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耕与现代发展的碰撞与融合田野调查报告

2021-09-10 22:16周芳旭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13期
关键词:耕种农耕小镇

周芳旭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3-202

瓦房店市复州城镇很小,只是大连市下面一个很小的镇,但这里有珍珠河、红沿河经过,算是一个由河流养育的小镇了。这里距离海边特别近,海里的水产品也养育着小镇里的人。这里民风淳朴,天不亮的时候,镇上已经开始热闹了起来,就能听到路旁摆摊出早市的声音。不算明亮的灯光,新鲜蔬菜带有的泥土气息,都是自家种植,一大早起来去固定集市上贩卖,也算是地摊经济的一种。路边还有各种早点小吃,热腾腾的饭香,小贩的吆喝声使得这个小镇充满了生机与活了。这里是小镇,是城市和乡村的交界地带,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浮躁,也没有乡村的落魄。这里也是新旧思想的交汇处,在这里,年轻人脑袋灵活,纷纷寻求二三产业发展契机,然而老一辈人则固守祖先传承,认为农耕才是安身立命之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基业。现代化建设逐渐渗透到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老一辈人的农耕文明该如何传承?农耕文明与祖先传承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思及此处,我于2020年6月14日~17日前往了当地进行田野调查。

田野概况

瓦房店市复州城镇镇海村是大连瓦房店市复州城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这是整个小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村庄。这里自然条件较好,水资源丰富,能够为耕地提供水源。地势平坦,适宜耕种,土地成中性,适种农作物种类较多,土壤有较好的疏松透气性。位于温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水充沛,夏季日照时间长,能够保持农作物的品质。根据调查,这片土地上种植的农作物有白菜、茄子、蕓豆等;种植的经济作物有樱桃、桃子、苹果、枣子等。每家耕地占地面积都较大,有的实施大棚生产,运用技术使得经济作物提前成熟,以便于抢得市场先机。

2020年6月14日,我乘车来到复州城,步行走进镇海村第三大队区域。镇海村与小镇的中心经济地带相差不远,大约步行20分钟,就可以从中心街走到村庄。在步行过程中,我留意周围景象。中心街是楼宇林立的,大型商场,精品屋,公园,街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都显示这个小镇的经济水平与生活水平。但是在逐渐靠近镇海村的过程中,我清晰的察觉到人越来越少,建筑物越来越稀疏。

农耕现状

镇海村土地使用率大约为50%,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着一个严峻问题,大部分年轻人搬离村庄,前往周边城市定居,家中耕地大片荒废,无人耕种。年纪大的人想要回来耕种,但是奈何年龄大了,力不从心,再加上儿女孝顺,不想劳累了大半辈子的父母还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年轻人通过读书考学,已经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在周边城市定居。或者凭借自己的生意才能,做一些第三产业,自然不愿意回来耕种。

再加上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生活水平低下,冬冷夏热。教育资源也不能满足需求,所以都尽可能的去周边城市定居。因此无暇顾及老家耕地,自然大片荒废。

现在仍然坚持耕种的,根据调查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因为家中祖先传承,原始的耕种文明一直传承至今,不敢荒废。

二是因为需要靠耕种来维持日常生活。

三是因为世代农耕,没有离开。

四是因为一些年轻人,在现有土地上进行技术改造,利用大棚技术,提前促进果实成熟,抢占市场先机

以上几种情况,支持着镇海村落耕地的运营,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第一种情况,家中祖先传承,原始的耕种文明一直传承至今,不敢荒废。为此我们采访了在这片土地上耕种过接近50年的周爷爷,看看他是如何理解这种传统农耕文明下现代技术碰撞与融合的,以及他如今是怎么做的。

