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湖北著作总录·音韵之属》补正

2021-09-12 09:57彭飞
荆楚学刊 2021年3期
关键词:音韵文献

彭飞

摘要:《现存湖北著作总录·经部·小学类·音韵之属》著录了二十几位学者的四十余部音韵类著作,但其中偶有疏漏。文章就其“音韵之属”部分进行刊谬补缺,补正其已收韵学著作凡十二则,补录其未收韵学著作凡六则,同时还考辨了相关韵学著作凡五则,以期为该书的完善以及音韵学研究提供相应的文献依据。

关键词:《现存湖北著作总录》;音韵;文献;补正;考辨

中图分类号:H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1)03-0046-07

《现存湖北著作总录》(以下简称“《总录》”)是阳海清和汤旭岩二位先生主编的大型知见书目。该书目“既收录历代湖北籍人(含集体)采用传统著述方式并以文言文写的书,亦收录历代用传统方式和文言文写湖北的书”[1] 前言,即囊括了“湖北人写的”和“写湖北的”两大类古代典籍,旨在探清现存有关湖北的古籍总貌。其中,“经部·小学类·音韵之属”著录了65条(据其体例,同一部书的不同版本列为不同条目),涉及二十几位学者的四十余部音韵类著作,这为音韵研究,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湖北韵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

然而,鸿篇之下难免偶有疏漏,特别是音韵一类的冷门典籍。本文即就其“音韵之属”进行刊谬补缺,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补正《总录》已录韵学著作,凡十二则。每则先引《总录》原文,并用楷书字体标示,然后或正或补或按。所正内容为条目中的各种疏漏,如文字之误、著作署名之误、著作收录之误等;所补内容多为版本和馆藏信息;所按内容为相关著作的必要说明,同时也顺带提及著者的其他作品,这些作品或与音韵相关,或为《总录》未收之作。其二,补录《总录》未收韵学著作,凡六则。其三,考辨相关韵学著作,凡五则。所考辨的五部著作皆与湖北学者相关,但著作权尚存争议。此外,本文所列馆藏之地,《总录》已经涉及者基本以其所定简称为准,未及者则以全称著录。

一、补正《总录》已录韵学著作十二则

(一)11026 读书通二十卷

明京山郝敬撰。明万历崇祯间郝洪范刻山草堂集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国图、清华、科院、上海辞书、吉林、无锡等馆皆藏《山草堂集》残本,不知其中何馆藏本存此种。[1] 112

补:《读书通》乃郝敬《山草堂集》二十八种之一,该丛书《总录》亦有著录(“50047”),但如其所说“斯编未见全帙”。现将《山草堂集》明万历崇祯间郝洪范刻本的馆藏情况汇总于表1,由此表可知,该条目所列诸馆(除上海辞书)所藏《山草堂集》残本实则唯有国图含有《讀书通》,其余诸馆皆不藏。此外,日本天理图书馆、日本尊经阁、日本内阁等馆所藏《山草堂集》残本皆含有此书,而北师大、傅斯年图单藏《读书通》一种。

按:(1)清华所藏《山草堂集》子目中有《四书杂言补遗》一卷,是书未编入常见的《山草堂集》,而《增订丛书举要》所著录的《山草堂集》在《史汉愚按》和《四书制义》之间正有《四书杂言补遗》一卷[2] 50-51。(2)清华和陕西文史馆所藏《时习新知》皆为八卷,与一般著录的六卷有别。(3)据《馆藏丛书目录》“232527”条所录信息,上海辞书所藏《山草堂集》亦非全帙(所在条目特用星号*标识),共一百一十六册,但未列子目[3] 46。由于该馆不对外开放,因此目前无法明确其具体子目,故也无法知晓该馆所藏是否包含《读书通》。不过,从所存册数来看,含有该书的可能性很大。(4)除了郝洪范刻本,《山草堂集》中的个别著作尚存其他版本:《谏草》二卷,清抄本,上海;《时习新知》八卷,清抄本,日本内阁文库;《谈经》九卷,明和五年(1764)刻本,日本二松学舍、日本市村文库。

