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探讨

2021-09-12 04:48郝鑫曾扬阳彭洁陈惠
广西教育·C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验教育文化艺术传承创新

郝鑫 曾扬阳 彭洁 陈惠

【摘 要】本文分析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现状,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论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的路径: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育人合力;搭建实践平台,助力传承推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美育质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 优秀传统 文化艺术 体验教育 传承创新 美育氛围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15-0141-02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室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全方位融入艺术体育教育各环节。”如何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成为当前高校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广西外国语学院深入实施艺术教育,坚持文化传承创新与文化育人,通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验教育活动,将传承作为发展的基石,把创新当成发展的动力,不断优化美育教学模式和拓宽传统审美文化内容,使之成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有效载体,不断推动高校美育教育工作特色化发展。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现状

(一)传承缺乏系统连贯性和文化资源支撑

高校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根基。当前,许多高校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上忽视了顶层设计,传承目标不清晰,传承内容缺乏系统连贯性,没有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纳入各个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缺乏足够的、有活力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支撑,不能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效果。

(二)传承缺乏灵活多样性和教育空间配套

高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尽管具有一定的主导性和规范性,但仍然存在传承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需求,没有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问题,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教育的状态。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没有结合“互联网+”创新教育模式,加上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刚性较强,缺乏必要的灵活多样性。因此,活动无法有效调动教师教学创新积极性,也没有真正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此外,大多数高校一直将校园作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主要阵地,由于校园教育空间局限性较大,无法完全满足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学生也难以获得较为全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

(三)传承缺乏科学的导向和评价考核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知行合一,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方案与考核标准,才会真正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当前,许多高校针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評价方式呆板,无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案与考核标准,没有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没有指向学生的日常实践,因此不利于传承创新目标的实现。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育人合力

加强美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内在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高度强调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广西外国语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传承文化、创新理念、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培育工程”实施为契机,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广西外国语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广西外国语学院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等各项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主抓,其他部门各司其职,逐步构建各二级学院和各部门通力配合做好美育工作的良好格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创新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二)搭建实践平台,助力传承推广

学校按照“整合资源,创新形式,打造精品,升华品牌”的要求,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资源,打造“一院一品”“一社一品”品牌活动,实现学科和活动之间互相渗透,营造良好的校园美育氛围,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

一是依托经典诵读提高文化素养。学校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培养,充分运用中华经典和红色经典教育资源,以“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广泛开展“读研写演”文学作品演示会、“学、训、展、行一体化教改创新工程”、“金蔷薇”文学艺术节、“五四”汉字盛典大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公益会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报告讲座、“红色文学”沙龙等经典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把文学经典诵读同当代道德模范学习相结合,将传统文化的历史人文与当今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培养了学生中华文化立场和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年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经典内涵,培养青年学生的审美意识、传承意识和爱国意识。

二是组建社团,营造美育氛围。学校注重美育活动形式创新,将美育实践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实行课程化管理,作为每学期学生课程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组建了青竹汉服社、民族传统体育协会、初语文学社、民族舞蹈协会、茶艺社和棋艺社等学生艺术社团,并以此为依托,针对青年学生特点开展青竹投壶、击球挂喜、玩龙灯、钱串起舞、竹竿舞、山歌越唱歌越多、趣味编彩蛋、抛绣球、迎新春送对联等多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验教育活动,逐渐形成了“一院一品”“一社一品”的美育氛围,切实营造有文化、有内涵、有品位的“书香校园”“人文校园”,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青年学生美育素养和文学修养。

三是突出能力培养,促进文化交流。学校以“二三三”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注重机制的顶层设计,拓宽美育实践平台,推进文化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广西“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系列活动开幕式歌会演出、南宁民歌湖周周演系列专场演出、中国嘹啰山歌民俗文化节、广西“全民艺术普及活动月”、骆越祭祖大典、暑期“三下乡”文艺会演等多项主题文化艺术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美育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美育质量

坚持守正创新是探寻艺术真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美育教育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是通过深化美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了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和创新考试考核评价体系,并从校本课程研发的视角开发建设了礼仪文化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系列课程,同时指导学生创办《初语》文学报刊、编辑《诗里有你》散文集等,不断提高美育教学工作水平和质量。

二是重视教师钻研精神和求知意识的培养,结合教师专业成长五个“需要”,积极发挥学科带头人在美育教学研究上的引领作用,深入开展美育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融教学和科研为一体,鼓励美育教师参与教学竞赛、开展课题申报和撰写论文等教研活动。同时以“项目”为依托开展专题美育教育理论研究,以“博学大讲堂”平台邀请广西区内外知名专家到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演出和学术报告,引领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提升。

三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探索创新“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混合式美育模式,全面促进美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让青年学生通过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高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体验教育活动,将“体验教育”运用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教育,创新了高校美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引导了广大青年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弘扬优秀传统,进一步提高了青年学生审美修养和人文素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在传承中弘扬在创新中发展——以小学剪纸特色课程为例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教育观察,2018(22).

[2]刘鹏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途径探索[J].教育观察,2018(22).

[3]王艷敏.2009—2018年图书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综述[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9(2).

[4]曾扬阳,彭洁.以优秀校园文化为载体创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20(3).

[5]孙正林.将高校真正建设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

注: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广西高校东盟留学生教育价值研究”(2019KY0890)

【作者简介】郝 鑫(1989— ),男,湖北襄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曾扬阳(1984— ),男,广西宾阳人,广西外国语学院高等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彭 洁(1989— ),女 广西浦北人,广西外国语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副部长,学生工作事务部副部长,团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陈 惠(1984— ),女,广西兴业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黄桂婵)

猜你喜欢
体验教育文化艺术传承创新
新形势下群众文化艺术的发展
中英茶文化的传承创新比较研究
基于体验式企业经营沙盘教学对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探析
艺术档案工作重要性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科学乐园 体验舞台
潇贺古道古建筑文化艺术特色
论中国古诗词吟唱在音乐中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