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中的环境伦理观及启示

2021-09-13 02:03曲静敏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儿童绘本启示

曲静敏

摘   要: 环境伦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道德问题的应用伦理学学科,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众多作者以此为题材创作蕴涵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等丰富环境伦理观,旨在传达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使儿童形成健康的环境伦理意识,从中得到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儿童与自然的“天性相通”关系、对“自我实现”的追问等启示。

关键词: 儿童绘本   环境伦理观   启示

一、引言

北京协和医院推出原创公益电子绘本《为什么不能出门》,绘本以图文结合的直观方式为儿童普及新冠肺炎知识及预防常识,旨在引导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环境伦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道德问题的应用伦理学学科,不仅将道德关怀从人延伸到非人的自然环境,还呼吁人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怀。自十八世纪以来,工业革命带来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从之前对自然界的恐惧转变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可以任意改造和征服自然,在获取巨大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同时,环境受到污染,为我们敲响了保护环境的警钟。恩格斯在十九世纪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儿童绘本采用图文结合、直观生动的方式为儿童进行讲述和传达,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创作风格多样、主题丰富,深受儿童喜爱。近年来在环境伦理学影响下,众多作者以此为主题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儿童绘本,试图为儿童构建人与自然的关系,传达健康的环境伦理观,促进儿童健康完善人格的发展。绘本多以拟人手法赋予大自然生命、思想、感情等,符合儿童的“自我中心”思维发展特点,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

二、儿童绘本中的环境伦理观

(一)认识自然

儿童对大自然的偏爱甚于成人,一片树叶、一只蚂蚁、一条毛毛虫等都会引起儿童的好奇和探索欲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认为教育的巨大意义一点,是使孩子能看到、理解、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生命是一个伟大的秘密。”然而城市化的发展阻隔了儿童与大自然之间的親密接触,使儿童脱离于自然之外,身心健康发展受到影响。在此之下,很多绘本为儿童开启认识自然之门,对儿童进行自然启蒙教育。如日本作家五味太郎创作的绘本《小牛的春天》,书中图画的颜色对比鲜明——大地的颜色从青绿色变为深绿色,再变为蓝黑色、橙黄色、稻金色,最后变为“到处白茫茫”;天空的颜色从桃红变成淡黄、变成纯白、变成墨黑,再到棕色、紫色,通过颜色的变换透露四季的变化,文中以小牛一年的成长变化为线索,通过“春天来了/雪融化了/泥土露出了脸/草儿冒出了嫩芽/花儿开了/草儿长得很茂盛/风儿吹过/暴风雨来了/很安静/下雪了/雪花铺满地/到处白茫茫/春天又要来了/雪融化了/小牛的角长出了一点点”等形象生动的文字,缓缓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气象万千的四季景象,全书以跳跃空灵的文字和美妙生动的画面深深打动着儿童,使儿童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与时间流动。再如马克斯·菲斯特的《彩虹鱼系列》,在为儿童传达如何学会与同伴分享、包容、沟通、互助等精神的同时,为儿童描绘了美丽丰富的蓝绿色海底世界。在《深海大冒险》一书中,银色闪光鳞的彩虹鱼为了寻找身上掉落的最后一片闪光鳞,开始了一场深海大冒险,途中遇到粉红色的十字蛸,五彩光芒的水母,像帘子一样的僧帽水母的触手,粉色的梦海鼠,黄绿色的小飞象章鱼……一个个新奇神秘又极致美丽的海底生物牢牢抓住了儿童的眼球,仿佛跟随彩虹鱼开启了一场真实的深海大冒险。绘本为儿童普及了大量丰富的海洋知识,了解了生物的多样性特征,起到了一定的环境教育作用。

(二)尊重自然

人是自然之子,而非自然的主宰者。西方环境伦理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思想,肯定了生命的价值和生命自身的善[1](9)。“生命平等论”的代表人物保尔·泰勒提出:“一种行为是否正确,将取决于它们是否展现或体现了尊重大自然这一终极性的道德态度。”[2](105-106)他强调尊重自然就是要把地球上所有生命看作与人类平等,认识到人类与所有生命同根同源。

