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思想中的思政元素

2021-09-10 07:13胡晔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2期
关键词:阳明王阳明良知

胡晔

摘要:本文将阳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从王阳明的生平故事、致良知、知行合一、和谐思想中提炼出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核心就是端正不良念头,用良知指引行为,养成道德自觉。

引言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文中“太上”二字是至高无上之义,也就是说没有比这个更高上的了。立德指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好事,立了大功。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惠及后世。历史上不朽之人众多,而王守仁同时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阳明是别号,字伯安,明代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是位全能大儒,在哲学、教育、军事、文学和书法方面都有建树,他创立的阳明心学是坚韧内心定力之学,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核心精神价值。阳明思想所蕴涵的哲学、道德观念、人文情怀,对于解决当下人类共同问题具有独特的价值。

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刻了一块印章,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中国近代一代枭雄蒋介石也很崇拜王阳明的,败退台湾时间把台湾草山改为阳明山,现在浙江余姚还有个阳明医院,阳明思想更是源远流长,在日本曾风靡一时,学者云集,还分成了不同的学派,为日本明治维新在思想上起了铺垫作用。二十世纪初阳明学传入西方,随后掀起阳明思想研究热潮,年轻一代的阳明研究学者众多。

一、生平故事中的思政元素

王陽明的生平故事,本身就是很好的思政素材,他的言行作为典范,受到很多人的崇拜。王守仁少年时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屡次责备见其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受了责罚,不沮丧不报怨,却能激发斗志,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树立远大理想,此后刻苦学习,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28岁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三年后,因得罪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可到达的龙场和原始森林差不多,瘴气猛兽,野蛮土著,王阳明居住在石洞里,夜里差点被熊吃了,由于缺衣少食,他不得不自已耕种,就是在这种挑战人类生存极艰的环境下,他却并未丧失信心,面对挫折,百折不挠,静下心来思索哲学问题,为了生存,熊吃人是自然而然的事,这是格物得到的自然界规律,可是为了自己生存就吃人这种 “知”人类是不能接受的,所以王阳明悟得“良知”,将“格物致知”发展为“致良知”,这就是他心学开始的龙场悟道,困境下却发展了心学,胸怀大志者,心态毅力非常坚定。

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一个大盗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王阳明于是说:“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内裤也脱了。”大盗不肯,王阳明说:“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最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故事同时反映出平等、公正、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致良知中的思政元素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格“规律”之意,格物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道理;探究万物的规律;尊重科学规律,展现实事求是的基本态度,俗称“懂道理,讲道理”。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水平,王阳明对“格物致知”重新诠释,将“格”理解为“正”,“物”理解为意念,“致”是实现,将“知”发展为“良知”。良知乃是非之心、好恶之心,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王阳明认为,为善去恶是人心中的良知,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他良知是正的,而我们要“正”的是人心的念头,面对绝境,两种念头,一是悲观绝望要死要活,二是乐观勇敢积极面对,良知告诉我们乐观面对是正确的,所以要把悲观念头矫正过来,“格物致知”就是正念头而实现良知,靠良知指引处事,就是“心即理”,王阳明心学其实说的是精神的力量,能让一个身处绝境、意志低迷的人瞬间就可脱胎换骨,旋转乾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他们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挫折,才能良知指引下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培养学生理性思辨、明辨是非的能力,内化其爱党爱国的情感。将科学的态度、坚毅的精神以及爱国情怀传递给学生。

三、知行合一中的思政元素

王阳明的“知”是良知,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指道德践行的实际行为,知行合一就是实际行为要与良知吻合,人在欲念下驱使下,常常明知是错的,与良知相悖,但仍做出与道德规范要求不符的行为,便是知行表里不一。人类活动离不开社会,要彻底实现人性,就不能将自己与家庭和社会分离,应当努力承担家庭责任,实现社会角色,“行”的经世致用性,先有立志、自尊、无畏的思想,强调行为遵从道德规范去执行。明知抄作业是不对的,但这种现象仍非常普遍,可见要做到知行合一,比“致良知”更难,立德树人,便是引导学生的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培养道德自觉,诚信守礼。

四、和谐教育思想

王阳明和谐思想体现在教育上,王阳明从“快乐是人心之本”的观点出发,反对当时封建传统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反对限制和束缚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主张和谐教育思想,要顺应学生性情,鼓舞学习兴趣,培养“乐学”情绪, “诱之歌诗”、“导之心礼”、“讽之读书”。阳明思想指导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诱、导、讽”,在教学内容上,发挥课程多方面联合的教育作用,在教学安排上,要注意教学活动以多种形式搭配进行,在学习内容和次序的安排上:“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动静搭配,使学生“乐习不倦”,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在师生关系上,倡导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师生之间应以平等的朋友之谊相待,倡导学生对老师直言相谏,教学相长,“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 “尊德性”与“道问学”统一,将知识融入到道德信仰中,而不是让知识吞噬道德信仰。王阳明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和谐、平等、民主相吻合。

总结

实现“致良知,知行合一”,任重道远,将养成道德自觉作为我们确立德育目标的参照系。本文将阳明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是对阳明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刘宗周与《阳明传信录》[J].中国哲学史.2019 年第5 期

[2]丁儒贤.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5

[3]葛跃辉.王阳明气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20.6

[4]陈海敏.阳明思想进校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德育.2020.9

[5]徐红日.阳明思想融入高校德育工作的平台建设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9.9,32(5):88-90

[6]张学智.王阳明心学的精神与智慧[J].哲学动态.2019.11:37-45

[7]任民辉.弘扬阳明文化 坚持知行合一[J].广西日报.2020.12

[8]贡华南.心与目之辩——王阳明思想的一个主题[J].社会科学.2017.12:116-125

宁波财经学院 浙江 宁波 315175

猜你喜欢
阳明王阳明良知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良知
敬畏历史 守护良知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的义务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