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认知路径探析

2021-09-14 12:32林晨鸣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字面会话省略

林晨鸣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浙江 嘉兴 314000)

纵观20多年的国内外会话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学者主要着眼于问话,即引发语(Initiation)的研究,但对于应答语(Reply)的研究非常少,现存的应答语研究主要着眼于修辞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语用学的角度去探析其功能与意义[1—7]。什么是应答语?应答语是对提问的反馈。在会话过程中,受话人基于会话语境以及对引发语的理解,构建自己的应答语,使应答语最大限度地有利于自己的语境效果[8]。在交际过程中,大多数的情况下应答语的表述并不是切合引发语的目的,甚至严重违背了会话原则,所产生的意义远胜于字面的本身。因此,接收应答语的受话者,必须基于会话语境,付出额外的认知努力,以换来更大的认知效果,进而解读其内在的会话含义。除此之外,应答语的省略也是在会话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是应答语的发话者追求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想法与立场。但是学界对于非字面的省略应答语关注甚少,没有从根本上探析其产生的动因,所以构建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的认知路径,对认知语用学具有较大的价值与贡献。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9]、三平面省略视角[10]和关联理论[11],试图构建认知路径,探析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从而更好地理解会话的真实意义。

一、省略应答语的认知与句式的非字面意义

(一)省略应答语的认知

在日常的会话过程中,交际双方包括了发话者与受话者。发话者往往会对身边的事物做出评价,表达自己的观点[12—13],从而受话者也会对前者的话语做出相应的答复,表达自己的想法与立场[14],受话者的这种回应称为应答语。那么,何谓省略应答语?顾名思义,受话者基于语境意义,以最简约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想法和立场,从而实现会话的目的。美国学者George Kingsley Zipf提出在会话过程中,发话者与受话者追求省力原则,即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收获。因此,从应答语的角度看,用一个词表达想说的话是最为经济的。这样,作为应答语的发话者无须从庞杂的词汇中选择恰当的词去传达意图;对于受话者而言,要理解这经济的表达是最吃力的,他必须根据所处的语境去解读发话者的词的真实意义。因此,对于省略应答语的认知,吕叔湘提出:“第一,句子离开了上下文或者说话环境,那么其意思变得模棱两可;第二,经过添补的话是实际上可以有的,并且添补的词语只有唯一可能性,这样才能说明是省略了这个词。否则具有隐含意义。”[15]此外,王力指出,省略法大致可以分为承说的省略和习惯的省略[16]。从应答语的视角而言,其往往属于承说的省略,因为当我们接着别人的话说下去,或者接着自己的话说下去,都比会话刚开始的时候来得省力,在于我们可以省去之前所提及过的信息[16]。省略作为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其本质确是错综复杂的。王维贤指出,研究语句的省略可以从三个平面去分析:语义省略、句法省略以及语用的省略[10]。这三个平面符合了语言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不仅涉及了语言的本身结构和意义,而且也囊括语境对省略语句的认知,因为语境的补充功能也是省略产生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结合三平面省略视角,对省略应答语的认知加工进行阐释和解读,探寻其省略背后的动因,获得准确的理解。

