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理论下勤工助学对资助育人作用的微观机制

2021-09-13 03:27韦广中刘祝平缪亚东张小顺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3期
关键词:学生处关心资助

文/韦广中 刘祝平 缪亚东 张小顺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不但为高校资助育人进一步提供了国家制度保障,而且为资助育人指明了方向。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育人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出台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勤工助学育人管理。勤工助学是一种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靠自己劳动获得经济报酬,以解决学习上的经济压力。为此,与其他资助育人方式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就形成了勤工助学与资助育人之间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形成了勤工助学对资助育人作用管理机制[1]。为了深化资助育人效应,学界依据人文关怀视角对高校勤工助学资助育人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2]。从根本上讲,无论是资助育人,还是勤工助学育人都是出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心,以此实现教育公平。为此,从关心理论视角开展勤工助学对资助育人的作用机制研究指导实践,更符合实际。

一、勤工助学下的关心

2018版的《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除了重申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自立自强精神以及增强社会实践能力以外,还提出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要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功能,指出勤工助学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平台。由此,从国家勤工助学政策文件上看,勤工助学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解决大学期间求学费用问题。体现了国家对这些学生的求学关心,勤工助学与其他大学生在校自主创业不同,勤工助学的资金来源是来自国家下拨或学校自筹资助育人经费,其活动是在学校组织下有计划安排的、更多是服务于校内各个部门,这就将国家教育“关心学生求学”政策落实到学校具体育人实践中,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具体落实实施。

二、关心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提出了“关心理论”,该理论是以关心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今是一个合作大于竞争的社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促使学生不仅要学会关心自己,还要学会关心他人,关心国家,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问题,这就是关心理论基本内涵[3]。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基础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核心就是关心教育[4]。因此,开展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关心教育与立德树人是相一致的。

三、微观机制

与其他资助育人方式不同的是,高校勤工助学活动一般归学生处负责,而学生具体勤工助学具体岗位分布在校内各个部门,这就形成了学生处、具体提供学生勤工助学部门和学生三者关系,其核心是“关心教育”,则根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5],可以构建勤工助学协同管理微观机制(见图1)。

图1 协同微观机制示意图

正如上述分析,“关心教育”是资助育人和勤工助学共同的“要素”,则也就是二者的结合点,勤工助学通过这个结合点产生对资助育人发生作用,为此,处于图1所示的三角形“重心”的地位。其三角形三个顶点分别代表学生处、提供学生勤工助学具体部门、学生既有各自职责,也有联系,正是这个联系起到勤工助学对资助育人的关键作用。

(一)职责分析

学生处作为代表学校负责资助育人和勤工助学的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是:将上级勤工助学育人要求落实到学校具体工作中;负责审核申请勤工助学学生资格;负责组织与各部门协调沟通;根据学生勤工助学部门对学生考核情况,发放勤工助学酬金。

作为向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具体部门,应根据具体工作要求和学生知识、能力,向学生提供能供促进学生成长的勤工助学岗位,并对学生勤工助学情况进行考核。

勤工助学的学生应根据学校勤工助学文件,认真履行其岗位职责。勤工助学的学生要时刻牢记勤工助学的“学”是目的,勤工助学并不仅仅是解决求学经济压力问题,而主要是通过勤工助学提升自己能力和知识。

(二)职责关系

根据三螺旋协同创新理论,职责关系才是勤工助学对资助育人起作用的关键。为此,要理清三个关系,才能做到三者协同“关心育人”。

学生处与各部门的关系。在具体学校管理体制范畴内,学生处与各部门是平等关系,但在勤工助学育人活动中,学生处起到主导作用,而各部门是起辅助支撑作用。

学生处与学生的关系。学工处是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者、监督者。学生处应对勤工助学学生资格等进行检查。学生应根据学校勤工助学文件要求,配合学生处开展监督等工作。

部门与学生的关系。部门不但为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也要配合学生处对学生勤工助学质量进行评价,为学生处评价学生勤工助学情况提供第一手信息。学生不但要根据学校勤工助学要求完成自己的具体工作,也要依据部门岗位技能,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完成具体工作。

四、关心作用机制

根据关心理论,学生处、部门和学生应在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国家,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开展勤工助学育人活动。

1.关心自己。学生处、各个参与勤工助学育人活动的部门工作人员不但要关心自己,也要在学生勤工助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学会关心自己。通过关心自己教育活动,让学生体会到关心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2.关心他人。构建人与人之间合作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心,通过主动关心他人、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才能从精神上真正地合作起来,而不是表面、形式上的合作。学生通过观察部门工作人员关心他人工作行为,体会到关心他人对个人工作状态、提升工作质量的重要性,各部门工作人员也应积极对学生怎样关心他人进行理论和实践辅导,使得学生学会怎样关心他人。

3.关心国家。关心国家既是思政育人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实践活动。学生处及各部门工作人员不但要在语言上强调关心国家共同,在具体工作中也应以关心国家规范工作行为,并在语言和工作行为上为身边的勤工助学学生起到言传身教作用。学生也要注意勤工助学过程中,关心国家言行,为其他同学起到示范作用。

在具体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和关心国家育人过程中,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必须学会处理自己与社会、自然、与教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正确处理也是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和关心国家实践过程,通过反思这些关系处理的正确与否,体验自己关系自己、关心他人和关心国家的思想正确性。在不断反思过程中,使自己不断“成人”。

五、实施途径

开展关心理论下的高校勤工助学育人活动,既是一个理论创新,也是一个育人实践活动。为此,要通过关心理论学习、育人实践活动两个途径开展勤工助学育人活动。

(一)学习关心理论

应在学生处组织领导下,通过会议或网络形式,鼓励各部门工作人员和学生开展关心理论学习。通过关心理论学习,转变对勤工助学活动观念看法,即学校组织各部门参与勤工助学,并不仅仅将学生看待解决求学经济困难的“机器”,应在思想上认识到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才是该项活动关键,通过对这些学生的关心,减轻他们的自卑感。并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用关心理论指导工作人员和学生的工作、学习行为。

(二)放手实践

对于学生处、承担勤工助学育人活动的各部门工作人员,应以关心理论为指导,构建和谐的工作环境,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学生的工作幸福感,并依此提升工作效率。学生在和谐的工作环境中,体会到“家”的亲切、幸福感。就此,学生在勤工助学实践活动中,学会关心一切,培养自己的个人、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

总之,通过勤工助学的“关心”活动,可以促进资助育人质量提升。在勤工助学“关心教育”过程中,实现思政育人。

猜你喜欢
学生处关心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提高高中德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策略
开心与关心
英国教育部拟为学生处设置主席一职提升高教选拔性和竞争性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第1类反调和平均和对数平均的最优凸组合界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