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途径探究

2021-09-12 08:54魏菲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8期
关键词:构建途径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摘 要] 在当今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大背景下,提出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进行“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教学探索。在分析“中国园林史”的课程特点、进行文化自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后,提出该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途径,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树立学生家国情怀、传承中国园林文化三方面,阐述“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建设中引入文化自信理论的方法。希望通过此探索使学生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和生命力,并保持对中华民族风景园林文化的高度认可与自信。

[关键词] 文化自信;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构建途径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北京建筑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项目“以跨学科联合设计为模式的风景园林研究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31081020004);2017年度北京建筑大学“双塔”计划“优秀主讲教师”(30059917512)

[作者简介] 魏菲宇(1981—),女,江苏沛县人,风景园林博士,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历史理论和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8-0005-04    [收稿日期] 2020-11-1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院校在加强思想政治育人的同时,挖掘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思想政治元素,实现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综合教育理念[3]。

风景园林学是以守护山水自然、地域文化和公众福祉为目标,综合应用科学、工程和艺术手段,通过保护、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式,营造健康、愉悦、适用和可持续性地景的学科。北京建筑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以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三位一体”的办学理念为基础,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具有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专业人才为己任。强化新兴热点领域人才培养,为首都生态文明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人居环境建设输送风景园林骨干人才。同时,我校风景园林专业也担负着培养未来风景园林行业传承与创新人才的核心力量,所以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优良的职业素质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中国园林史”课程特点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特色鲜明,以其深邃高雅的意境屹立于世界园林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园林艺术体系。“中国园林史”课程是系统地向学生讲解中国古代园林从萌芽到发展、兴盛全过程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是风景园林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必修课,也是风景园林专业基础理论课。课程在本科教学第三学期开设,在本科生专业课学习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起到专业能力培养的入门作用,又为高年级的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不仅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下的风景园林规划发展历程。通过学习历史上典型的造园实例,深刻理解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传承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下的园林设计贡献力量。因此“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的建构过程在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其与诗歌、书法、绘画、建筑等艺术门类之间紧密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此课程的教学,使学生领略从殷商时期至清末约3500年的中国园林发展历程,理解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脉络,并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认知。通过对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过程中不同历史时期造园活动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园林的历史发展特点。通过对代表性造园实例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环境下風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此外,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还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自然文明与社会文明,理解先民观察自然、理解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该课程通过分析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以及寺观园林等不同的园林类型,展现中国古代社会中各个阶层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世界,使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园林艺术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关系。

二、“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融入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或文明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日益密切。尤其是现代风景园林学始于欧美,发展直至今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设计实践,一直是西方世界话语权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来自西方国家的园林文化与理论研究成果,这势必会引起学生对本土园林理论与艺术产生某种自卑心理。如果对中国古代园林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就会影响学生建立传承中国文化特色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自信心,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文化自信的培养。

“中国园林史”是一门风景园林专业的人文类课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中国古代园林发展历史,引导学生探讨我国古代园林的源流,探索古代园林与古代城市的关系,将讲授内容延伸至古代文化等,以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基于“中国园林史”课程的人文属性,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极为紧密,不仅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而且能够达到课程思政价值的教学目标。所以使学生正确认识中国本土园林与其他地域文化背景下园林的关系,帮助学生建构对自我文化的认同,使得文化自信融入“中国园林史”课程思政建设具备可行性[4]。

猜你喜欢
构建途径文化自信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中国小说英译译介模式构建探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