(二)11027 古今韵会举要小补三十卷

明方日升撰,明京山李维桢校。明书林余彰德、余象斗刻本……东北师大。[1] 112

补:《中国古籍总目》(以下简称“《古籍》”)“经21213745”已经著录了该书的四个版本,且都题有“云社李维桢本宁校正”,故应据《古籍》以补:(1)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周士显建阳刻本,国图、北大、辽宁,此外南京、哈佛燕京等多馆亦藏。(2)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周士显刻重修本,北师大、上海、浙江,此外四川、福建、柏克莱加州大学等多馆亦藏。(3)清抄本,南京,存六卷(一至六) [4] 1139。《总录》所著录的余氏版本上海藏两种,一种2册,一种16册。除了清抄本,其他三个版本日本馆藏较多,此不赘举。

除以上四个版本外,还有三个:(1)明万历五年(1577)刻本,目前仅见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有藏。(2)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目前只见苏州大学有藏,但为残本,存二十四卷(七至三十)。(3)日本正保五年(顺治五年,1648)村上平乐寺刊本,该版本是据周士显版本的重刊本,日本馆藏较多,国内上海、辽宁、台大亦藏。

(三)11028 音韵学稽古录一卷

清汉阳刘传莹。稿本。是稿约成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分为“韵书源流”“沈约韵”“唐人用韵”“唐切韵异同”“韵论”“等韵”“三家古韵部分表”等目,书末对江有诰之《古韵标准》作了评介。《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湖北。[1] 112

正:《古韵标准》乃江永所作,而非江有诰。书末对诸家分韵作了评述,对江永《古韵标准》评价较高,认为“古韵之有条理者当以是编为最,未可以晚出而轻之也”[5] 508。

(四)11031 养默山房诗韵六卷

清松滋谢元淮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刻本。是刻半叶十行,行字不一,白口,左右双边,单黑鱼尾。封面镌“道光乙酉(1825)仲秋刊,本衙藏板。山东海源阁。[1] 112

补:是刻国图、上海、湖南、南京、绍兴图书馆等皆藏。该条附注的版式信息所据当为山东海源阁藏本,而他馆藏本虽亦为道光二十九年刊刻,但版式多有不同,仅国图所藏就有四种:(1)10行16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共4册。(2)10行,字数不一,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2册。(3)10行,大小字不一,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白纸本,附《四声独见》《古今韵目》,共4册。(4)6行15字,小字双行23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与《碎金词谱》等合函。

(五)11032 诗韵审音六卷

清松滋谢元淮撰。清光绪二年(1876)衡阳魏氏刻本。由《养默山房诗韵》易名而成。《贩书偶记》著录。北大、上海、南京、湖北。[1] 112

补:是刻国图、南开、江苏师范大学、港大等亦藏。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所藏附《古今韵目》一卷、《四声独见》一卷。

按:谢元淮在词学方面的造诣甚高,有词谱(《碎金词谱》)、词韵(《碎金词韵》)、词论(《填词浅说》)、词作(《碎金词》)等“全套”词学著作。这些著录于《总录·集部·词曲类》的典籍其实也是音韵研究的重要材料。尤其是《碎金词韵》,杜玄图已经从音韵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6]。既然谢氏的“诗韵”归于“音韵之属”,那么其“词韵”也不妨著录于此属,更何况《总录》在“集部·词曲类”并未完整著录《碎金词韵》(见《总录》“43386”、“43392”条),因此当补。

《碎金词韵》四卷,目前仅见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本。是刻乃谢氏诸种著作汇刻中的一种,因此馆藏著录多将此书与其他著作合为一种,如复旦、陕西、兰大、国图、南京、山东、辽宁、港大、台图、日本怀德堂文库等。也有单藏《碎金词韵》者,如天津、日本立命馆词学文库,吉林、贵州、安徽师大、西南大学图书馆亦单藏,但均为残本。

《总录》虽然著录了谢氏的绝大多数著作,但仍有遗漏。谢元淮还有《养默山房杂著》,目前只见日本国会有藏,内含《铸用银钱以抑洋价说》《钞贯说》《通详板浦镇团练乡勇》《海洲沿海要隘善后条议》《淮北票盐前后略》数种,皆不分卷。其中,《钞贯说》国图亦藏。此外,国图还藏有《碎金词谱凡例》,清抄本。

(六)11034 射声小谱不分卷

清江夏程定谟审编。清道光十九年(1839)诒陶阁刻本。湖北。[1]

