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本科生导师心理干预机制研究

2021-09-10 07:22苏光伟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本科生

苏光伟

摘要:现阶段,高校学生受学业、家庭、情感等问题影响,发生心理问题的概率比较高,由心理危机导致的各种事故已成为高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对该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各种心理危机干预方案相继建立。本文探讨心理危机问题的来源及对高校学生心理干预的有效机制。

关键词:本科生;心理危机;导师;干预

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普遍运用有效促进了信息的交互,但“信息茧房”等不利因素,使个人的兴趣成为了人们与外界交互的唯一意向,很多人尤其是高校本科生习惯在信息世界消磨时间,而忽视了传统意义上面对面的交流,有效交流和深入交流缺失。本科生由于学业压力大,加上感情失败、家庭变故等原因,有相当比例的人正经受心理问题的困扰,部分自我调节能力高的个体通过自身的调节顺利度过了心理上的难关。但仍有部分学生经受不住折磨而选择自杀或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持续不断的心理危机事件,已成为当前高校不得不面对的安全问题。对本科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慎重对待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由谁来负责这项工作,如何形成有效的正反馈机制,不断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这正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的内涵

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协调的状态,个体都有自己的心理平衡状态。人们习惯在内心平静的状态下处理学习、工作、交往、情感等事务。在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过程中,其心理状态受到环境和他人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变化。人们心理上的变化往往采用缓慢改变的方式,当自身和周围环境发生突变,即产生了对个体有重大影响的心理事件时,人们心理状态的支持系统将可能不足以应对这些新情况的发生,人们表现出不能从容应对这些突发事件,心理的平衡态被打破,内心的紧张感增加,思维出现紊乱,进而导致生理各项指标也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失衡的状态如果能被个体顺利解决,对个体的影响将会是暂时的。如果心理失衡的状态不能通过自身或他人介入等方式被很快解决,这种失调状态就产生了心理危机。

心理干预是指出现心理问题的个体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有经验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疏导活动,以积极的心态干预心理过程的行为。本文提出建立本科生的“导师”机制,导师作为家长、学校教育管理部门和人员之外的教育群体,由高校老师组成,在心理辅导与干预的机制中,导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局限于传统的师生授业解惑关系,导师面对的不是一个班级的全体学生,而是只有几名学生。每个班级有多个授课老师,每名老师与班内3-5名学生建立导师辅导关系,开展不定期的活动,在每次互动活动中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与辅导。

二、本科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导因

(一)求学动机不明确。很多学生在高中之前的求学过程中,受学习环境的影响,对学习动机问题考虑不够全面,甚至是家长让其学习才学习,中学阶段的老师和家长给学生灌输了“上大学后就自由学习了”等思想,导致很多高校学生在开始大学生活后学习动机不够,本来在高考前学习状态都很好,却在进入大学校门后觉得没人监督其学习,失去学习动力。在学习相对自主的大学阶段,本科生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学习也是其主要任务,如果学生在学习动机等重要问题上调节不好思想,就会出现不求上进的情况,进而导致很多学生想要努力学习,但是却紧张不起来。

(二)社会环境影响。当前,受信息技术发展的红利,互联网环境下校内外交流机会激增,本科生在校内能够随时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件,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不断交流融合,本科生的心理和思想受社会風气的影响加剧,尤其是社会上不良风气可能对缺乏足够判断力的本科生产生不利影响,造成心理危机。

(三)个人情感问题。本科生进入高校后,学习过程与高中时期明显不同,开始以“成年人”来看待自己,个人情感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比重加大,一方面,与异性交往开始变得平常,另一方面,与异性交往不顺利造成的心理影响加大。“为情所困”变成了本科生心理危机的重要导因。

三、本科生导师心理干预机制

老师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处于重要地位,尽管一直强调老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但是高校中老师和学生的接触时间短,很多老师都是夹着书本进教室,下课走人,学生和老师之间交流的时间较少。本科生导师机制,就是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扩展到课外,老师与若干名学生建立课外辅导关系,加强他们之间的关系纽带,由老师填补家庭和大学之间的联系鸿沟,更在心理上贴近学生。

(一)开展师德教育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建立,离不开师德教育的开展。很多老师可能觉得其主要工作是授课,只要按照高校的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好授课和考试等相关工作就可以了,与学生建立联系和互动沟通好像过多侵占了其时间。开展本科生导师机制,首先应该开展师德教育,引导老师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点是育人,而育人离不开对本科生道德的培塑和心理的辅导帮助。老师首先应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热心帮助学生,帮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危机、难题,进而更好地做好教育工作。

(二)开展心理学专业培训

本科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专业性很高的工作,对导师的心理学素养要求很高。老师学习适当的心理学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并在最快的时间内对危机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避免或减少心理危机可能产生的危害。树立严格为学生的心理情况保密的思想,不能为自己的业绩把学生的求助情况公布出去,违背心理辅导和干预的原则,对学生造成二次伤害。很多情况下,如果能够有人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沟通,帮助其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就可能避免自杀等悲剧的产生。

(三)学校提供适当的场地和时间

高校以教学为中心组织各项活动,导师心理干预制度的实施需要适当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活动提供场地和时间。一味地要求在课外或休息时间开展心理辅导干预活动,极有可能影响到学生和老师的正常休息,进而导致心理沟通和交互流于形式,走过场,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果老师能在从容自如的交谈环境中,通过眼神、微笑等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亲人朋友式的温暖氛围,将能够更有效地增进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

四、结语

目前,学习压力、个人感情、家庭变故、交流交往等各方面诱因已成为本科生心理健康危机的主要原因,为使本科生在其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期顺利克服各种难题,身心健康成长,各高校迫切需要研究落实有效的心理干预人才队伍和干预方案,本文探讨了在家长、学校之间,采取“导师”身份关注本科生心理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下一步展开实践检验活动做好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欣.心理学策略在高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知识文库,2021(05):110-111.

[2]白彩梅,王树明.“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心理教育责任的转变[J/OL].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2021-03-17].https://doi.org/10.15983/j.cnki.sxss.2021.0333.

[3]韩立,杨颖虹.高校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21(08):164-167.

[4]孔德生,臧凯.爱情心理理论视域下高校婚恋教育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2):135-142.

基金项目:武警工程大学2021年教育教学计划立项项目:本科生导师制新模式探索与研究,WJX2021015。

(武警工程大学密码工程学院 西安 710086)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本科生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积极想象在音乐治疗中的运用研究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