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狂草“点”的研究

2021-09-10 22:44屈丽丽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狂草

摘要:明中期书家祝允明,擅狂草。狂草以《前后赤壁赋》为主要代表书作。其草书中飘逸的笔法,浪漫的用笔和乱石铺街的章法为历代前人所研究。祝允明草书中的“点”颇多,在其作品中可谓“散点山花烂漫、硕灿若繁星”,其点为点,竖为点,撇为点,捺为点,字为点,无画不能点,处处有点,点的可见一斑,点的活灵活现。本文主要以祝允明狂草中的“点”为主要研究,探究“点”在其章法上,笔法上的运用。

关键词:祝允明;狂草;点;简化

一、祝允明狂草风格成因

明清之际,城市兴起,手工业以及商业的繁荣稳定,经济突飞猛进,使苏州成为明王朝经济、文化的中心,这里出现了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因而书画收藏与装点在当时非常盛行。吴地素有书学古人的传统,尤其是吴门四家的崛起更助长了这种风气的流行。吴地名人文士众多,大家辈出,师学资源相当丰富。祝允明知道想要有所成就,必须师转多益。于是拜在王鏊门下,与唐寅结友,后又认识文徵明、徐祯卿并与其结友并称“吴门四家”,明书坛局面为之一变。随着理学思想的松弛,书法领域的反叛意识趋于强化,祝允明的出现打破了赵孟頫书风垄断的的局面,成为极具个性化意识表现的开端,他的草书被用作明代中期草书深化的象征,为明末草书奠定了基础。

祝允明早年师法赵孟頫,后期则转向草书创作,融合唐宋、吸取怀素草书精华,豪放肆意,笔走龙蛇,有潇洒不羁豪放之意。尤其是大幅长卷,笔法精炼,天真纵逸。祝允明虽为为江南四才子之一,但怀才不遇,使他产生癫狂玩事的焦灼心境,深深的影响着他的书法表现。狂草更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其乱石铺街的章法,对徐渭、傅山草书有极大的影响,为明代后期狂草书法带了一个新的高峰。祝允明并非一成不变的以古为尚,而是要求在学古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他提倡学古而遗貌取神。祝枝山认为应先“破却工夫,随人脚踵”而后能“不随人后”。他书学功力深厚,性灵独具,加之散淡自逸,故能放笔挥毫,随性所致变化多姿,表现出其强烈的自我个性。其狂草出现最多的是“点”画,强劲有力的散点使得其草书充满真性情,代表了祝枝山独特的个人风貌。

二、“点”画的运用

(一)草书中的“点”

“点”从样式上看,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西方平面构成中的“点”大多是几何有规则的点,相比之下书法中的“点”具有对立的元素,书法中的点多样变化,例如虚实,扁圆、坚挺、质感和膨胀有张力。书法中的点画丰富多样,不同形态所展现的状态不同。书法点画的视觉撞击力,首先由形状构成,“点”的外轮廓线变化都极为丰富。“点”作为书法的局部,有着画龙点睛,互为呼应的效果。

书法是通过感情化的“点画”(即笔画、线条)创造来构造书法艺术形象,由此而表达艺术家情感、实现书法的艺术本体价值的。草书点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除了曲线,还有一个亮点就是“点”的运用。西晋传卫铄夫人《笔阵图》:“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在草书中,“点”的顾盼多姿、一定结构中“点”的互相拉扯抗衡,不同字简化为“点”的运用,在草书中比比皆是。草法中的“点”的可有可无,决定“点”之有无,是看下面衔接的字的笔势向背。“点”的表现功能得到了强化,不但形状、方向多变,而且“点”更是狂草的节奏、气势的重要表现语言。

(二)祝允明草书中的“点”

“点”在书法中充满神采,充满生机。张怀懽云:“夫工书点画,体理精玄,约象立明,究之可悟:岂不以点如利钻镂金,画似长锥界石”。“点”在书法里不僅是字的浓缩,更是代表书家的心境。