《贩书偶记》著录其为昭文人,其实其父东阳(字登扶)即已“由上元来徙江夏”,书前《邑志治行传》有记载,昭文为其祖籍。是书包括《字母说》《析韵汇音说》和《击鼓打马说》三篇,记录了当时江夏之语音。同邑黄寿序云:“丈之立谱,故九音按次,累如珠贯,洵韵士之津梁也。”另著有《晚香阁诗集》六卷。[1] 113

正:程定谟为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射声小谱》反映的是常熟音,并非江夏音,因而此书不当收录。另外,序者“黄寿”当为“黄焘”之误,而《晚香阁诗集》六卷并非程定谟所著,乃其父亲程东阳之作。

补:此书虽然不能算作“现存湖北著作”,但为重要的韵学典籍,此处也顺便增补其版本。此条所著录的版本国图、故宫亦藏。此外,还有几个版本:(1)清道光十八年(1838)刻本,国图。该版本与程氏另一著作《小书舟乐府》三卷合刻。(2)光绪四年(1878)补刻本(据诒陶阁刻本补刻),上海、复旦、南京、杭州、盐城市图书馆。(3)清抄本,南京。

(七)11035音切谱二十卷

清京山李元撰。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上海、浙江。[1] 113

11036音切谱二十卷

清京山李元撰。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刻巾箱本。湖北。[1] 113

补:以上两条著录了《音切谱》的两个版本,其中嘉庆刻本复旦、浙江、普林斯顿亦藏。此外,还存三个版本:(1)清嘉庆元年(1796)刻本,上海。此为残本,存前四册十六卷,缺第五册四卷。(2)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广汉李印堂刻本,重慶。(3)清道光二十八(1848)年荷田厚我斋刊本,台大。

按:上海所藏嘉庆元年刻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版本,虽为残本,但价值甚高。李葆嘉评价到:“此残本价值很高,书中有李氏批注、增删的笔墨。”[7] 146

(八)11037 音切谱十卷

清京山李元撰,清嘉庆七年(1802)刻本,湖北。[1] 113

正:李元官蜀时刊有《浑斋七种》:《蜀水经》十二卷、《音切谱》二十卷、《声韵谱》十卷、《寤索》三卷、《乍了日程琐记》、《通俗八戒》一卷、《蠕范》八卷,其中二、三两种为韵学著作。此条著录的“《音切谱》十卷”当为“《声韵谱》十卷”。

补:是刻苏州亦藏。

按:李元著作甚丰,《浑斋七种》之外尚有十几种,但多已亡佚。除上述两种外,《总录》还著录了《浑斋七种》中的《蜀水经》和《蠕范》。此外,李氏著作还有两种存世,但《总录》均未收录:(1)《寤索》三卷,清光绪八年(1882)传经堂刻本,复旦。(2)《检验详说》六卷,清抄本,石家庄。

(九)11043 切韵表一卷

清公安邹美中撰。清光绪十年(1884)二分竹屋刻本。《贩书偶记》著录,藏书单位待访。[1] 113

补:《古籍》“经21214234”已有著录,唯中科院有藏。[4] 1178

按:邹美中乃藏书家,著述也颇丰富,音韵著作还有《华亭韵通》《切韵表》《音韵支析》等,然皆亡佚。不过随着古籍普查的全面开展,一些过去认为的佚籍或许会突现于世。如,邹美中的唐诗选本《唐诗中声集》虽“亡佚”已久,然于近年惊现于世,北大藏有清道光十二年(1832)刻本,应为孤本。该书作为“明清稀见唐诗选本”丛书之一,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

(十)11046荆音韵汇二卷

清周仁辑。清道光二年(1822)周泳斯美堂刻本。北大。[1] 114

正:《荆音韵汇》及其作者周仁皆与“荆楚”之“荆”无涉。耿振生对此书已做过介绍:“《荆音韵汇》是记录十八世纪荆溪县方音的一部韵书,作者名叫周仁。‘荆音就是荆溪方音,清朝曾把江苏省宜兴县分为宜兴、荆溪两县,周仁的故乡叫山溪里,当时属荆溪县管辖,所以周仁把自己所著这部表现本地方音的韵书叫作《荆音韵汇》。”[8]另外,黄河从文献和音韵两个角度对该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其人其书的判定与耿先生相同[9]。据此,该书不属湖北著作,不应收录。

