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推免评价设计与实践运行的错位研究

2021-09-10 05:43张献民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9期
关键词:生源名校竞赛

张献民

从1978年到2019年,硕士研究生在校生由10934人大幅上升至2863700人,庞大的规模给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体制带来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针对性地出台了很多政策。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是指有推荐资格高校的应届优秀本科毕业生,经高校推荐,可免参加初试,直接进入复试的一种研究生选拔模式,是我国研究生多元化招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实施该制度一方面是为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维护招生单位和考生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优质生源的交流互动,培养创新型科研人才。经过30多年发展,推免制度已日益成熟,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

一、推免制度的错位表现

(一)教育公平VS 分层固化

1.高校视角

高校能否获得开展推免工作的资格与其自身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国共有3005所高校,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367所,仅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2.2%。在具有推荐资格的高校中,被分出了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高校推免比例也大不相同。推荐名额由教育部直接分配到高校,规定如下: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15%左右确定。未设立研究生院的“211工程”建设高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5%左右确定。其他高校,一般按应届本科毕业生数的2%确定,新开展推荐工作的高校前3年仅为1%,整体推免比例并不高。

2014年推免生政策发生了重大改革,改革后的推免政策允许所有考生“自主报考”学校。改革后的推免政策,给高校研究生招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对于双非院校的影响较大。一方面,就读名校是家长和学生的愿望,名校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更好的资源和平台,拥有更多的机会。推免生多了一次去心仪学校争取读研的机会,他们的首选是“双一流”高校,故优秀生源流失严重,“双非”高校吸引推免生的难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学科科研建设储备力量下降,随着本科生考研意愿和生源质量的下降,“双非”院校研究生培养、专业建设和质量不可忽视。学科强大离不开以研究生导师为首的科研团队,而导师指导的研究生质量直接关系科研质量,进而影响整个专业水平和学科发展。有些导师招不到优秀的学生,这会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导致团队后劲不足,降低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吸引力,形成恶性循环。

2.学生视角

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仅占全国普通高校的12.2%,因此,全国范围内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起点处就被剥夺了参赛资格,无法通过推免进入心仪的学校。此外,推免政策只适用于纳入国家普通本科招生计划录取的应届毕业生,不包括专升本、第二学士学位、独立学院学生,因此学生的“出身”和所就读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是否有资格被评选为推免生。

改革后取消了“留校限额”这一规定,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推免生可自由择校,高校科学选拔。但在正式竞争中,真正实现流动的只有少数人,一部分人主动放弃冒险,一部分人因为客观原因限制而无法进入心仪高校。对于不同高校的推免生,大多数出身“双非”院校的推免生被名校的门槛阻拦在外,而同样来自名校的推免生能有更多的晋升机会。同时,对没有获得推免资格、参加统考的考生来说,考研竞争日益激烈,名校接受推免生的比例不断增加,甚至有的专业只招收推免生,推免生流向名校挤占了他们的机会,考入名校的机会可能会受影响,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竞争。虽然大家都反感高校以“出身”选拔人才的做法,但这一标签化的评价方式从未被摒弃。无论是推免制度还是实际工作,都会有“出身论”的映射,将“出身”视作重要的筛选条件,显然破坏了自由流动机制,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初衷。

(二)考核制度VS 执行程度

全国统考这一“标准化考试”具有命题科学化、评分手段现代化等优势,但考核方式单一,缺乏对综合能力的考查。推免制度作为研究生招生选拔模式的重要补充,受到教育部和学界的肯定。纵观推免制度创业的30多年,其在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选拔优秀人才及丰富选拔模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推免模式在能力考查方面也存在片面化的倾向,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样一来,我国研究生招生选拔体系实际上落入了“选拔模式多元化但考察能力片面”的困境。

1.初试审核阶段

现有推免制度缺乏科学完善的考核体系,各高校考核标准不统一,难以准确考查推免生的综合素质。推免生预备人选产生阶段,学校存在“重分数、轻能力”的问题。在满足思想品德要求的基础上,多数高校推免生遴選标准中都有学习成绩、学术成果和竞赛加分三大硬性指标。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指标,辅以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社会实践、竞赛获奖等加分。学习成绩是在推免工作中唯一可以量化的客观指标,高校往往为了操作简单,只重点考察学生前三年的学习成绩,根据成绩排名进行一刀切式的筛选,对科研能力、学术兴趣及学术道德等方面考察较少。因此,会导致一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术抱负及综合素质较高,但成绩不突出学生在起点处就被淘汰,这种做法一方面会打击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容易引起学生“功利性学习”,忽视综合素质的锻炼,偏离了推免制度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利于提高研究生选拔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同时,对于具体的计分细则也存在争议。如竞赛加分细则,赛事等级不同,加分不同,但有时会存在高等级竞赛难度低,获奖概率高和较低等级竞赛难度高,获奖概率低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更倾向于参加低难度,高获奖概率的竞赛,不利于能力提升和全面发展,挫伤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积极性,在班级和学校形成“功利性学习”的学风,违背高校教育的初衷,不利于长远发展。

