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理论研究

2021-09-12 08:54任成乔宏柱姚沫男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28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任成 乔宏柱 姚沫男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是思政教育适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解决当前思政课堂教学突出问题、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导向,通过理论分析,从思想政治教育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本身分别论证了开展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等方面讨论了两大课堂的协同策略和机制。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上述三个方面设计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协同育人

[基金项目] 2019—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青年理论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 任 成(1992—),男,黑龙江大庆人,硕士,中国农业大学机关团委书记,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28-0028-04    [收稿日期] 2020-12-21

随着经济发展动能转换和结构升级,在日趋复杂的发展环境和意识形态领域交锋中,高校作为人才资源集聚地和人才培养前沿阵地,肩负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责任,必须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思想政治育人能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抓手和重要阵地,思想引领、理论教学、法律普及和道德教育均以课堂教学为依托。但人类认识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决定了仅仅通过课堂理论教学,难以为学生提供直观体验和深度认知的机会,限制了第一课堂的实际效果。近年来,高校团组织在团中央和教育部领导下,开始探索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通过建立可记录、可评价、可测量、可呈现的工作体系和制度[1],对原本较为散漫的学生活动进行规范化管理,突出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艺体育等学生活动服务的育人作用,初步形成了第二课堂培养体系,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创造了条件。在这一背景下,推进思政教育两大课堂协同育人,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教育水平提升和信息技术普及,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依靠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主要教学内容、以阐述和说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思想政治课堂,失去了传统课程的知识高地和价值认知主渠道优势。在以课时和考试要求为标准的教学评价导向下,教学效果和思政育人功能日趋弱化。

1.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时效性差、针对性弱、吸引力低等问题仍较为突出。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更新速度慢、周期长,教学案例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不相适应,很难获得青年认同。同时,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力求使学生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容易忽略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深入浅出与面面俱到难以兼顾[2]。为了完成课程大纲教学任务,在教学内容安排中,往往牺牲了引导学生从形成认识到实现认同的过程,学生成长需要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满足,教学内容针对性降低。

2.从教学方式上看,思想政治课堂理论教学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僵化现象较为突出。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围绕理论本身空讲道理,忽视了与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的照应,使学生觉得思想政治课学习空洞乏味。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学术水平和能力有限,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容易走向照本宣科、自说自话或哗众取宠、泛娱乐化的极端[3]。一种是把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搬上讲台,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学生;另一种是用段子、故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有了兴趣、给了好评,却失去了教学内容本身的营养。此外,作为学习主体,学生思想政治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虽然已有教师开始尝试使用翻转课堂等方式改进教学效果,但由于学生缺乏训练和指导,容易退化为原样照搬的交差过程,对实际内容理解和认知较少,教师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内在要求

高校不是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生于客观社会背景之下的。思想政治两大课堂协同育人是客观环境、教学方式和学生需求三者发展的要求。

1.思想政治两大课堂协同是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要求。唯物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出,决定意识的物质不仅包括物质本身,人类实践作为客观存在也包含在物质之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普及,信息传播和发酵效应愈发强烈,网络信息、观点对青年的影响力逐渐强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和传统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单纯用书本、黑板、幻灯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效果漸弱。然而,青年学生大多缺乏观点辨别能力,在面对是非模糊、对错难分的信息时,学生对思想引导和价值导向的需求仍较为强烈[4]。与此同时,学生的认识方式却发生了变化,由被动接受逐渐转化为了“我认可才能接受”。这其中的“我认可”,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实践体验过程,帮助学生从实践经验中强化认识、总结道理,实现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做出相应改进。

2.思想政治两大课堂协同是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要求。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十大育人体系”作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的系统性安排。其中,实践育人就包括思政教育两大课堂协同。《纲要》强调: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5]实际上,打通课内教育资源与课外学习需求之间的壁垒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一环。《纲要》所提出的“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正是用课内资源指导丰富课外思政教育内容、用课外学习形式和载体帮助学生消化吸收课内学习内容的导向要求。这既能帮助教师通过第二课堂精准感知学生学习需求,也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来深化第一课堂学习,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