调查实录

1972年,是周爷爷家第一次接触农耕。根据周爷爷回忆,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家鼓励耕种,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交够国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说法在当时刚刚结束集体生产的镇海村显得格外的有说服力。镇海村实行“万元户”政策,鼓励农民进行耕种生产。在当时经济条件下,一万块不亚于现在的十万块。当时周爷爷一家积极响应号召,为成为“万元户”,选择种植利润较大的经济作物:葡萄。根据周爷爷回忆,当时的农耕用具是非常简陋的,机械化还没有普及。只有简单的锄头,铁锹等农作工具。当时的耕种更多还是要靠人力。且当时由于经济技术不发达,所以面对一些旱涝灾害自能坐以待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工作方式持续了一段时间后,周爷爷家成为了村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之一。

逐渐开始雇佣同村工人来做一些葡萄园里的工作,渐渐发展成为饮料产业,葡萄园产出葡萄,一部分运到市场上贩卖,另一部分做成葡萄汁,葡萄酒,以饮料的方式向外输出。这时候出现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结合的状况。

随着经验的积累,技术的加持,能够通过一些经验和规律使得面对自然灾害之时能够更加的游刃有余。通过安装水泵,测量地下水,在天气干旱时,对果园进行灌溉。设置排水沟,在雨水过多之时进行排水。这样就可以很好的控制果园的干湿状况,减少天气的影响。当然,周爷爷也提到,有些自然灾害是我们无法抵御的,比如台风、冰雹、沙尘暴等恶劣天气,人类在大自然的力量下仍然显得微不足道。

2001年前后,周爷爷的果园迎来了第一次大变革。因为市场上饮料产品的竞争日益激烈,大牌饮料不断涌入市场,葡萄也因为果农的大面积种植而不断贬值。周爷爷决定忍痛将打理30多年的十亩葡萄全部砍掉,种上新的作物——樱桃。于此同时,也在不断积累新的经验。

周爷爷表示,农耕之人,最讲究的就是老一辈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都有每个节气的安排。农耕之事将就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即为顺应节气,在节气到来的前后做该做的事情。祖先的经验智慧不容小觑,每年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但是总体方向是不会有大的改变的。地利即为土地特点,不同的地方土质不同,有的地方是酸性土壤,适合种植一类型的农作物;有的地方是碱性土壤,适合种植令一类型的农作物。所以要依照土壤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

在田野调查中,周爷爷还提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敬畏生命。翻土犁地的时候,看见蚯蚓要尽量避开,不去伤害。看见受伤的鸟儿落在园中,要给予照顾。在采摘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对树本身的损坏。不做有违农时的事情,不要倒行逆施。老一辈流传下来的,要心怀敬畏,敬畏自然,更敬畏生命。耕地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老天吃饭。传统农耕都有信仰,做错事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大家尊重规律同时也敬畏规律。

当提到年纪渐大还是否要继续干下去的问题,周爷爷表示,他一定会继续干下去的。农耕是一种传承。他过去的50年时间里,依靠农耕成为“万元户”,依靠农耕一步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这一切都是土地,都是耕种带给他的。与此同时,他自己进行生产,向外销售,每年会有固定收入可供自己支配。周爷爷表示他还会一直干下去的!

总结

在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复州城镇镇海村的传统农耕经济与现代发展碰撞与融合只是全国万千村庄下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农耕经济是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事业,需要有人继承。但是,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要提高第一第二产业占比,青年劳动力纷纷到周边城市寻找发展机遇,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大片土地荒废。传统农耕经济与现代发展碰撞与融合已经成为一个不得不讨论的问题了。

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如今的农耕经历提供很多便利。机械化生产,现代排水技术,科学化培育等等,这无不体现现代技术对促进农耕发展的积极作用。

总之,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在讨论传统农耕经济与现代发展碰撞之时,最好是想办法将其融合起来,以现代技术的手段,实现科学化耕种,节约人力物力,合理利用土地!

辽宁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耕种农耕小镇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耕种者
什么也没有小镇(1)
小镇小镇真热闹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穿毛衣的小镇
二爷和酒(外二首)
吴刚学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