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程改革趋势

2021-09-13 06:20李丹彤李宁
文教资料 2021年16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

李丹彤 李宁

摘   要: 时代更迭,社会需要的人才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全课程理念的提出就是在为培养更符合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做准备。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基础教育作为根基十分重要而全课程理念的提出对小学课程改革及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有必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 全课程理念小学   课程改革   改革趋势

近年来,由于我国小学课程各学科的类别划分过于细化、各学科都相對独立,存在学科本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互相联系时,各学科教学内容并无关联、更不同步,需要教师跨学科讲授其他学科的知识查缺补漏,造成后期学习内容的交叉重复。僵化课程的结果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繁重,形成各学科教师之间缺乏跨学科的学习、沟通与交流的恶性循环。我国很多学校开始尝试进行课程改革,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积极探索,认识到要想真正落实减负提质,从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真正提高课程质量、教育质量。要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就需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以课程整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通过课程整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目前,小学课程改革是小学教育的重点,也是许多学者研究讨论的问题。全课程理念为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小学阶段到底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此全课程理念对教育研究的工作者及一线教师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给了小学学习方式改革、课程改革很好的引领,课程改革道路更加清晰。

一、读懂“全课程”

“全课程”是一种教育理念,立志于尽可能将一切可用资源都成为教育资源的课程改革即生活资源与学校资源融合、学校资源与课程资源融合、各学科课程融合。全课程理念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具有完善的人格、独具的风格、灵活的头脑等核心素养的人。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强调课程的作用,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①。要贯彻落实《意见》,课程改革的创新教育理念变得十分重要。全课程理念是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提出的,不仅更加注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要求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符合当前现代化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融合,综合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发展,贯彻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总的来说,全课程理念着重关注的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只限于以分数衡量学科知识。

全课程理念对于指导小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引领、探索的过程,要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课程改革中课程融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全课程理念可以看出小学课程改革趋势。对此,全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程改革趋势从三方面进行说明,分别为课程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二、全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程依据改革趋势

1.依据办学方向

小学课程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因为课程依据办学方向,可以更好地明确目标、指导实践、贯彻落实教育政策,所以教育各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办学方向,与时俱进,为培养国家未来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让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更加有价值。

2.依据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五育中也是以“德”为先,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实践上多么出色的人,都要拥有“德”才能站得住脚。现在主张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从教育中形成、在生活中影响、在风气中传播。我们要抓住机遇,围绕学生成长发展中心,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融合课程更易接受的、顺其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促进课程学科融合发展,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无限可能性,不能忽视课程的隐形、延迟及增值价值。

3.依据教育理念

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教育的最好状态是现在和未来都幸福,幸福教育的教育理念值得发扬光大。当今社会,成年人面对社会问题时显现出的消极状态,甚至心理不健康或者有障碍的人,这些现象的出现几乎都能在他们的童年时期找到根源,说明为什么小学阶段的教育和经历很重要②。让孩子们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不仅有利于当前阶段的身心健康发展,更对未来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关于小学课程改革,小学教学中的共性问题早已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国家、学校、地方也在积极努力改革中,全课程理念为小学课程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小学课程改革从理论走向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或许是有差异的,但理论与实践已经趋于统一,都在为了达到相同的目的而探索,都在尝试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新的路径。

三、全课程理念下小学课程目标改革趋势

1.成就更好的自己

奥斯卡·王尔德说:“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教育的目的是发现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在教育成果中成绩只是一部分,只为得高分的教育目的是不能成为课程改革目标影响因素的。现在的教育主张有大教育观,有大课程观。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反思教育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积极探索改革的新路径。认识到基础问题,要想让学生们成就更好的自己,就要真正落实课业上减负、整合课程上增质。教师们要以教材为中心走向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的长处,和学生的优点亲近,懂得取长补短。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并且正确对待学生的差距,在教育过程中拒绝恶性横向比较每一位学生,而是让学生们成就更好的自己。

2.培养核心素养

我国界定的“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③。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样是培养核心素养,对于核心素养,可以说学历并不等于学习力,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思考力与实践力等重要能力。与此同时,为配合这样的课程目标,目前的课程主张将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拓展,不是简单的增加,甚至可以说减负。通过课程的融合及有限延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认知宽度,无形中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力、思考力与实践力等能力,以提高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一直是学者们热议的话题,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随着社会的发展,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变化。但是教育终究离不开学生,课程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通过全课程理念可以发现万变不离其宗,课程要融合,课程目标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对自己有深刻的认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提高核心素养,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是为学生未来做较好且完善的准备,有利于今后发展。

四、全课程理念小学课程内容改革趋势

1.课程内容的融合性

因为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在基础,学科门类的界限要比更高年段划分的清晰度较低,所以课程内容的融合成果相对可以更好地呈现。把原来繁多的学科门类和各学科的体系打破融合,对各科课程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构建一个和谐、多元化的课程。课程的融合不仅是学科融合,还要资源融合、活动融合、社团融合,甚至可以与地方特点融合、与教师体验融合等,可以说课程的融合度是比较高的。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实践重在融合课程,对于小学课程改革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2.课程内容的创造性

全课程理念提醒我们在小学课程中突出小学知识传授的创造性和独特性。老师们不应该一成不变地讲授教科书,因为讲课也是讲自己,课堂能体现出教师一生的缩影,教师应该拥有自己的特色,在课程中融入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拓展性知识,使课程更加丰富生动、独具特色。教师要跨越对课程的固有观念,拥有大教学观、大课程观,通过丰富的课程,学生有更加广阔的眼界。

3.课程内容的可能性

在小学课程中,无论是哪一种课程的呈现形式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课程内容要多角度地融合其他资源,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加强知识体系建构,例如数学学科可以与培养美学概念、加强手工实践、了解地理形态、感受地方文化等融合;语文学科可以融入德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健康观及心理健康理念,等等。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在小学阶段更好地体现中华文化的兼容性。

通过学习全课程理念,着眼于在给孩子一个完整丰富的世界的前提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研究小学课程改革,总结出课程具有融合性、创造性和可能性。改革小学课程的根本在于优化课程体系,其中课程的融合是重中之重。课程内容要有创造性,让课程更加新颖、丰富。而且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应该以坚持问题为导向,针对课程给学生们带来的影响欠缺的那一部分,应该用优化整合资源弥补,让课程具有无限可能性。

以上是全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课程改革趋势,主要包含课程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这三个部分。全课程理念的提出是一次与时俱进的引导探索实践的理论,虽然课程改革、课程融合不是仅凭借理论就可以实现的,但是无论对于小学教育研究者还是小学一线教师都具有学习的意义。不仅要认真学习、用于尝试,还要在实践中引发思考、深入研究、查缺补漏。最终目的是让教育变得更好,让基础教育更加有助于学生们成长。但是在课程改革中要实现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把握课程的“度”很重要。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各方转变思想与行为。一线教师更是任重而道远,但我相信只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共同努力,小学课程改革的理想状态就会实现。

注释:

①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9-07-08).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②朱永新.一所洋溢幸福的学校[EB/OL].(2020-11-27)http://guoqing.china.com.cn/2020-11/27/content_76955215.html.

③钟启泉,崔允漷. 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崔秀梅.课程整合:永远在路上[J].聚焦学校课程建設,2016(01):31-32.

[3]陶静.全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的课程整合探索[J].江苏教育,2019(18):56-57.

[4]奚一琴.全课程理念下课程整合的校本化实践[J].课程与教材,2017(03):64-66.

通讯作者:李   宁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谈少学时专业的《工程制图》课程改革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试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微课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改探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