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性中保持高质增长

2021-09-10 07:22张兴军郝杰周璠
中国经济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张兴军 郝杰 周璠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正式发布以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这份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制定的《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也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建议》中明确提到,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文件中的具体表述将我们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面临的环境和发展战略的抉择已经上升到了辩证层面。《建议》中强调,要看到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如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

作为2020年世界唯一保持正向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十四五”的重中之重,无疑是寻求在危机中孕育先机、于变局中开辟新局的正确航向,从而为二O三五远景目标的实现铸劳坚实的基础。

审慎乐观中国仍是世界增长极

新冠疫情影响超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预测已经被证实,而且影响程度超出预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整体下跌幅度为-4.4%,比2008年的-0.4%足足高出4个百分点的绝对值。

在IMF原副总裁、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看来,世界经济经历了2020年的艰难之后,也将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周期因素、疫情冲击、政策博弈等综合因素将构成2021年的新特征,进而影响到世界经济未来五年的走势。

实际上,与日本、美国、欧洲的增长“归零”相比,中国的经济增长总体处于乐观之中,经过下半年的反弹、回调,2020仍然保持着相对较高的发展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贸易将萎缩10%以上,世贸组织预计全球货物贸易将萎缩9.2%。对照之下,中国的外贸形势则明显好于预期。

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分析,中国能够取得全球贸易的逆转式成绩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其一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尤其是以电子消费产品为代表的生活类消费品的生产制造,更具有产业链、供应链的明显优势;其二是中国最早控制住了疫情蔓延,并率先恢复生产。而不少国家因难以扼制疫情的蔓延,以至许多生产无法组织恢复。所以,有不少订单重新转而投向中国,出现所谓的“爆單”现象;其三则是与人民币重新面临升值压力相关。

“凡是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时候,中国的外贸形势就好,凡是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的时候,中国的外贸形势就不好。同时人民币出现升值压力时,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也开始体现,外资就会加速流入中国。”于学军总结,2020下半年中国外贸形势已经出现了明显好转,这成为中国宏观经济中最超预期的一个方面。

“经济增长速度应该能到8%,整个国际的金融环境相对比较宽松,主要的国际货币发行量比较多,我们的整个资产市场的价格可能还会上升,因为整个流动性比较充足。”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对2021年这一“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表现出了较高的期待。

美国黑石集团共同创始人、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苏世民也表示,对中国经济的展望相当乐观,中国是2020年止经济增长最好的大国,相信2021年这一趋势将继续保持。

“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是亚洲,亚洲发展最快的是中国。显而易见,中国仍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 苏世民还举例称,中国是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现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40年前,中国人均GDP仅为300美元。如今,这一数字已接近11000美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经历过这样大的变化。

作为世界著名投资人和经济专家,苏世民对中国的判断尤其内在逻辑。当前,中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题的新格局,重申了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中国在国内经济增长上越下功夫,经济发展就会越好。”苏世民强调说。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朱宁预测,今后3到5年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可能会维持在5%左右。但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的规模和基数,即使5%的增长速度也足够可观。朱宁也对2035年中国跻身高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之列充满信心。

防范风险发掘高质增长动力

“百年未有之变局”以及“复杂的不确定性”背后,同时蕴含着经济运行中的诸多风险。确保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稳健运行,首先也要考虑如何应对当前乃至今后所面临的风险。某种程度上,防范和应对风险也是确保实现高质增长的先决条件。

影响深远的2019新冠疫情肆虐过程中,就反映出了全球产业链布局也有它脆弱的一面。国务院参事室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柴海涛总结,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正在发生变化,疫情当中长距离的运输物流和批发零售就形成了一些瓶颈和梗阻。

能够看到,各国都在采取一些举措来缩短供应链的长度,减少外部的依赖。但全球投资和贸易的热点的东移,客观上也给中国与东方国家的区域经贸合作带来新的机会,能够把当前的风险和挑战转化为机遇。所以柴海涛认为,如果我们国家在“十四五”期间把实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作为重要举措,将有助于延续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从而延长我国的战略机遇期。

李稻葵则强调,新格局中一定要真正地解决好中国经济的运行风险,以风险治理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避免其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在李稻葵眼中,着重解决国际关系的风险和按照客观规律解决城镇化问题都应提上日程,因为前者涉及中国的国际关系如何更加有效地处理,后者则关乎重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

中国经济内在增长动力在什么地方?李稻葵认为,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经济内在的增长动力来自于最终需求的上升,而不是供给侧质量的提高。

“中国现在是14亿人口,还有10亿人口没有进入到中等发展水平,解决这10亿人口的问题是我们提升内需的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们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来源。”李稻葵说。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在谈到如何应对挑战时也强调了加强国际合作在应对风险和挑战上的必要性。

“当务之急要在以下三个领域加强国际的合作,一定要战胜新冠病毒疫情,一定要恢复世界经济,一定要重振在多边主义原则基础之上的国际经济治理合作。” 朱光耀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有5.2%增长的可能性,但是它的前提是要有效地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也就是说在2020年底之前,应该有效地控制住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这个时间是非常紧迫的。

针对中国在新时期如何破解风险、保持增长的问题,部分学者也从增长道路与方向上给出了见解。

“坚持发展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我国立国强基之本。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尤其是要放在发展制造业上。”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秘书长韩永文认为。

韩永文指出,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出现了逐渐弱化的趋势,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有所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去工业化”倾向,以及不切实际地过多使用现代化和“智能化”制造,撕裂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社会就业结构,使社会就业结构失衡矛盾增大。