2.复试考核阶段

复试考核阶段,时间较为仓促,容易导致学生准备不充分,复试阶段发挥失常。推免工作一般在9月初启动,在9月25日之前结束,经过学生自主报名、准备材料、资格审查等阶段后,在9月底至10月中旬安排复试,接受录取工作于10月25日之前结束,也就是说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内要进行推免抉择、填写各类申请表、准备各项材料、准备答辩、等待审核结果,之后才能真正开始准备复试。由于时间限制和竞争压力,一些优秀学生发挥失常,遗憾落选。

在复试考核阶段,存在“出身歧视”和“流于形式”的问题。首先,推免生接收阶段,部分高校会注重推免生的“出身”,更倾向于录取名校毕业或就读于优势学科的学生。不同高校遴选标准差距较大,生源较好的高校,竞争更为激烈,往往要经过多次笔试、面试选出最满意的学生,而生源一般的高校,对于推免生這一类优质生源往往是来者不拒,复试如同虚设。其次,面试阶段学生只要材料准备充分,即使面试环节回答的不尽如人意,也会得到很好的分数,只要符合学校规定的保研资格就行,虽然本着面试占有一定的比例,但是事实上真正逆袭的人也只是少数。此外,由于推免可以跨专业申请,专家出于保护本专业学生利益的目的,会更加倾向于本专业学生。对于外专业的学生会有一定的歧视,在面试阶段表现不突出的,打分也较低。

二、缓解问题的可行方法

(一)建设优势学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学科与专业建设的稳定发展是高等院校的核心,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名校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更受考生青睐。我国有3000多所高校,不可能都发展成北大、清华,所以为吸引优质生源,高校更应注重内涵式发展,打造特色专业,建设优势学科,提高学校整体实力。在提高综合实力的同时,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以自身特色吸引优质生源。只要作出自己的特色,仍然可以吸引优秀学生的目光。一方面,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增加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学习和锻炼的条件。另一方面,加强软件建设,如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引进知名学者、优秀博士生等来校任教等。高校在研究生培养上也要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学生入学要求人性化培养,同时转变培养理念,完善课程体系建设。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更多的学习机会,如参加大型权威会议、深入企业、科研所实践等机会。

(二)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制度是保障,学校是平台,导师是伙伴,学生的自身实力才是自主选择权的根本保证。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避免过重的功利性学习心态,如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时,不能只注重立项加分,不重视研究过程和结项。优秀的生源永远是稀缺的,学生要以全面发展自身素质和能力为出发点,积极参加各项竞赛、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和学术兴趣。作为学生,持之以恒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也没有任何捷径可以走。

(三)加大考核和监管力度

高校要加大对推免生的考核和审查力度,综合考量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建立和完善符合专业特点的计分细则,如竞赛加分细则,科研计分细则,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细则等,以确保综合素质成绩的有效性,避免过于强调学习成绩而造成的片面性。第二,加大面试阶段监管力度,要高度重视面试组导师选取工作,成立相应的推免监督和管理小组,对面试组导师进行有关面试工作的专业培训,避免面试环节的随意性。

三、总结

推免制度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其出发点始终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充分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如形式主义、考核片面等,这是发展中的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保持初衷,在保证学生最大化利益的前提下,给予高校和导师更多的支持,加强推免工作各环节的监督和考核力度,完善推免制度体系,推进国家人才培养进程。特别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推免制度要在充分尊重国情的基础上,有侧重、有层次地进行改革,满足国家对高层次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安徽财经大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研究生推免评价设计与实践运行的错位研究----以工管类专业为例》研究论文,项目编号acjyyb2019069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生源名校竞赛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A卷)答案与提示
全国名校导数高考满分模拟卷(B卷)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名校办分校,如何趋利避害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五室友被英国同一名校录取
创新思维竞赛(3)
跨省生源调控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