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青枯病高产花生新品种桂花39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2021-09-12 12:58高忠奎蒋菁韩柱强钟瑞春熊发前唐秀梅黄志鹏吴海宁刘菁唐荣华贺梁琼
江苏农业科学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新品种花生栽培技术

高忠奎 蒋菁 韩柱强 钟瑞春 熊发前 唐秀梅 黄志鹏 吴海宁 刘菁 唐荣华 贺梁琼

摘要:为解决生产上花生死苗造成减产的难题,培育出抗青枯病、高产的花生新品种,并形成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以促进广西及南方花生产区花生产业全面健康发展提供良种和技术支撑。以结荚多且集中的中间材料(粤油45×桂花17)F4代为母本、抗病品种汕油188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选育结合多代定向筛选,并经过品比、区域和生产性试验综合考察,选育出抗病、高产、稳产花生新品种桂花39。桂花39株型直立矮壮,在2014—2015年广西花生区域试验中,荚果平均产量为4 195.58 kg/hm2,比对照桂花21增产341.78 kg/hm2,增产率为8.89%;平均粗脂肪含量為50.62%,粗蛋白含量为26.98%;饱果率为89.86%,双仁果率为80.32%,百果质量为195.2 g,百仁质量为64.1 g,出仁率为58.51%;抗青枯病、锈病和叶斑病。2016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8年4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桂花39抗倒伏性强,抗青枯病,高产稳产,适宜在我国南方花生产区推广种植,青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块也能种植,特别适合在肥水条件好的地块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种植。

关键词:花生;新品种;桂花39;抗青枯病;抗病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65.203.4;S565.2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1)13-0074-05

收稿日期:2020-11-29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18GXNSFAA281079);国家花生产业体系花生产业技术体系(编号:CARS-13-华南区域高产栽培);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编号:桂农科2018YT12、31860386)。

作者简介:高忠奎(1983—),男,吉林东辽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花生遗传育种研究。E-mail:48263823@qq.com。

通信作者:贺梁琼,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花生遗传育种与栽培研究。E-mail:heliangqiong@163.com。  花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青枯病是花生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我国花生青枯病发病面积约300 hm2,华南花生产区气候高温高湿,是青枯病的重点发病区,发病率通常在10%~30%,尤以苗期最为严重,发病严重的地块损失达50%甚至绝收[1]。目前尚无有效的农药可治,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是培育和种植抗青枯病的花生品种。因此,选育出抗青枯病、产量高、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对保障和促进广西及华南地区花生产业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李少雄等用(粤油187×粤油92) F1代为母本,以(粤油320226×粤油92) F1代为父本通过复合杂交,育成我国南方花生产区首个通过国家鉴定的抗青枯病花生品种粤油200,在人工接种试验中,青枯病发病率为6.6%[2]。张绍龙等以汕油 21为母本,以湛油 55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经系谱选育,育成了高产多抗(包括抗青枯病)花生品种汕油188[3]。李少雄等以粤油7号为母本,以粤油14×台南12杂交后代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经改良系谱法选育,育成了丰产多抗的花生品种粤油45[4]。湖北省红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以抗青枯病品种中花6号为母本,以中花5号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育成了高产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鄂花7号[5]。濮阳市农业科学院以抗青枯病品种远杂9102为母本,以中间材料单株 9327-0-0-1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育成了早熟、抗青枯病珍珠豆型花生品种濮花36[6]。陈茹艳等以中间材料626-2-1为母本,以泉花327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选育育出花生抗青枯病品种泉花27[7]。我国在花生抗青枯病育种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先后共选育出了30多个抗性品种[8]。目前广西地区生产上广泛种植的桂花22、桂花1026、桂花32和桂花36等桂花系列花生品种,高产高油薄壳[9-11],深受农户喜爱,但这些品种对青枯病抗性均表现为高感或感病,生产上连续种植易死苗而严重减产;株型偏高,6—7 月雨水充足,易造成地上部分旺长,影响地下部分荚果产量。此外,花生品种具有一定的地域适应性,北方、长江流域育成的品种在广西易出现早衰、减产严重甚至绝收,广东育成的抗性品种壳厚硬、出仁率低。因此,适合广西各地种植的抗青枯病品种很少,亟需育成和推广适合广西种植的抗青枯病、株型矮壮、综合性状优良的花生新品种。本研究以结果多且集中但不抗病的中间材料(粤油45×桂花17)F4代为母本,以抗青枯病高产品种汕油188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多代定向选择结合系谱选育法,旨在选育出抗青枯病、高产稳产、综合性状好、适应性广的花生新品种,并形成相应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提高花生种植效益,为广西花生产业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良种和技术支持。

