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下的“原理”课教学创新

2021-09-13 05:58游俊花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理论课原理马克思主义

游俊花

摘   要: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改革高校教育事业是极其必要的一项任务,能更贴合学生的需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原理”课程是高校一门公共必修课。目前“原理”课程教学中存在教育主体的权威性解构、教育对象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削弱等问题。对此,从对教师信息化思维的强化、智慧型特色课堂的打造、教学重难点知识的解决、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对信息化教学改革创新进行探索。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2.0   “原理”课   教学改革

一、引言

“原理”课是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具有抽象性、理论性的一门思政理论课程。若仅靠讲授或单向度灌输,则既难以使理论深入大学生的脑和心,又无法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是传播、维护、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是培养服务和忠诚我党人才的基地,是向社会输出人才的最后“关卡”。那么,如何更大地发挥“原理”这门课程的理论作用,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地传授给高校学生,使晦涩难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得易于掌握和吸收,使高校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定理想信念,无论任何时候均能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当前“原理”课中仍然存在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传统、师生缺乏互动、教学效果欠佳等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思政理论课越来越重视。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指出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养。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9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均进一步指出思政课“六个创优”,深化对其改革,全面提高相关质量和水平。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亟待提上日程,“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同样亟须创新。

教育信息化2.0是相对于教育信息化1.0命名的。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新时代和新阶段。教育信息化从1.0向2.0的转段升级,是和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更迭紧密相连的。两者共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载体、选择及途径。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原理”课教学创新途径和措施。

二、“原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网络平台削弱了大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高校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为他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条件和学习空间,拥有了全新的阅读载体、浏览方式和丰富的学习内容。但这些多元化的阅读方式中有着与之对应的隐患。其一,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固然便捷、灵活和多样,但大学生的年龄和阅历均不成熟,内省不充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期。良莠不齐的网络知识和网络答案势必会误导大学生的判断。其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线上阅读、微信公众号、每日打卡、抖音等学习方式不断出现,使零散的时间得以利用,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习呈现碎片化,使知识的吸收流于浅层化,使知识的理解浅显化,使注意力分散化,使思考能力慢慢处于懒惰甚至停滞状态。大学生本应在自身的阅读、教师的讲解中通过内化提出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和阅读,最终逐个击破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延伸、增加自身知识储备量、提高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等目标。而铺天盖地的网络信息和轻松愉快的网络视频讲解反而削弱了大学生的思考能力,导致阅读量减少、思维习惯走向下坡、价值趋向消极。因此,如何使传统和新兴的两种阅读深度融合,如何使学生拥有理性的多种视角走进课堂,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接受力,是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教师的权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公共课程,一直存在课上学生积极性弱、课程兴趣低等问题,“原理”课堂中“抬头率”低这类问题等更突出。如今,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仅有课堂和教师,还有大量的网络资源,使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大幅提升,但课堂和教师的重要性逐渐被弱化,权威性开始被解构。任何课程都需要通过讲授或灌输的方式完成,“原理”课更如此。共产主义需要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学习等不断灌输,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经过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形成运用辩证唯物的观点认识世界,并逐步运用到生活中改造世界,不断塑造自身,更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如何把注意力从网络社交、游戏拉回到课堂中,让学生回到“寓教于乐”的状态中学习,如何让学生在文本解读中体会到阅读后的快乐,实现对他们问题意识的有效引导,涉及教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手段。

三、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教学改革创新的措施

教育信息化1.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阶段,教育信息化2.0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纵深阶段。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产生并迅速发展,遍及社会各个行业的各个层面。教育信息化2.0时代充分运用新兴技术的优势使教育行业突破原有局限,顺应时代环境,适应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一)提高教师信息化思维

首先,学校行政领导和教务处等部门应大力倡导信息化建设。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信息化教学氛围,针对性地形成文件,完善教学中课堂的信息化建设,包含硬件设备和软件条件,全校的信息化教学基础模式蔚然成风。其次,有组织地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思维能力和运用新载体的教学能力。再次,学校通过比赛、奖励性的方法提高教师对信息化教学深度研究的积极性。例如,学校号召教师们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组织的信息化教学比赛,并通过层层把关举荐优秀者参加高校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并提出在院系筛选、学校选拔等过程中,只要积极参与,均有激励性奖励。在全校范围内,定期举行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并对每期优秀者公开表扬,给予物质、提升绩效、优秀教师评选优先权等奖励。通过积极参加全国、省级信息化教学比赛和全校范围内同样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模式将不断创新和改革。最后,在高校中进行科学研究也是重要方面,学校应积极号召高校教师申报有关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课题,并对此方面课题加大奖励力度,教师们通过科研,把研究结果运用到课堂中,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能力。

