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关注”打开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

2021-09-10 00:18邓玲
湖北教育·中小学党建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例骨干教师青年教师

邓玲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怎样打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新局面?宜都市教学研究室从“三个关注”入手,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注主要群体,提高教师学习力

学习力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学习既是教师的工作方式,也是教师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方式。因此,着眼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两大群体,提高教师学习力,成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以“共同体”建设为载体,促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相对缺乏,为了让这一群体尽快步入学科专业发展的快车道,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旨在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团体——青年教师共同体,以结对互助、任务驱动、实践反思为基本模式,通过开展读书分享、课例展示、成长论坛等活动,为青年教师“铺路搭桥”,引导他们共析专业成长的优势与不足,共做個人专业发展规划,共享阶段性发展成果,顺利步入专业发展的高速路。既然是“高速路”,就有最低时速的限制。这个“最低时速”就是为共同体成员量身定制的“五个一”:一天读一篇、一周看一课(网上看课)、一月学一本(教育专著);一期上一课(经典课例)、一年写一篇(论文发表)。学期结束,以“五个一”为任务清单做好自查和互评,引导他们在反思中前进。

乡村学校师资不足、学习研究氛围不浓,为了促进乡村学校青年教师成长,我们用“跨校”结对的方式,让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在团队互助中携手前行,骨干教师担任组长,组长既是每次读书分享的领读人,也是课例研讨主讲人、成长论坛的主持人。

以专题研究为平台,促骨干教师持续成长。骨干教师职称已评,荣誉多,容易陷入职业懈怠期。怎样帮助骨干教师走出专业发展的瓶颈?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用课题研究引领教师的日常教育实践,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帮助骨干教师实现持续成长。

我们为每所学校培养一名学科带头人,引导教师将教学中的问题作为微课题展开深度研究,如市实验小学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生活化探究”、陆城一小的“引领互助,合作共生的实践研修”等。这些微小课题研究,凝聚了人心,激活了智慧。

针对本学科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活动设计游离于生活之外、活动组织针对性不强等共性问题,我们先后集中申报并开展了“小学品德课程支撑教学目标的主题教学活动创新设计与课堂实施研究”“德育即生活理念下的中小学德育活动课程化实践研究”等省级重点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教师学习力的提升助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先后有近二十位教师参加国家、省、宜昌市课堂教学竞赛与展示,多位“共同体”成员获部级优课;五位老师先后受邀到湖北民族大学、青海西宁等地讲学,推介我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研究成果;一位老师被聘为部编教材培训专家,四人被湖北省教育厅聘为“学科教学指南、教学意见编写专家组成员”。

关注主要阵地,提高学科影响力

课堂教学是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主渠道,也是教师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我们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统一”的要求,以课堂为主要阵地,提高学科影响力。

聚焦课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课例研究是一种基于实践情景的反思性研究,其对教学的改进和教师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我们聚焦课例,常态化开展同课异构、同课同构以及名师课例赏析等形式多样的研讨活动,用真生活、真体验、真情怀这“三昧真火”练就“有知有味有情”的真课堂,引领教师在磨课研讨、交流反思中收获经验、反思不足,提高本学科的整体教学教研水平。

如针对“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性和实效性不强”这一普遍性问题,我们以贴近学生一年级学生生活实际的“主动向人求助”为话题,对《请帮我一下吧》一课开展深度课例研讨,找寻德育课堂回归生活的路径。先后8次的同课异构研讨,最终达成了:回归生活的教育就是要回归儿童整体的、常态的、真实的、儿童视角下的生活,关注儿童未来的生活,培养向生活学习的能力、明辨善恶、权变和整合的能力的共识,形成了成熟的课例研究报告,在“湖北好课堂”竞赛中,该课获得一等奖,并受邀参与“湖北好课堂”优课展示。扎实的课例研讨活动,提高了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聚力课堂展示,提高学科影响力。课堂展示是帮助教师物化成果、引领成长的有效手段。我们充分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常态化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让每一次送教活动有明确的目标、翔实的方案、扎实的过程管理,让每一位参与教师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得以历练和成长,让乡村教师不出家门也能得到学习与培训,并能将打磨成熟的课例推送参加国家、省、宜昌市等高级别的展示活动,帮助让他们在课例展示中总结经验,物化成果,同时提升学科影响力。

关注主要问题,提高课程执行力

教师作为课程的执行者,其课程执行力水平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瞄准主要问题,提高课程执行力。

抓普遍性问题,促进国家课程的实施。对课程理念、目标和性质的全面、深入理解是有效实施课程的基础。在部编教材全面推行,新的课程标准迟迟没有落地的情况下,我们发现:部分学校、教师对本课程特点把握不准,对教材解读不深,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力;部分学校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对于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立足于新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从《中小学法治教育大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学起,通过教材解读分享、优秀案例评比等活动,深入领会编者意图,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寻找教材主题活动中法治教育的停靠点,引领教师从编者的视角去解读教材,从教师的角度去吃透教材,实现以评促学、以赛促学。

抓区域性问题,促进学科均衡发展。由于地域和办学水平的差异,教师在专业发展、课堂教学实效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平衡问题。为了促进思政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我们建立学科教师群,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朋友圈”活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建立起富有校本特色的学科资源库,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应用价值,最终实现人人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贡献者和受益者。

对于由于师资不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学科发展滞后的学校,我们与其校长反复沟通,争取校长重视、指定学科牵头人、加大集体备课和常态课听评力度,促进课程落地落实和教师专业化发展。

责任编辑/黎修彦

猜你喜欢
课例骨干教师青年教师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青年教师“赴考”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骨干教师在学校科研中的作用
华容将评选100名骨干教师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课例
构建五种机制培养骨干教师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