1 选育目标与过程

1.1 选育目标

选育抗病(特别是抗青枯病)、高产稳产、株型矮壮、综合性状优良的花生新品种。

1.2 选育过程

2007年春,利用株型矮壮、抗青枯病、壳厚的广东花生品种粤油45为母本,与含油量高、薄壳、出仁率高、但对青枯病高感、株型偏高的广西当地主推品种桂花17杂交,当年秋季种植F1代,以亲本作对照种,剔除假杂种后混收。2008年春进行加代种植,并按系谱法和混合法相结合,按株型紧凑、矮壮、分枝多,结荚多、集中且均匀整齐等目标性状对单株进行定向选择,选取长形、壳薄、中间缢缩轻微到中等的双仁果进行单荚果混收,2008年秋从中筛选出荚果多且集中、薄壳、株型紧凑、株高中等的中间材料(粤油45×桂花17)F4代。2009年春,以中间材料(粤油45×桂花17)F4代为母本,以高产、抗青枯病、株型矮壮的广东品种汕油188为父本进行复合杂交,以进一步改良抗病性和株型。以抗青枯病、高产、株型矮壮为目标,继续选取长形、壳薄、中间缢缩轻微到中等外形美观的双仁荚果进行单粒混收,经过从F1~F7代的连续多年筛选,从中筛选出抗病、高产、株型矮壮的株系2009CZ20-13。2013年春对2009CZ20-13进行品系比较试验,并于当年春秋2季继续进行自然病圃条件下的青枯病、叶斑病、锈病等抗病性鉴定。2014—2015年以参试名桂花39参加广西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在区域试验的同时,在广西北流市西琅镇和南宁市武鸣区罗圩镇等地布点进行试种。于2016年6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正式定名为桂花39,2018年4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图1)。

2 产量性状

2.1 品比试验表现

2013年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广西农业科学院科研基地,桂花39参加笔者所在科室自行安排的品系比较试验,荚果产量为4 309.5 kg/hm2,比对照种桂花21增产386.85 kg/hm2,增产率为9.86%(表1),增产达极显著。

2.2 区域试验表现

2014—2015年桂花39 参加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2014年在南宁市、贺州市、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平南县等6个试验点荚果平均产量为4 206.60 kg/hm2,比对照桂花21增产401.25 kg/hm2,增产10.54%,增产极显著;籽仁平均产量为 2 746.65 kg/hm2,比对照桂花21增165.50 kg/hm2,增产6.41%,增产极显著。2015年复试6个试验点荚果平均产量为4 184.55 kg/hm2,比对照种桂花21增加282.30 kg/hm2,增产7.23%,增产极显著;籽仁平均产量为2 443.50 kg/hm2,比对照减产 72.45 kg/hm2,减产2.88%。2年区试桂花39荚果平均产量为4 195.58 kg/hm2,比对照增产 341.78 kg/hm2,增产8.89%,增产极显著;籽仁平均产量为2 595.10 kg/hm2,比对照增产 46.53 kg/hm2,增产1.83%,增产不显著(表2)。