草书中的点画形式丰富,运用不同的体量与取势的组合,大小、长短、粗细、藏锋、中锋、顺逆等多种形态俱全,各尽其态。祝氏的狂草不仅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狂草中用了众多的“点”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众多观历代书家的草书作品,将小草、章草原本断开的笔画连成一体,所以缠绕是很顺其自然的事。而祝允明的狂草虽点画纵横,但多独立成字,少连署。祝允明草书善于用“点”,“点”是其最具特点的作品。

“点”出现较多的还是在他的《前后赤壁赋》(图1)中。弘治十五年(1502),祝允明43岁书写的苏轼《前后赤壁赋》,此卷为明代狂草的经典之作。史载祝允明曾写过九次之多,其中一件为小楷,一件为行书,其余皆为草书。草书《前后赤壁赋》又以上海博物馆所藏得这件狂草为最佳,情绪也最为强烈。历年来评价很高,铭文嘉跋云:“枝山此书,点画狼藉,使转精神,得张癫之雄壮,藏真之飞动;所谓屋漏痕、折钗骨、担夫争道、常年荡漾等,法意兼备,盖其晚年用意之书也。”卷未署年月,内容是苏轼的《前后赤壁赋》两篇散文,从尾款中可知,是应某位访客之酬所作。

图1 明 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前赤壁赋》(局部)

此卷字态较为工整细密,行间虽不疏朗,但总体布局有序,工整之风尚有。起首几段笔画略带骨力,笔势利索爽快,正中部分渐渐进入高潮,用笔厚重,浓墨运笔,笔锋转使之余,气势张扬,如同行云流水,大江奔流,不可遏制。表现的最为直接的就是在落笔成字的过程中对点画的特意强化,甚至有时候将某个字的点画都用“点”来替代。

《前后赤壁赋》中,“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中的“之”、“下”、“清”三字,“下”用“点”代替了笔画,简化为三个点,在书写中,与“清”的三点水相呼应,“水波不兴”的“不”字,以“点”代替横竖撇捺,整个字重心下移,与“兴”点画为呼应;“诵明月之诗”的“之”字浓缩成了两点写在“月”的下方,比较“歌窈窕之章”的“之”一字,则小的多,同是“之”字,在不一样的行气中,字所展现的形态,笔力也不相同;“歌”字,左半边的“哥”用力两点和线条来代替,右部的欠则直接浓缩为两个点,由此可观书家的笔法多变,“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句中的“焉”和“月”均是用“点”组合成的线代替字;“于”的右半部分浓缩为三“点”,“之”的点与“上”的点相连,章法自然,用笔轻快;“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句中,点画的运用多变,“茫”的草字头被两“点”所替代,一字中出现了四个点,“之”均被两点替代,干净利索;“风”、“而”、“不”三字相连出现了六个点重多轻少,收多放少,;“扣弦而歌之”的“而”、“歌”两字,由于取势而发力,点的欹侧向背得宜,无疑是书家迅猛、果敢之力;“吹洞箫”三字共十二个“点”,几乎成了点的组合,凸显以点取势的特点;“郁乎苍苍”、“此非孟德”几字可以见得“点”之神采,“乎”是由两“点”和曲线组成,与“苍”的点相对应,用笔上挑,落笔轻盈,连贯喝成一气,把两个字甚至是多个字作为一个字来处理,像一颗大树上面硕果累累,满眼都是点点点,整体狂散不失闲逸之趣;“下江流”三字的所有笔画都浓缩成一点,组合在一起神乎飘逸,不可想象,惜墨如金;“顺流而东也”中的“流”字和“顺”字的笔画都变成了点,点的使转方向和重力也是不一样的,有方有圆,寥寥几点便可看的出书家用笔的形式丰富;在“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中的以“点”代字和笔画则不尽其数;“吾”和“之”相连,“惟江上之清风”笔笔用“点”代笔画,虽乱满是点,但意味想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句中的“之”、“不”相连,两字简化为六个“点”,“不”的四点,则是内擫、外拓,虚实向背。除上述以“点”化字的笔法外,《前赤壁赋》中的“之”、“所”两字相连,在不同的章法中,祝氏巧妙的安排笔法。“点”的形态各异、变化莫测,这是祝氏在书写过程中的技法灵活多变。

图2 明 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后赤壁赋》(局部)