(十一)11047 反切释例一卷

民国江陵曾广源撰。民国石印本。湖北。[1] 114

补:中科院、国图、日本首都大学中文系亦藏。

按:日本首都大学中文系藏两种:(1)无函一册,钤“虚真藏书”印;(2)一函一册。该书或为著名的永岛荣一郎旧藏韵学典籍之一,但还不能确定,不过永岛藏有曾广源的另一韵学著作——《等切南针》。

(十二)11048 载东原转语释补四卷首一卷

民国江陵曾广源撰。民国十八年(1929)铅印本。湖北。[1] 114

正:书名中“载”当为“戴”之误。该书在“训诂之属”再次著录:“11090戴东原转语释补四卷首一卷。民国江陵曾广源撰。民国十八年(1929)军事编译局排印本。国图、复旦、南开、辽宁、湖北。”[1] 118两处著录应合为一条,且将其归为“训诂之属”更为妥当。

补: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即赵荫棠所藏)、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亦藏。

二、补录《总录》未收韵学著作六则

(一)《古今韵类求》三十二卷

清蕲州(今蕲春)陈诗撰,清嘉靖间(1796-1820)稿本,唯台图有藏。

陈诗被时人誉为“楚北大儒”,著作宏富,根据《蕲春县志》统计,约有50种900余卷[10] 890,其他现存作品已为《总录》收录。陈诗的韵学著作有《字母分韵类编》《宋韵合钞》(或与《字母分韵类编》为同一书)《纪元韵谱》《古今韵类求》(简称“《类求》”),但目前只见《类求》存世。由于该书鲜少著录,现将《“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01174”的著录信息引录如下,排版和标点稍作改动:

《古今韵类求》三十三卷,三十二册。

清嘉庆间清稿本,01174。清陈诗撰。诗字观民,号愚谷,又号大桴山人。蕲州人。乾隆进士,官至工部主事。

全幅高23.6公分,宽14.4公分。每半叶九行,行十一字,注文小字双行,字数同。此本卷二、卷三及其他少数部分,皆残破严重。首卷首行顶格题“古今韵类求卷首”。首册封面右侧题书名“古今韵类求”。每册封面左侧题该册韵名(如首册题“歌哿个”。)卷首有嘉庆丁丑(二十二年,1817)陈诗序。次目录,署名“蕲州愚谷氏陈诗辑”。书中钤有“国立中央图/书馆收藏”朱文长方印[11] 313。

(二)《分类韵锦》(《诗韵类锦》)十二卷

清钟祥郭化霖撰,自署“郢北雨三氏辑”,《湖北通志》亦载:“《分类韵锦》,清郭化霖撰。化霖,钟祥人。”[12] 2090该书又名《诗韵类锦》,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以前的刻本署名《分类韵锦》,之后的版本都题《诗韵类锦》。《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简称“《知见》”)与《古籍》以不同的书名著录了该书。《知见》著录了两个版本:(1)“06469,《诗韵类锦》五卷,清郭化林辑,清光绪元年刻本,江西。”(2)“06470,《诗韵类锦》八卷,清郭化林辑,清光绪三年文奎堂刻本,江西。”[13] 305《古籍》“子51226170”著录为:“《分类韵锦》十二卷,清郭化霖辑,清道光二十三年喜雨山房刻本,上海。”[8] 2101

除了书名外,这两种书目所录此书还有几处不同:一是作者姓名,《知见》所题“郭化林”当为“郭化霖”;二是卷数,《知见》著录的两个版本一为五卷,一为八卷,当是江西所存卷数,而该书实际卷数为十二卷;三是归类,《知见》归于韵书,而《古籍》列为“子部·类书类·韵编之属”,《分类韵锦》与《佩文韵府》相类,都是“类书式韵书”,归于韵书或类书皆可。但是,《总录》的“小学類”和“类书类”都没有收录该书。

即使综合《知见》和《古籍》三处著录,也只能获得该书的三个版本,且藏地甚少。事实上,此书版本甚多,现罗列如下:(1)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喜雨山房刻本,湖南。(2)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喜雨山房刻本,保定、河北图书馆,皆为残卷。(3)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书业德刻本,山西、瑞安市文物馆。(4)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刻本,保定、陕西师大、临海市图书馆皆藏残卷。(5)清咸丰二年(1852)福建省灵兰堂刻本,山西,洛阳存十一卷(一至十一)。(6)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让堂刻本,新乡市图书馆。(7)同治四年(1865)纬文堂刊本,新発田市立图书馆、哈佛燕京。(8)清同治十三年(1874)两仪堂刻本,首都。(9)清光绪五年(1879)刻本,陕西。(10)清石印本,黑龙江,存三卷(九至十一)。