美国儿童作家罗伯特·麦克洛斯基创作的绘本《让路给小鸭子》,以深褐色、略带一点暖暖的暗红色笔触,描写了一对鸭子夫妇为即将出生的宝宝寻找安居之所,千辛万苦之下终于找到了查尔斯河的一座小岛,在那里孵出了七只鸭宝宝,一天,鸭妈妈带领七只小鸭子去波士顿公园与觅食的鸭爸爸汇合,途中需穿过城市马路,路上车来车往让人惊险不已,一位热心的警察护送鸭子们安全通过了马路,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绘本温情脉脉地刻画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画面,为儿童传达了“动物作为大自然的一员,应该得到尊重和爱护”的思想,因此这本绘本被誉为“一本最仁慈的书”。《我身边的野生动物朋友》是加拿大著名儿童自然科普作家和插画家简·桑希尔献给儿童的一份无比珍贵的大自然礼物,随着夜晚的到来,即将入睡的小珍妮听到“啾啾啾”的声音,原来是小浣熊们来了,接着夜鹰盘旋在街区的上空,小蝙蝠捕捉老鼠……当白天来临,我们的身边又围绕着知更鸟、丧衣蝶、小松鼠等。生机勃勃的小动物们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它们与我们共享自然,与我们为邻,与我们相伴。试问如今的城市,人们的周围,是否还有属于动物的生存空间和居住地?绘本中的故事多以动物为主人公,传达自然界中所有生物都与人类是平等的观点,意在告诉儿童动物也有生命的尊严与价值,体现尊重自然的环境伦理观。

(三)保护自然

瑞彻尔·卡逊在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提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尽管他很不愿意承认,现在这一污染已经彻底遍布我们整个世界,难道人类能逃脱污染吗”[3](194)?人作为自然界中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有意识的主体,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履行对环境的道德义务,因此,从小为儿童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尤为重要。如美国图画书作家维吉尼亚·李·伯顿创作的《小房子》,描述了一座会呼吸的小房子每日坐在山岗上,看着四周的乡村田园,看着日升日落,看着四季不断变化的景色,后来,小房子的周围被公路取代,被加油站、路边店、住宅楼取代,它看到空气中到处是烟尘,耳边噪音很大,分不清“几时是春天,夏天,秋天,或是冬天,一切看上去总是一个样”,它开始怀念,曾经的这里田野开满雏菊,苹果树在月亮下跳着舞,最终小房子被主人的后代重新搬到了一座山上。绘本以拟人化的方式让儿童认识到自然环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遭到破坏的现状,引发儿童对自然环境的关爱与保护,形成环境保护意识。

《都是放屁惹的祸》是由桑德里娜·迪马·罗依,埃马努埃利·乌赛所著,绘本以动物的视角探讨真实的环境问题,让孩子认识到全球变暖的问题,绘本诙谐形象地描写了动物们在全球变暖的环境中遇到的困境:野狼被困在浮冰上,驯鹿在去草原的路上差点淹死,北极熊准备把白色的大衣换掉,袋鼠需要跳得更高才能获取稀少的食物,澳洲野犬身上出现棕色的斑点,巨蜥忍受不了强烈的阳光……绘本不仅直观形象地使儿童认识到全球变暖的问题,还提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启发儿童如何通过行动减少排放热量,维护地球健康。菲比·吉尔曼的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了孙子因舍不得扔掉心爱的小毯子,爷爷运用智慧把小毯子变成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的故事,绘本在传达了温馨的人情味的同时,亦传达了节俭和节约的理念,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拒绝奢华和浪费,倡导绿色环保、低碳出行、简约朴实的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儿童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三、儿童绘本中的环境伦理观启示