金融机构过度扩张、金融业自我循环、不合理的资与资本配置引发经济“脱实向虚”,都使中央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被弱化;一些虚拟经济发展形成了对实体经济和制造业的无序挤出,实体经济发展的盈利空间被不断挤压、蚕食,线上挤线下、网络挤实体、假冒品牌假冒产品挤压诚实守信守法经营;金融业的高利率、高盈利使制造业等实体经济成本加大,利润摊薄,许多中小企业经营举步维艰,这种扭曲的市场结构严重影响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

“需要有针对性地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行规范,努力消除这些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市场障碍。”韩永文表示。

“具体到某一方面的风险爆发,我认为任何时候都难以避免,尤其是未来在‘十四五’期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来越大,经济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的进一步提高,爆发一些市场风险事件实属正常,甚至是一种常态。” 于学军说。

在于学军眼中,应对和化解好潜在的风险也极为重要。他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来看,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监管仍然面临不少风险与挑战,如何有效应对和化解这些风险、矛盾,对于在“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尤为必要。

《建议》发布前夕,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曾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金融系统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把资本市场作为经济和金融的枢纽的定位,足见对其的重视程度,而从“现代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出发,“十四五”期间的资本市场改革的成功与否,无疑关乎着经济发展的量能大小。

我们看待资本市场的作用,不能仅仅看所谓的增量的直接融资,虽然这个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方向,但是观察资本市场的作用,从存量的变化来看,可能会更重要、更科学一些。

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在“十四五”时期有两个最为重要的目标。第一是全面地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并在各个层面、环节上予以完善,从而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是要积极扩大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提升其国际化程度和全球影响力,继续为把中国资本市场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聚焦远景多维破解当务难题

“十四五”时期可以说是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基础和奠基时期,在远景目标体系之下,“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一直是重中之重。事实上,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到对民生福祉的重视程度。在精准脱贫和全面奔小康的道路与实践中,我们也能够看到阶段性的明显成效。事实上,包括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和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等均是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原秘书长韩永文认为,“十四五”期間要把促进、扩大消费的着力点,放在大幅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上,力争使中等收入群体达到6亿人左右,使中等收入群体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目前的29%上升到40%。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将会对扩大消费市场、提高潜在经济增长率形成巨大推动。

“为此,需要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居民收入有较快和合理的增长。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发挥收入分配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和谐进步进程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加紧理顺收入分配体制,系统性思考、设计、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更加重视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更加重视较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水平。”韩永文说。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面对新的挑战,核心就是如何使中国居民收入可持续提高,尤其是中低阶层收入可持续提高。而这个中低阶层收入可持续提高,中国居民收入可持续提高,就意味着中国市场持续扩大,中国市场持续扩大。如果通过规则等制度性开放,为全世界所分享,中国就在拥抱全球化,甚至在引领全球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成为全球性问题。不仅仅是世界经济维持增长的问题,也同时是能否继续维持全球化这样一个进程的问题,它的意义非常之重大。我们说在过去40年中间,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经验。而在过去10年中间,我们有了这么一个基础。如果在未来中间继续沿着这条路走,我们就有了光明的未来。”他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弗里曼讲席教授白重恩认为,从效率、债务问题出发,我们不能再回到对传统基础设施大力度的投资道路,而是要从住房的制度方面入手。

“我们要找到新的支持方向,来为低学历的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白重恩进一步解释,如果我们以较低的价格向低收入居民提供保障房,相当于对居民收入做了实质的补贴,也有助于释放消费力和购买力。与此同时,修建保障房的力度加大也会创造就业需求,这对于相对低学历的劳动者而言,也将助推其收入的改善和提高,从而进一步拉动消费。

在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之外,也有学者针对推进租赁住房建设进行建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认为,因为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强调提升居民消费率的重要性,对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一种核心作用,所以租赁住房建设的重要性就处在了最为靠前的位置。对此刘俏建议,可以从住房公积金、租赁住房,以及正在推行的公共REITs等角度,探索三位一体的金融创新,从而来有效推进租赁住房建设在中国的有序发展。

“十四五”期间或者是2035年远景目标框架下,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毫无疑问,这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美好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这个21世纪中国的伟大转折方面入手。东北亚经济研究院学术专家副主委周天勇特别提到了“转段”的概念,他认为这涉及到三个阶段性的转型过程,分别是居民生活从一般消费品的消费和满足到拥有财富而变得赋予、在富裕基础上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实现共同赋予。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认为,缩小群体性差距是構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相比于过去研究比较多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群体性之间的差距的形成和应对在当前更加突出。

刘尚希分析,群体性差距,特别是群体性的能力差距,会从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同时发生这种作用,如果这个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能够实现扩大内需和提升供给的双重效果。反过来说,如果群体性的能力差距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双向制约内需的扩大和供给质量的提高。

“解决群体性的差距的问题,应该是摆在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面前的一个首要的任务。”刘尚希强调。

对于群体性差距的成因,刘尚希认为主要取决于体制性因素。在工业化、市场化背景下的劳动力流动,也是群体性差距形成和矛盾变得突出的成因,如果继续拉大还可能成为阻碍国内大循环主要因素。

鉴于解决群体性差距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刘尚希建议,应该把如何加快、加大城乡分治改革的力度,作为我们当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着力点。

“城乡分治的改革既是经济改革,也是社会改革,两种改革相互协调、融合起来,更易取得1+1大于2的这种效果。”刘尚希进一步建议,我们国家可以在“十四五”时期针对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改革上发力,并出台一系列解决群体性差距等具体政策措施来加以破解。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中国经济
图说协调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