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岗《纪念为全世界工作的马克思》中的马克思形象解读

2021-09-10 20:43余世辰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11期

余世辰

摘要:华岗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热情的传播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路者与奠基人之一。《纪念为全世界工作的马克思》是华岗为纪念马克思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所作,缅怀马克思的同时也为读者展现了华岗心中的马克思形象。解读华岗笔下的马克思,以期有助于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和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关键词:华岗;马克思形象

一、华岗与《纪念为全世界工作的马克思》

华岗(1903-1972)是中国较早一批接触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者,其革命实践和学术志业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共党内学者中推动这项事业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华岗早年在广大青年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火种,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国民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统治区不顾个人安危,积极为党工作。在1930年,出版了继陈望道译本之后在国内出版的第二个中文全译本的《共产党宣言》,此版译文质量有了较大提高,并在结尾第一次准确译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华岗所翻译介绍的马克思主义原典著作,为中共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建国后,華岗在担任山东大学校长期间卓有建树,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被错误关押期间,华岗仍保持着对党的忠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即使在狱中的艰苦条件下,也从未放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思考,写下了《美学论要》《规律论》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纪念为全世界工作的马克思》写于马克思125周年诞辰纪念日,原载于《新华日报》1943年5月28日。文章以马克思生前的最高信念“为全世界工作”作为标题主体,追忆这位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字里行间表达出华岗对于马克思深深的崇敬之情。文章以孙中山先生对马克思的赞语作为全篇开章,阐述写本文的原因。而后结合他人对马克思的评价和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从多方面介绍了马克思。在华岗的笔下,马克思如同相交多年的好友一般,熟悉且真实。可以说,《纪念为全世界工作的马克思》一文对研究华岗、了解马克思形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二、华岗笔下的马克思形象

(一)“集人类数千年思想之大成”者

在文章的开篇,华岗就用孙中山对马克思的赞语“集人类数千年思想之大成”来评价马克思。由此可见,在华岗心中,马克思是完全值得这样的赞誉的。同时,华岗认为这样的评价是有理有据的,是与历史的事实所相符的,随后他引用了列宁的一段话来加以论证这一观点。华岗认为马克思之所以是“集人类数千年思想之大成”者,是因为马克思饱含“历史的与科学的事实以及哲学理论”,并且极为善于利用“一切长期思想劳动中所收集的知识与观察”。在此,华岗运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将马克思的头脑比作是升火待开的战舰,随时准备在接受指令后开进思想的汪洋当中。而提及马克思,人们总会想到他的著作《资本论》,认为《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而思想丰富的著作。但华岗认为,《资本论》或是其他的马克思著作还远远无法表现马克思全部的才华,马克思的伟大难以通过他的著作表现完整。从这一点上看,华岗对马克思的“天才与知识的全部伟大”是持以深深的敬佩之意的。

(二)既是科学家亦是革命战士

华岗认为,马克思的伟大在于他将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品质完美地紧密结合在了一起。在马克思的身上,有着作为一名科学家的沉着冷静,一生致力于找寻正确的革命理论;又有着作为一名社会活动家的热情,始终怀揣对革命的热诚,焕发着坚实的战斗精神。马克思强调正确理论与革命行动的结合,也正因为如此,马克思鄙视那些脱离实际的空谈家和忽视革命理论的盲动家。纵观马克思的革命生涯,华岗认为马克思是这样认识的,也是这样实践的。马克思在参加共产主义者同盟后,他与恩格斯起草同盟纲领,产生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使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有了理论的支持;在第一国际成立之后,马克思成为国际工人联合会的灵魂,他与恩格斯起草了大部分的重要决议和宣言;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之后,马克思从伦敦写了许多信,为巴黎公社提供许多重要、正确的策略和意见;直到马克思去世,他始终是当时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为革命运动奉献出自己最后一刻生命。

(三)“一个全世界的公民”