(一)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关系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认为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的供给,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水、食物、阳光、空气等都是由自然所提供的,不仅如此,自然还提供人一切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源,自然使我们的身心得以恢复和调整,使人的境界升华。我们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自然,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更不应该俯视它。十九世纪美国自然主义者、哲学家亨利·大卫·梭罗将大自然称之为“爱的共同体”,反对将人从自然中超拔出来,以贬低的眼光看待大自然,认为人对自然的态度不应该是傲慢的和高人一等的,而应该以谦卑、平等的态度对待自然,“梭罗首先追求的是他看到的,一个不同于人类而且比人类大得多,同时又通过类比在道德上和人类相连的自然——是一种比情感上的支持更具有深义的‘同源物”[4](149)。奥尔多·利奥波德在“大地伦理”中扩大了“共同体”的范围,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平等一员。儿童绘本以生态学的角度试图重构人与自然的“共同体”关系,使儿童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认识,树立初步的环境伦理意识。

(二)儿童与自然的“天性相通”关系

刘晓东提出兒童是“自然之子”,认为“儿童与大自然一样是纯朴的,儿童是大自然娇宠的孩子,与大自然水乳交融”[5](32)。卢梭认为儿童教育的本质在于自然本性的充分发展[6](3),所以他提出“爱弥儿”在15岁之前应该去乡村学习,原因是乡村中保留自然成分。由此可见,儿童的认识发展在于充分地接触自然之中,自然万物于儿童而言富有生命和灵魂,他们与之对话,与之嬉戏,如爱默生所说:“阳光仅能帮助成年人视物,却能深入孩童的眼睛和心灵。”[7](4)儿童与自然有着原始的情感,有着天性的相通,“儿童的肉体和精神皆源于大自然的进化”。儿童只有在与大自然相互作用中才能体现生命价值,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儿童与自然的疏离。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地栖居”的哲学命题,其本意是人类需建立起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重寻被遗忘的生存根基。因此,作家根据儿童的“泛灵”特点和自然天性创作绘本,意在引领儿童接近自然、感受自然,释放儿童的自然天性。

(三)对“自我实现”的追问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类是有意识的主体,具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的能力,能主动追求人生的终极价值,即自我实现的完成。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学说”,他把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命名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他看来,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8](53)他把自我实现看作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成为所期望的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在追求过度消费中,常把物质欲望的满足等同于自我实现,这样的自我实现岂非只是一种十分浅薄、表面和暂时的物质上的满足,深生态学发出这样的追问:生产和消费到何种程度才能实现人的根本需要?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超越个体主义的“大我”,用通俗的表达即“活着,让他人也活着!”。这种“大我”包含个体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自我实现不是追求一己私利庸俗的自我,而是可以包容万象、海纳百川式的“大我”,除却个体的得失和利益,把自我融入万物中达到生命的共生。深生态学认为,自我实现不仅关注人类的生命,还扩展为关注生物圈的所有生命,上升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绘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企图把节约、绿色、低碳的健康消费观和生活观植入儿童的幼小心灵,拒绝浪费奢华的物质追求,引领儿童走向更高的精神文明追求,追寻更富有“大我”的自我实现精神。

四、结语

人类对自然的漠视和践踏带来的终将是自然的无情报复,儿童与自然的疏离最终带来的将是儿童精神和生命的缺失。儿童绘本试图唤起儿童的自然天性,使我们重新看到孩子朴实的笑脸、纯真的眼眸及那种融入风景的安详舒展的快乐。本文试图通过绘本中丰富的环境伦理观帮助儿童建立健康的环境意识,以平等、敬畏之情对待所有生命形式,就像绘本《为什么不能出门》中写道:“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和平相处。”浪漫主义者瓦尔特·惠特曼的一首优美别致的小诗中写道:我以为,一根小草并不比天体运行一日更渺小[9](47)。环境伦理观通过绘本方式建构儿童的自然观,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积极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杨通进.环境伦理:全球话语中国视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3]R.卡逊.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4]罗伯特·米尔德.重塑梭罗[M].马会娟,管兴中,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5]刘晓东.论儿童是自然之子——兼论自然界对儿童的教育功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05(9).

[6]陶金玲.教育即顺其自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9(4).

[7]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论自然[M].吴瑞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0.

[8]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9]狄特富尔特,等编.人与自然[M].周美琪,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

基金项目:2019年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岗契合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课题编号:GH-19300)”。

猜你喜欢
儿童绘本启示
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讨
引进版少儿绘本给我国绘本出版带来的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儿童绘本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