2.3 试验示范产量表现

2016年上半年进行生产性试验,在广西南寧市武鸣区罗圩镇英才村示范种植桂花39,荚果产量为4 333.40 kg/hm2,当地主栽品种桂花22荚果产量为3 923.76 kg/hm2,比桂花22增产509.64 kg/hm2,增产10.44%,增产极显著。2015—2017年在北流市西琅镇木棉村开展春花生—晚稻水旱轮作示范种植,桂花39、桂花99、桂花36、桂花37、桂花32、桂花26、桂花红166共7个花生品种参与水旱轮作高产栽培试验示范,其中桂花39的荚果产量最高,3年荚果平均产量高达5 745 kg/hm2,是7个花生品种中最合适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的品种[12]。

3 主要特征特性

3.1 形态特征

该品种属珍珠豆型,生长势强,春季种植全生育期为119 d左右,秋季种植全生育期为105 d左右。叶片大小中等,叶色深绿,收获时主茎青叶数8.5张;株型矮壮紧凑,主茎高52.2 cm,第1对侧枝长54.0 cm,总分枝数6.2条,结果枝数4.5条;荚果普通型,中间缢缩一般,荚果整齐一致,荚果较大,单株结果数14.7个,饱果率为89.86%,双仁果率为80.32%,百果质量为195.2 g,百仁质量为 64.1 g,果数为627个/kg,出仁率为58.51%,出仁率偏低。

3.2 品质性状

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验点(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贺州市、北海市、平南县) 取样混合后,送农业农村部油料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进行分析,桂花39的粗脂肪含量为50.62%,粗蛋白质含量为26.98% ( 蛋白质含量测定使用的换算系数是5.46)。

3.3 抗病性表现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设3次重复,每次重复每个品种播3行(共60粒种子),每行10穴,每穴2粒,穴距16 cm,行距25~30 cm。青枯病以中花6号为抗病对照(CK1),以中花12为感病对照(CK2),分别调查出苗数和收获苗数,以田间存活率计算抗性率。叶斑病和锈病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定点取4株,根据叶斑的病级数评价品种的抗病水平。青枯病、叶斑病和锈病病害具体分级标准参考《花生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和《花生新品种DUS测试原理与技术》[13-14]。在2013年自行组织的品系比较试验中,桂花39表现为抗倒性、耐旱性、耐涝性强,叶斑病病级数为3.3级,锈病病级数为3.3级,抗叶斑病和锈病,抗青枯病。根据2014—2015年区试鉴定结果,桂花39抗倒性、耐旱性、耐涝性强;区试田间叶斑病病级数为3.4级,锈病病级数为3.4级,抗叶斑病和锈病,抗青枯病(表3)。

3.4 适应性表现

桂花39生育期中等,春播为119 d左右,秋季种植为105 d左右。 株型直立、矮壮、紧凑,生长势强。在广西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贺州市、北海市、平南县等6个点的2年(2014—2015年)区域试验以及北流市、武鸣区生产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抗青枯病、抗叶斑病和锈病,综合抗病性好,抗倒性、耐旱性、耐涝性强,丰产性和稳产性好,表现为适应性广,且比一般的花生品种更耐肥水,特别适合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栽培。 适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及我国南方花生产区不同密度和肥力条件下种植,可在以往青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块种植。

4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4.1 科学选地及精细整地

桂花39植株矮壮,耐肥水,抗倒伏,抗病性强,为了充分发挥桂花39的高产潜力,应选择排灌方便、地力中等以上、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的水田或旱坡地种植。播种前可对种植土壤进行二犁三耙,尽量做到犁深、耙碎;南方春季雨水多,尽量起畦种植,利于排灌,畦面要碎、平、无杂草 。

4.2 种子处理

为了提高花生种子的生活力,保证发芽迅速整齐且全苗,南方花生产区最好选用翻秋种子,播种前 1~3 d剥壳,剥壳前在阳光下晒1~2 d。 因为剥壳过早,南方春季空气潮湿,种子易吸湿,会消耗养分,降低发芽率。 播种前去除不饱满和有虫、已发芽、烂果的种仁,选用饱满的子粒作种,同时可用花生专用种衣剂或用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100 g多菌灵/50 kg花生种仁),以减少花生病、虫、鼠害的发生,有利于花生播种后齐苗、壮苗和全苗,这是获得高产的前提和基础。

