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点滴,行于心田

2021-09-10 18:13高娟
教学博览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兄弟风筝故乡

高娟

鲁迅先生的文章,常常从真实的生活感受出发,渗透着个人独特深刻的体验,因此莫不栩栩如生,发人深思。

他的《风筝》一文,也是如此。淡淡的思乡情、浓浓的兄弟情、深深的愧疚情是文章的主旋律。文中的风筝,无论是北京晴冬的风筝,还是故乡春天的风筝,在先生深刻思想的浸渍下,飞扬在人性的天空,已成了人性的良知和大爱。

生活是充满感动和精彩的,人间是充满温情和悲欢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词语本来是鲜艳芬芳的花朵,现在却变为夹在书页当中的干枯的花片,只是从外形上使人想到那曾是一种有生命的东西。” 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地运用文本中的“亮点”词句积极内化,努力追求“源于文本,别于文本”的语言境界,把思想感情推向了一个更深远的高度,从而达到词句与心灵的融合,智慧与情感的碰撞。

下面是我执教《风筝》的教学片段:

生自由读:“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故乡的风筝时节,……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师:读着读着,你会把这一段话读成一个词语。你认真去读,锁定这个词语?

学生回答:“惊异”“沉重”“肃杀”“悲哀”……

学生讨论评点自己筛选的词语。

师:如果再让你做一次筛选,你会锁定哪一个词语?

学生回答:“悲哀”

教师嘴里不停的念叨着:“悲哀、悲哀、悲哀”……谁冒出问题来了?”

学生沉思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有什么事情让“我”感到“悲哀”?

生2:“我”的“悲哀”有人知道吗?

生3:“我”为自己不“悲哀”做了努力吗?

生4:“我”的补救和努力,让“我”的“悲哀”消失了吗?

生5:“我”最后从“悲哀”中解脱出来了吗?

……

师(兴奋状):太好了。同学们再读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地方回答了刚才你们提出的这些问题?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

生1:“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是中年。我不幸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生2:“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生3: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呵。”……我们渐渐谈起几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呵。”

生4:“有过这样的事么?”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生5:“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失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把握的悲哀。”

……

老师搭话:是啊,你把“悲哀”这个词语又读成了长长的一段话。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些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的样情景?来,把你看到的情景写成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了在温和的春日里,一群孩子在放风筝,而“我”的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生2:我仿佛看到了十来岁的,多病的,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那片天空里,有风筝……。

生3:我仿佛看到了“我”愤怒地冲进杂货间,肆意地毁坏了小兄弟的风筝,傲气地离开,任他惊恐、瑟缩、绝望。

生4:我仿佛看到了“我”和弟弟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当“我”叙述到关于风筝一事时,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可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

生5:我仿佛看到了“我”曾多次尝试弥补过去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可他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以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着的悲哀情景。

……

在这情感喷薄点上,教师激情发言:同学们,刚刚我们想到了那么多,看到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词语,那就是——

学生异口同声说:“悲哀。”

师(鼓掌):对,就是“悲哀”。

教师小结:那就让我们锁定“悲哀”,再读课文,深刻体会“悲哀”这词与文章情感的共生互长。

……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风筝》的这一教学片段围绕“悲哀”一词,回环复沓,掂量了几个来回,由“悲哀”延伸、拓展、想象,最后,又归于“悲哀”。它从一段话浓缩成一个词,再从一个词溶解为一段话,充分体现了词句与情感的共生互长。看上去好像只是“悲哀”这么一个词,其实不然,它给了学生一个释放自我的突破口,由这个词扩展而成语言,由此体会到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这其中有淡淡的思乡情、浓浓的兄弟情、深深的愧疚情……而所有这些,都将伴随“悲哀”这个词语积淀于学生的心灵,它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是强烈的,他们会因此受到更多的人生教益,明白人生的真谛。我想,这肯定比我说教要深刻。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学生的潜能其实是很大的,但需要引领、需要点拨、需要激发、需要指导。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让课堂成为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地带,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通过教师的引导巧妙点拨,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对妙词进行了有效的品味,能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样,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品味语言的机会,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创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健康美好情感的共生互长。

一块石头里可以看到一片风景,一粒沙子里可以发现一个灵魂。

“源于点滴,行于心田”,真的很好!

杭州钱塘新区新围中学 浙江省杭州市 311222

猜你喜欢
小兄弟风筝故乡
读懂你的诗样年华
最是一抹少年蓝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打饭即景
故乡
在手账中为风筝比心
学做风筝
心如止水
故乡常在我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