(三)《字音会集》

清黄冈江学海辑。《古籍》将《字音汇集》与《考正同音字汇》作为两书分别著录于“小学类·音韵之属·韵书”(“经21214045”)和“小学类·文字之属·字典”(“经21212915”、“经21212916”)。事实上,二者与《字音会集》为同一典籍。综合《古籍》的三处著录,该书有三个版本,且藏地清楚:(1)《考正同音字汇》一卷,清光绪三十年(1904)慎怡堂刻本,人大;(2)《考正同音字汇》一卷附《草书百韵歌》一卷,民国间石印本,武汉;(3)《字音汇集》五卷,民国间石印本,武汉。

除以上所列之外,还有多个版本,周赛华叙述甚全:“此书有几个版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是同治元年(1862)刻本,另有光绪六年(1880)王同文藏版、光绪戊戌年(1900)经元堂版、光绪三十年(1904)慎怡堂刊本和民国石印本。石印本有四种:一种是上海锦章图书局《考正同音字汇》,后面附有草诀‘百韵歌;一种是鸿文《考正同音字汇》;一种是汉口崇文堂书局印行的《考正同音字汇》;一种是铸记书栈发兑的《考正同音字汇》。这些版本在版心中缝上头都有‘字音会集字样”[14]。这些版本或为私人收藏,因此藏地目前尚不清楚。

此外,上海藏《字音汇集》五卷,民国石印本;南京晓庄学院藏《考正同音字汇》不分卷,清末民初石印本;绍兴图书馆藏《字音汇集》一卷,清末石印本。由于目前掌握的信息有限,因此很难判断它们与前面叙述的各版本之间的关系。绍兴图书馆另藏《字音会集》一卷,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裕记书庄石印本,无疑是该书的另一版本。还值得注意的是,武汉和上海所藏民国间石印本皆标五卷,而其他版本或一卷或不分卷,它们之间在内容上到底存在多大差异,还有待将来汇集诸本比较方知。

(四)《谐音摘要字母》六卷

清孝感向元吉辑,清刻本,目前仅见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有藏。

该书鲜见著录,刘一梦从文献和音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详细介绍了该书的的基本情况,综合论述了该书的学术价值,全面归纳了该书的语音体系。据其研究,该书是一部等韵化的时音韵书,大致反映了19世纪中叶孝感地区的方音系统。据称该书乃赵荫棠先生音韵学藏书之一,全书共六卷,2册,版心题名“谐音摘要”,卷端题名“字母谐音摘要便览”,大概成书于1800-1855年间 [15] 77-196。

(五)《五音韵法》

此书为近几年新发现的抄本,周赛华对其进行了发掘、介绍和研究。据其研究,该书书皮左上角题书名“五音韵法”,右下书黄集熙,但不确定是撰者还是抄者。周先生根据“书后抄有怎样根据音色区别银子高下,并附有各省银名银色的特点”,推测该本抄写的时间可能为清代。他还对该书音系作了初步研究,指出“书中音系应该属于湖北东部地区的楚语”。[16]此抄本或为私家藏书,因此藏地尚不清楚。虽然此书诸多版本信息还不明确,但该书既然记录的是湖北地区的方言,自然也属于《总录》所收范围。

(六)《六音便览》

此书亦为新近发现的抄本。王为民对此抄本进行了介绍:“《六音便览》系新发现的抄本韵书,书高28厘米,宽15.5厘米,宣纸毛笔竖排抄写,线装,作者不详。书末注明‘中华民国乙丑年菊月上浣訂,可见该抄本成书时间当在民国十四年九月,即1925年9月。”据其对该书语音系统的考察,该抄本“反映的是清末民初的湖北麻城方音”[17]。与上一部抄本一样,虽然作者不明,但亦属记述湖北的典籍。