4.3 适时早播

春种时,当气温稳定在15 ℃ 以上时适时抢墒早播,春季播种过早,温度过低不利于花生发芽(薄膜覆盖栽培的除外),播种过迟,前期积温不够影响产量。春秋2季花生种植地区,秋植花生尽量在立秋(8月7日)前后播种,秋季花生播种过早,容易徒长,不利于开花结荚;播种过迟,生育后期低温干旱影响荚果充实,造成籽仁不饱满,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

4.4 合理密植

采用起畦宽窄行种植法,即每畦80 cm包沟、种植2行,相当于窄行距25~30 cm、宽行距50~55 cm,覆土使沟深约5 cm,单粒播穴距为10~13 cm,双粒播穴距为16 cm,合理密植。 这种栽培方法不仅可以利用边行优势,助于田间通风透气、排水,减少后期隐蔽和病虫害的发生,还能保证有充足的基本苗数,这些都是花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4.5 施肥、除草及排灌

重施基肥。由于桂花39株型矮壮,单株结荚数较多且荚果较大,需肥、需水量较一般品种多,特别是钙肥,是花生籽仁饱满的必需元素,需施用适合花生的复合肥450 kg/hm2、钙镁磷肥750 kg/hm2,播种沟一次性集中、均匀条施。为了有效控制杂草生长,播种覆土后3 d内,及时用除草剂(50%乙草胺1 500~1 800 mL/hm2兑水750 kg)均匀喷洒畦面畦沟进行芽前封闭除草。播种后如遇干旱,应及时进行淋水保证出苗;春种花生生育后期雨水较多,应及时排水防涝,以免烂果、发芽;秋种花生在开花下针期和结荚期遇旱應及时适量浇水,饱果期遇旱应小水润浇,以保证花生顺利结荚和籽仁充实。

4.6 病虫害防治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桂花39综合抗病性好,抗青枯病、叶斑病和锈病,生育期间不易感病。在害虫防治方面,可在田间地头放置黄色板或者频振灯,进行物理诱杀;如果蚜虫和斜纹夜蛾虫害严重时,可用20~25 mL/667 m25%甲维盐,兑水喷雾,严格按使用说明操作。

4.7 收获储藏

当花生80%荚果网纹明显、种仁饱满时,应及时收获,过早或过迟都会影响产量和品质;花生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晾晒,晾晒过程中应避免淋雨、堆沤导致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影响花生品质;晒干后(水分含量<9%)在通风干燥阴凉处保存。

5 讨论与结论

青枯病是世界范围内危害花生最为严重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我国花生青枯病常年发病面积达种植面积约10%以上,危害程度居世界首位[15],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海南省等华南花生产区,花生生长季节高温高湿,青枯病发生更为严重,青枯病还可以增加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程度,进而影响食用安全[16]。因此,青枯病是影响花生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尚无比较有效的化学药剂,筛选、培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我国已经在抗青枯病花生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鉴定出协抗青、台山三粒肉等抗青枯病种质以来,通过常规杂交和远缘杂交的方法,先后选育出了粤油92、粤油200、粤油79、粤油45、梧油7号、中花6号、远杂9102、濮花36等30多个抗性品种,并应用于生产,有效地缓解了我国生产上花生青枯病的病情[8]。

早在1986年,广西农业科学院育成了广西首个抗青枯病品种桂油28,贺州农业科学院又陆续育成了梧油4号(1995年通过审定)和梧油7号(2000年通过审定)2个抗性品种,这3个抗性品种由于育成时间太久、产量不够理想,在生产上逐渐被淘汰。花生品种有一定的区域适应性,北方抗性品种难以适应南方高温高湿环境,易早衰,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广东省、福建省等育成的花生品种抗病性较强,在广西可以种植,但存在花生壳厚、出仁率较低等缺点[17-18]。为了进一步提高广西本地高油薄壳花生品种的青枯病抗性,从2007年开始,根据亲本间优缺点互补选配杂交组合,利用花生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系谱选育,经多年定向选择,选育出花生新品种桂花39。