在《后赤壁赋》(图2),“黄泥之坂霜”的:“泥”和“之”二字相连署,在章法中处于中正平和的姿态;“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一句中,“薄暮”两字的草字头简化成两“点”,其余部首皆用的线条,与“举”字相连,“点”繁多,“巨”则是被两点和线条所替代,与被简化为两“点”的“口”字相连,点画和线条构成了整段的章法,行气流畅;“松江之”三字則更是点画来构筑书法形象,“之”的空灵与“松江”的紧凑形成鲜明的对比;“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一句中,“之”、“下”、“江”、“流”四字的横、竖、撇、捺、挑完全是用“点”来替代的,“点”的粗细变化,以及墨法的运用,变化自如,此处同《前赤壁赋》中的“下江陵”是同一写法;“登虬龙”的“登”字简化为六个“点”,六点用笔不同,形态各异,尽显宽博,整个字独立又独特;在“凛乎其不可”一句中,“不”和“可”二字,“不”的点与“可”之点交相呼应,向背分明,收笔左转尚有余力,加一点将笔转到头,好接“可”字的左转;“呜呼噫嘻”四字的“口”字旁化为两点,姿态各异。

“点”的运用在《前后赤壁赋》里面用的最多,祝允明通过把字简化为“点”,以“点”取势,这样一种独特的写法,惜墨如金,无疑不是体现了其作品“满纸点点”的效果。作品中满满的“点”用笔果断流畅,苍劲丰富有力,长卷展开满眼“星星点点”,增强了作品巧妙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祝允明草书以“点”取势,字法奇特,无拘无束,尤其是以“点”代字的高超书艺,在明中期草书发展史上可谓第一人。

三、祝允明草书中的“点”的个性

艺术的“个性”,实际上是不可能独立存在,只有在“共性”的范畴内,才能谈的上个性。祝氏晚年独居作诗文,甚至玩世不恭,在其豪放不羁的狂草中有所反映。在《前后赤壁赋》中,点画狼藉,满纸点点,无疑反应了书家的性格特征。在这里祝枝山的“个性”即是“点”的艺术。从唐代的张旭、到宋代黄庭坚,到明代祝枝以及明代的徐渭,无一例外都在“点”上下功夫。祝允明的点画化“线”为“点”,化“字”为“点”的用笔方法逐次递增。祝允明狂草中的“点”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前后赤壁赋》还是《自书诗卷》无不流露着其才华横溢,作品中满满的“点”用笔果断流畅,苍劲丰富有力,长卷展开满眼“星星点点”,增强了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祝允明草书以“点”取势,字法奇特,无拘无束,尤其是以“点”代字的高超书艺。其作品行气、章法中,“点”无疑是作为最独特的存在。

祝允明的狂草是“点”的艺术,在其作品行气、章法中,“点”无疑是作为独特的存在。其“点”灿若繁星,点多线少;横为点、竖为点、点为点,“点”的方圆、宽窄、提按、等方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件件“跳跃”的艺术作品。祝允明恪守本性,对书法取其精魄,大胆创新,尤其是狂草中“点”的运用,其中作品中以点取势,作为一种新的狂草样式给傅山、徐渭等书家带来了启示。

参考文献:

[1]何海林.《祝允明自书诗帖》[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2月

[2]钱晓鸣.《欧阳中石谈书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12月

[3]沈伊默.《学书有法》[M].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

[5]《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10月

[6]崔尔平.《明清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年

[7]郑晓华.《瀚逸神飞》[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8]王镇远.《中国书法理论史》[M].安徽.黄山书社出版社38页,1996年

[9]陈浩.《祝允明》[M].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10]孙晓云.书法有法[M].江苏.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0年9月

[11]明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78年

作者简介:屈丽丽(1997.10-),女,民族:汉,山东聊城人,硕士学位,所在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学(书法)。

(陕西省西安市 陕西师范大学 710100)

猜你喜欢
狂草
王学仲先生《狂草赋》研究
纵情、简约、瞬间
探析《自叙帖》的风格特点
张旭和怀素狂草特点之比较
读林鹏《丹崖书论》有感
诗意的人生
颠张醉旭
狂草:笑为花开,花因笑发
狂草
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