(二)打造智慧型特色课堂

“原理”课主要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三部分,此三部门涵盖内容极其广泛,包含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延展性很强的学科方向。这里的智慧型特色课堂以实践性、研究性为基本特点,以新媒体、新载体为手段,教师通过课程问题、突出主题和特色专题进行深入讲授和讲解,构建各具特色的“原理”课堂。

首先,在原理教研室组建中,形成一个汇聚年龄比例适中、学科不同、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以教材、教学大纲作为基底,通过信息技术和思想理论及严谨的治学态度,打造出深度和广度并存、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智慧型特色课堂。

其次,新媒体、新技术具有前所未有的优势,在阅读和学习中具有视觉和听觉便利,但在对待它们时要保持理性的思考方式,尤其在“原理”课程中立足经典著作,运用新技术厚植经典著作,夯实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大学生能够理解“原理”课的源头,是教师能够系统讲授“原理”课的根本保证,例如《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矛盾论》《实践论》等。由于“原理”课程有固定的教学大纲,在课堂讲授中只能零星讲授,因此教师应加强对MOOC、学堂在线等各种教育平台的利用,掌握大数据、人工只能、物联网等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积极有效地运用在线课程,传递给学生,使其有针对性地学,积极打造师生共赢的信息化课堂,使学生在学习中课上和线上一体、个性学习和基础学习同步。

再次,课前、课中、课后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是智慧型课堂的一种表现。“原理”课信息化教学还包括在课前利用信息技术关注和深刻理解社会现实,在课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把握,在课后利用理论对现实问题开展反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的提出是现实的,是紧密结合现实而形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法论。因此,在课前,教师应结合现实问题、新闻热点等用现代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做好教学课件,把热点问题通过教学网络平台传送给学生,让其提前进行线上预习和相互交流,要求每名学生均须反馈问题和实践的观点。课堂中,教师们根据课前准备工作,可以精准定位到教学重难点、学生关注点,有的放矢地完成有效的教学进行时环节。课后,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优质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随时对学生的问题答疑解惑。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和移动交流方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方式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无论是课前的疑惑、课中的点醒还是课后的夯实,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武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历史、现实问题的源起、本质及影响,更进一步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发展性,使学生真正做到懂、信、言和行。

(三)善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知识

“原理”课是一门必修课,高校文科理科学生接受“原理”课的基础不同,要求教师在“备学生”时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及原知识掌握程度,同时在讲解普遍归为重难点的知识时,多运用一些易理解、突出记忆的可视化的网络技术,使知识点立体化、形象化。例如,重点难点知识应深入浅出,多运用可视化的信息技术使难点知识更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吸收,如运用VR视频创设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依据不同主题融入重难点内容,不仅原汁原味地呈现了内容,还加深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積极性。

(四)建立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随着教育信息化2.0的到来,均产生了全新的形式,教学评价体系只有做出改变,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结合教育信息化2.0建设,无论教学质量评价、教学主体评价、教学对象成绩评价或评价方式,都需要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覆盖面广、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主旨是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教育本真不能偏离。“原理”课程评价改革还应包含经典著作或文本阅读量储备、理论体系系统化认识情况及理论基础夯实程度等的考评,突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的个性化一面。

四、结语

教育信息化2.0时代,是集网络、智能、数据于一体的时代,是发展的必经阶段。对教育教学提出相应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增强信息化意识和信息化思维能力,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优势,结合信息技术形成全新的教学理念、可行的教学模式,使教学能力在新媒体新时代背景下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我们还要清晰地知道,“原理”课程教学信息化的改革不是技术上的自动化、网络化,不是管理学生的迟到早退,管理学生的作业情况,不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先进、无人化,而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原理”课中不管是教学个体还是教学团队都秉持“以研促教”的信息化教学理念,运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兴全方位的备课制度,开创智慧型特色课堂和研究型特色课堂。

参考文献:

[1]陆明.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0(11):134-139.

[2]赵玉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改革的三大路径——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10):82-86.

[3]马晓燕.新媒体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审视与方向坚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9(07):89-93.

[4]娄本东.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24):50-53.

2020年内江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SZ15)。

猜你喜欢
理论课原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平均场正倒向随机控制系统的最大值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全解读
通信原理教学改革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