在2014—2015年广西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桂花39荚果平均产量为4 195.58 kg/hm2,比对照种增产341.78 kg/hm2,增产8.89%,增产极显著,表现为高产稳产;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北流市等地的生产性试验中,该品种抗青枯病、抗叶斑病和锈病,综合抗病性好,抗倒性、耐旱性、耐涝性强,丰产性和稳产性好,表现为适应性广,且比一般的花生品种更耐肥水,特别适合与水稻进行水旱轮作栽培,深得当地种植农户喜爱。但桂花39含油量和出仁率偏低,还需继续与薄壳、高油亲本进行杂交或回交育种以进一步提高该品种出仁率和含油量。在这期间,贺油14(2012年通过审定)和桂花37(2016年通过审定)2个抗性品种相继育成[19-20],3个抗性品种的育成和推广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生产上花生青枯病的病情。

桂花39植株矮壮,抗青枯病、叶斑病和锈病,抗倒伏、产量高、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适宜在我国南方各主要花生产区推广种植,青枯病发病严重的地块也能种植,特别适合肥水条件好的地块,与水稻进行轮作种植。

参考文献:

[1]吕建伟,姜慧芳,任小平,等. ICRISAT花生微核心种质青枯病抗性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47-51.

[2]李少雄,梁炫强,崔富华.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粤油200的选育研究[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0,22(1):31.

[3]张绍龙,陈贤友,李辉,等. 多抗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汕油188的选育与栽培[J]. 花生学报,2009,38(1):43-45.

[4]李少雄,梁炫强,周桂元.花生新品种粤油45的选育[J]. 广东农业科学,2010(11):19-20.

[5]马 皓,冯旭东,徐东华,等. 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鄂花7号的选育与应用[J]. 现代农业,2016(9):39-40.

[6]李 洁,荆建国. 花生抗青枯病新品种濮花36号[J]. 中国种业,2016(9):91-92.

[7]陈茹艳,陈剑洪,郭陞垚,等. 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泉花27的选育[J]. 农学学报,2017,7(8):25-28.

[8]宋江春,李拴柱,王建玉,等. 我国花生抗青枯病育种研究进展[J]. 中国种业,2019(9):19-21.

[9]周翠球. 花生新品种桂花22选育[J]. 广西农业科学,2003(1):17-18.

[10]韩柱强,钟瑞春,贺梁琼,等. 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桂花1026的选育及栽培[J]. 花生学报,2010,39(3):47-48.

[11]钟瑞春,韩柱强,唐荣华,等. 花生新品种桂花32选育及其栽培技术[J]. 南方农业学报,2015,46(3):381-384.

[12]高忠奎,蒋 菁,唐秀梅,等. 水旱轮作条件下花生品种筛选及土壤特性变化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8,49(12):2403-2409.

[13]姜慧芳,段乃雄. 花生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4]刘 洪,任永浩. 花生新品种DUS测试原理与技术[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

[15]李威涛,徐志军,蔡 岩,等. 抗青枯病兼大果和高出仁率的花生新种质创制[J]. 作物学报,2020,46(4):484-490.

[16]雷 永,王圣玉,李 栋,等. 花生抗青枯病种质对黄曲霉菌产毒的抗性反应[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4,26(1):70-72.

[17]方先兰,廖万琪,肖林长,等. 超高产花生新品种粤油7号引进和示范初探[J]. 花生学报,2007,36(2):39-40.

[18]陈永水,陈剑洪,郭陞垚,等. 泉花系列花生品种及其系谱分析[J]. 福建农业学报,2014,29(9):854-858.

[19]吴昌湛,陈庆政,韦汉文,等. 高抗青枯病花生新品种贺油14的选育[J]. 花生學报,2015,44(3):67-68.

[20]韩柱强,钟瑞春,贺梁琼,等. 高油酸花生新品种桂花37的选育[J]. 南方农业学报,2017,48(7):1161-1166.

猜你喜欢
新品种花生栽培技术
青菜新品种介绍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几个杏新品种介绍
到底埋在哪棵树下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
花生去哪儿了
新品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