值,逐步消除乡村产业发展的壁垒,创造出更多的发展机会〔18〕。

六、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的研究展望

在党和人民多年的努力下,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19〕。国内学术界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的研究同样也已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思想的丰富与扩充,同时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乡村振兴下相对贫困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十四五”时期,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如何使脱贫群众立定脚跟、放稳心态,如何做好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的衔接工作,如何建立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一)进一步推动反贫减贫路径的精细化、具体化研究

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8%。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56,比上年缩小0.08,可见脱贫攻坚成色很足〔20〕。“十四五”时期,面对相对贫困问题,要加强反贫困路径的精细化和具体化研究,使之更加贴合实际情况。例如,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不同人群,要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广泛开展科学技术和教育培训,保证政策制度资金全下放,政策落实到位,从而进一步丰富减贫路径。

(二)进一步推动多学科综合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建设和经济学等层面对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撰写出不少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理论文章,有力指导了社会实践的开展。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诸如管理学、生态学、金融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鼓励理工农科等的研究者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多学科研究的互补性,积极彰显各自的学科特色,挖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存在的内在联系,从多学科视角对乡村振兴的空间、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进行了全方位研讨,产生一批具有创新性、高质量、学理深度的复合型研究成果。

(三)进一步加强全国各地实践经验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各地反贫减贫的实证研究还不够多。要切实加强对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反贫减贫思想的具体经验和典型做法的研究,通过全面总结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到理论的层面,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反贫减贫理论体系,推进后脱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任理轩.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N〕.人民日报,2021-02-22(09).

〔2〕谭清华.中国减贫70年:历程、经验与意义〔J〕.理论导刊,2019(11):11-16.

〔3〕白增博.新中国70年扶贫开发基本历程、经验启示与取向选择〔J〕.改革,2019(12):76-86.

〔4〕郑继承.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释析与新时代减贫战略展望〔J〕.经济问题探索,2021(01):40-51.

〔5〕刘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回顾、成效与创新〔J〕.探索,2009(04):87-90.

〔6〕于贵平.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脱贫攻坚理论探索与实践逻辑〔J〕.生产力研究,2019(02):13-16+68.

〔7〕张琦,冯丹萌.我国减贫实践探索及其理论创新:1978~2016年〔J〕.改革,2016(04):27-42.

〔8〕文建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01):26-31.

〔9〕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0〕张元如,周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贫困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展望〔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3):38-42.

〔11〕张建春.我国社会保障助力农村反贫困的歷史经验与发展路向〔J〕.新疆农垦经济,2020(10):52-58.

〔12〕韩广富,李万荣.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道路的世界意义〔J〕.理论探讨,2017(06):126-131.

〔13〕魏后凯.当前“三农”研究的十大前沿课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9(04):2-6.

〔14〕程明,吴波,潘琳.“后2020”时代我国农村返贫的生成机理、治理困境与优化路径〔J〕.岭南学刊,2021(01):63-70.

〔15〕关冰芳.精准扶贫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利用〔J〕.河北企业,2020(06):52-53.

〔16〕郑瑞强,郭如良.“双循环”格局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进路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2):10-20.

〔17〕翟敏涵.乡村振兴下抑制农村返贫的有效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01):102-103.

〔18〕王国丽,罗以洪.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衔接耦合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21(01):35-37.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二〇二一年一月四日)〔N〕.人民日报,2021-02-22(03).

〔20〕国家统计局.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EB/OL〕.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101/t20210118_18124 25.html.

责任编辑燕斌斌

猜你喜欢
研究展望研究现状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财税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制造业物流能力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