1845年的11月,普鲁士政府剥夺了马克思的国籍,从这一刻起直到去世,马克思度过了近四十年没有国籍的生活。马克思的最高信念就是“为全世界工作”,他所到的任何地方,他都要工作。正因如此,马克思将自己称为是“一个世界的公民”。在此,华岗同样认为马克思做到了言行一致。特别的,华岗在这里提到了马克思十分关注远在东方的古老中国。据学者统计,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50卷著作中,直接提到中国的地方就有800多处。仅《资本论》及其手稿,就有90多处论及中国问题。可以说,利用各种渠道了解中国历史和现状,联系中国经济和政治的演变阐述科学理论与革命实践问题,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青年直至晚年从未间断的一项工作。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好是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他从遥远的欧洲对苦难的中国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怀。马克思对中国人民的正义斗争表示坚决的支持,对中国革命的前景寄于殷切的希望。他曾经预言中国发生社会革命将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马克思尚未亲眼看见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但他的预言早已被证实。仅从马克思对待中国问题上的态度,就能看出他无愧于“一个全世界的公民”。

(四)“一个典型的老实人”

华岗认为马克思无论在为人方面,求学方面,工作方面,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典型的老实人”。马克思的诚实让华岗说他是“诚实的化身”,在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中可以看出他在科学研究上的诚实,在肯定中否定、在否定中肯定的诚实品格,在理论研究过程中持之以恒的严谨科学态度。在待人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拉发格、李卜克内西等人有着真诚的友谊,尤其是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友情被现在誉为是最伟大的友谊之一。马克思为人真实,不喜矫揉造作之人,但他的胸襟广阔,评价他人时公正而严明。在工作上,马克思毕生忘我地工作着,常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即使在晚年饱受病痛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工作,不断向新的科学领域和目标迈进。最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的身上没有作为天才的傲气。马克思是极端谦虚的代表,究其一生在追寻着真理。马克思常引用但丁的诗句“走你的路罢,人家说他爱说的话!”,可以说,华岗眼中的马克思一生只有一条道路,那就是追求真理的道路。忠实地追求真理,如果路走错走远了,马克思宁愿重头再走,也不愿一错到底。并且在这条道路上,马克思号召人们始终如一地去坚持,马克思曾经写道:“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并提倡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对于投机取巧者表示唾弃。

三、解读华岗笔下的马克思形象对当下的意义

(一)有助于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然要求,而了解马克思本人,塑造鲜活的马克思形象是这必然要求的前提。此外,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形象可能尚停留在那位蓄着长长的头发和胡须的老人,显得格外遥远且陌生。更不容忽视的是在以往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大多数是通过理论学习的方式,很少接触马克思生平和形象的资料,这样的学习显得枯燥且片面。

而通过以上解读,我们看到,华岗笔下的马克思形象是丰富且多彩的。华岗从多个角度为我们立体地展现了马克思的形象。在学识方面,马克思是“集人类数千年思想之大成”者,拥有精深的知识与非凡的智慧;在革命认识方面,马克思兼顾科学家与社会活动家的品质,主张实践与理论的紧密结合;在工作范围上,马克思渴望为世界工作,一生致力于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在为人方面,马克思诚实真诚、胸襟开阔,为着真理孜孜以求。华岗笔下的马克思是那样的亲切自然,马克思不再是远在天边的一位伟人,更多地如同我们熟悉的家人、朋友。通读全文仿佛拉近了与马克思之间的距离,不由得让人想要更进一步地去了解马克思、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解读华岗笔下的马克思形象有助于后续的学习者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

(二)有助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加大了意识形态工作力度,将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推上了新台阶。2013年8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通过加深了解马克思的形象,加强对马克思的认知教育,感受马克思的个人魅力,逐步培养起学习者对于马克思的崇敬之情。以致深入地去了解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背景、马克思的生平经历,从马克思的人生经历中汲取精神养分,继续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最后发展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通过解读华岗笔下的马克思,丰富马克思的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对意识形态工作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四、小结

华岗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热情的传播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开路者与奠基人之一。回读七十多年前的这篇文章,解读华岗笔下的马克思,不由得让笔者更清晰地了解马克思的形象,更是加深了对马克思和华岗的敬意。斯人已逝,但他们留存下来的光芒依然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中国有了新的诠释,华岗的精神也在被后人不断地学习与铭記。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解读,帮助后续学习者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的个人形象,走进马克思,增进马克思主义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广友.华岗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3):3-16.

[2]韦建桦.马克思和恩格斯怎样看待中国——答青年朋友问[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1):1-13.

[3]谭海英.论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诚实[J].晋阳学刊,1983(3):43-49.

衢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