三、考辨相关韵学著作五则

(一)《韵经》

《韵经》成书于嘉靖十七年(1538),大概是现存最早的“古今韵”韵书。但是《韵经》的作者历来模糊不清,或作张之象,或题沈约,或书吴棫,或署杨慎,或名郭正域。其中涉及湖北籍的学者是郭正域,郭氏为湖北江夏(今武昌)人,《总录》收录了他的相关著作。

《韵经》本来就是集众说而成,万历二十七年(1599)前的版本各卷卷首注明沈约撰类、夏竦集古、吴棫补叶、杨慎转注、张之象编辑,即张之象编辑各家之说而成,并非各家直接参与了编撰。万历二十七年(1599)郭正域翻刻此书时删去了“张之象编辑”的署名,代之以“江夏郭正域校”,并写了序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其序言将其归为郭氏的作品,谢启昆《小学考》沿用之,直接署名为“郭正域”[18] 558。及至今日,不少学者在论及该书时仍作“郭正域《韵经》”。到清初张纯修重刻时又将书名改为《沈氏韵经》。《韵经》和《沈氏韵经》实为一书。《韵经》的著者为张之象,郭正域只是其中一个版本的刊刻者和校订者 [19] 128 。

(二)张颖《古今韵释》五卷

张颖为湖北人,其书为《千顷堂书目》著录:“张颖《古今韵释》五卷,黄州人,嘉靖甲午溥颐序”[20] 96。但张颖并非黄州(今黄冈)人,而是湖北广济(今武穴)人。《湖北艺文志附补遗》著录为:“《古今韵释》五卷,明张颖撰《明史·艺文志》颖,字平岗,广济人。嘉靖四年举人,官舞阳知县,后升通判。”[12] 163后世大多数著作在著录或介绍张颖郡望时皆沿袭《千顷堂书目》之误。

张氏之书或已亡佚,但天一阁所藏善本《古今韵》很可能即为此书:“《古今韵》五卷。(明)张颖辑。明刻本。十一行,行字不等;小字双行,行字不等;上下黑口,四周双边。毛装。一册。存二卷:四至五。”[21] 38是刻卷数、著者及其时代皆合,但书名稍异,且残去前面几卷,因此暂时无法断定此即张氏所佚之书。

(三)《古今韵分注撮要》五卷

《总录》“11023”“11024”“11025”三条著录了该书的三个版本:一是万历二十二年(1594)镇粤堂刻本,此本不仅北大有藏,台北故宫亦藏;二是万历三十九年(1611)刻本,唯故宫有藏;三是镇粤堂刻本的影印本,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09册。在署名上,《总录》与宁忌浮《汉语韵书史·明代卷》微有差别:前者为“明甘雨撰,明应城陈士元注”,后者为“陈士元、甘雨撰”。在宁先生看来,陈士元不仅是撰者,而且还是第一作者,并详细论述了该书的形成过程:“万历十七年,甘雨编成《古今韵》一书,拜见陈士元。甘氏书非常简略,无音切,也无注释,大概和张之象的《韵经》差不多。陈士元说:‘古韵无注,恐读者无所征信。甘雨拜请陈士元作注。陈士元用两年心力,对甘氏书重新编排,‘今韵每韵后都附有‘古韵,扩充韵字,广泛征引古文献,并参证韩道昭《五音集韵》、韩孝彦《五音篇》、杨慎《转注古音略》《古音余》、黄公绍《古今韵会》、毛晃《增修互注礼部韵略》以及《切韵指南》《洪武正韵》《诗韵释义》等书,于万历十九年初完成。书名定为《古今韵分注撮要》。”[19] 140

宁先生依据的当是陈士元的序言,开篇应虹山人陈蕖的序也有交代:“往年永新甘君雨司理德安,谒余里陈大夫扬扢古今韵,久之稡成注脚。余填拊粤西,讬以传信,因属学使李君鋕是正。”[22] 196陈士元对甘雨的《古今韵》进行了“扬扢”,“久之稡成注脚”。该书凡例之后的“古今韵字数”末尾的落款是“士元书”,更为重要的是,此本每卷卷首都署名为“应城陈士元编注,括苍李鋕校正”。可见陈士元所做的工作确实是既有“注”又有“编”,宁先生署名为“陈士元、甘雨撰”是有道理的。不过,为了有所区分,笔者认为署名为“甘雨编撰,陈士元编注”或许比较适宜。此外,陈蕖的序言里还提及“学使李君鋕是正”,而且每卷卷首都题有“括苍李鋕校正”,看来该书还包括了李鋕的校正工作。因此,就该镇粤堂本而言,应该署名为“甘雨编撰,陈士元编注,李鋕校正”。

(四)《古今诗韵释义》

宁忌浮先生在介绍该书时说:“《古今诗韵释义》五卷,龚大器撰。龚大器,年里失考。成书于万历八年(1580)。卷首有龚大器万历八年序文。”[19] 136龚大器(1513-1596),湖北公安人,乃“公安三袁”的外祖父。《总录》未收龚氏的书,《古籍》“经21213796”著录了该书的两个版本:(1)明万历七年(1579)维扬求益堂刻本,上海;(2)明万历九年(1581)金陵书肆周前山刻本,国图。但是署名为“明陈世宝订正,明龚大器参补”。龚大器究竟是编撰者还是参补者?事实上,在龚大器为该书所作的序言中已经有了交代:“巡漕侍御巨鹿守轩陈公,顷来按淮,漕政之暇,究心典籍,尤重声律之学,已梓《韵学集》于淮扬,复以《诗韵释义》嘱余诠次。”看来,龚氏是“诠次”者,而撰者乃巨鹿守轩陈公,即陈世宝。但不知为何《古籍》又将陈氏署名为“订正”者,因此该书的著作权还有待进一步查考。

(五)周兆基《佩文诗韵释要》五卷

此前的学者在介绍周兆基时多指明其为湖北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周兆基祖籍吴江,其父周永锦于乾隆十五年(1750)游幕楚中,遂定居江夏。周氏卒于嘉庆二十二年(1817),另据《苏州府志》卷一百零六“卒年六十一”[23] 710的记载,大致可以推断他生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周兆基于嘉庆十二年(1807)改归原籍吴江,并于嘉庆十四年(1809)任浙江学政,该书即其任学政期间所辑。可见,周兆基或为“江夏人”,然本书的作者确为“吴江人”,《总录》未收此书是妥当的。值得一提的是,周氏另有《关中校士录》(不分卷),刊刻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目前只见陕西师大有藏,《总录》和《古籍》均未著录。从刊刻时间来看,此书无疑是“江夏人”周兆基所辑。

《总录·音韵之属》所收湖北韵学典籍本已甚为完备,以上的补正和考辨不过是略全白璧之微瑕,旨在将其增补成一份详尽的现存湖北韵学古籍清单,以期为该书的完善和音韵研究,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湖北音韵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

参考文献:

[1] 阳海清,汤旭岩.现存湖北著作总录[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2]  杨守敬.增订丛书举要:第五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3] 馆藏丛书目录[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图书馆,1981.

[4] 中国古籍总目编纂委员会.中国古籍总目·经部: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 刘传莹.音韵学稽古录[M]//阳海清,褚佩瑜.小学稿本七种,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7.

[6] 杜玄图.谢元淮《碎金词韵》研究[D].武汉大学,2015.

[7] 李葆嘉,清代古声纽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8] 耿振生.十八世纪的荆溪方音——介绍《荆音韵汇》[J].语言学论丛,1993(18):195-222.

[9] 黄河.孤本方音韵书——《荆音韵汇》述略[J].中国典籍与文化,2015(2):110-114.

[10] 湖北省蕲春县地方志编撰委员会.蕲春县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1] “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志初稿·经部[M].台北:“国家图书馆”,1999.

[12] 湖北通志局.湖北艺文志附补遗[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14] 周赛华.《字音会集》音系述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89-93.

[15] 刘一梦.赵荫棠珍藏明清官话等韵文献十种通考[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

[16] 周赛华.抄本《五音韵法》音系[J].励耘学刊(语言卷),2011(1):177-184.

[17] 王为民.新发现的民国抄本韵书《六音便览》与湖北麻城方音[J].汉语学报,2013(3):43-50.

[18] 谢启昆.小学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5.

[19] 宁忌浮.汉语韵书史(明代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0] 黃虞稷.千顷堂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1] 天一阁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藏古籍善本书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22] 甘雨撰.古今韵分注撮要[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第209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

[23] 同治苏州府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黄康斌]

猜你喜欢
音韵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
《孤独的刈麦女》的文体特征分析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论音韵之美——音乐与诗歌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