(二)句式的非字面意义

意义是语言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意义的定义”从语义学意义到语用学意义,经过了较长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学者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意义定义。语义学意义往往是指句子具有较为固定的意义,不依赖于语境,包括字面意义、命题意义等[17];语用学意义认为意义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境的作用, 字面意义就是“所说的意义”,能够准确表达命题的真值条件[18]。Recanati 提出的“最简解释”(minimalist interpretation)强调句子意义与“所说的意义”构成的关系,即话语的字面意义,与之相对应的是说话人的意义[19]。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会话双方往往用非切实际话语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即非字面意义,达到讽刺或者赞美等会话效果。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大多数的学者们基于修辞学的角度探析句式中的非字面意义,但是,大多数的含义都能从字面意义上去解读。事实上,句式的非字面意义的表达通常被认为是违背语境的适切性的,简言之,发话者的字面表达并不是所表达的真实含义,是话语意义的间接性表达。虽然字面意义不是话语的最后解释,但它对话语的解释与理解具有相应的贡献和影响。Gibbs曾提出,非字面意义的加工不依赖于字面意义,甚至有时字面意义未被加工过[20]。非字面意义是言语交际中,某个语言单位或语言结构具有一种以上意义的语言现象[21]。对于非字面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往往受到言者和听者不同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影响,而且非字面意义是隐喻提示的必然副产物[22]。因此,语言的非字面意义牵涉到语义、语用、语境、认知等多种理论,假如仅从语言形式层面去研究语言的非字面意义,那么许多现象就无法被解释和理解[23]。王寅认为,隐喻的重要语义特征是喻体的意义与本体意义或实际语境的冲突,要正确理解和解决这种冲突依赖于主体的认知和推理[24]。综上,在理解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时,对句式的加工不仅需要语义、句法或者语用额外补足,而且需要对非字面的隐喻理解进一步加工。

二、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认知路径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一)融合的可能性

概念隐喻渗透在日常的语言里,也穿插于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遍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大体是隐喻的[9,25]。在日常会话过程中,话语省略的形式断断续续贯穿于整个谈话过程中。话语省略不仅是在句法和语义上的省略,更多的是语用上的省略。在应答语中,尤其是省略应答语,受话人基于会话语境以及对引发语的理解,构建自己的应答语。这产生的省略应答语多数情况下具非字面意义。因此,接收应答语的受话人想要正确理解会话内容,必须对于话语进行语义意义、句法意义和语用意义的省略付出认知努力。综上,概念隐喻理论、三平面省略视角以及关联理论在解决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的认知问题具有融合的可能性。

(二)融合的必要性

正如上节所述,概念隐喻渗透日常的思维和谈话活动中。根据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的认知特点,概念隐喻理论、三平面省略视角以及关联理论其融合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这三个视角能很大程度上解读省略话语背后的含义。具体而言,概念隐喻主要负责人们理解日常隐喻表达的深层机制,因为当人们看到隐喻表达时,会自动激活与源域和目标域相关信息,包括特征、结构和关系等[9,25];三平面省略视角主要着眼于句法分析、语义分析和语用分析,并且共同决定原本被认为专属句法领域的省略过程;最后,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注重探求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此外,话语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语境效果和处理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概念隐喻自身的模糊性、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认识局限性、话语交际所牵涉的各种复杂的心理都难以使话语解释达到理想的精确度[26],因为它常常忽略语法的系统性,完全否定不同结构间的可能变换关系,忽视语法系统对认知的反向作用[27],而且概念隐喻因语境的变化而变化,其结果具有多样性。但是,综上概念隐喻的特性,三平面省略视角和关联理论弥补了其不足之处。就三平面省略视角与关联理论之间的关系探讨,这两者之间弥补了彼此间的缺陷。所以说,概念隐喻、三平面省略视角以及关联理论三个方面的融合能更加饱和与透彻地解读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的含义,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三、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认知路径的构建及应用

省略的生成机制是心理的省力倾向,且在语用层次上,省略与人的需要联系起来,已经成为交际者在交际活动中的一种心理取向和价值取向[28]。省略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主要满足于语言经济性的要求。在应答语中,省略的产生由于引发语已经给足了必要的信息,在满足话语经济性的情况下,表达了受话者的意图。比如说:“今天的作业难吗?”(引发语);“难。”(应答语)其中,应答语句添补出来就是“今天的作业难”。从语境而言,省略的是限于上下文明确补充的成分。此外,从语法和语义方面看,该句子省略了主语成分,但是这样分析很大程度忽视了语境对于话语的作用。单从字面意义上看,“作业”指的是学生的日常任务,这样的交际话语往往发生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但是,场景和文化背景不一样,所传达的意义也会有差异,即非字面意义。语境程度差异会引起解读的差异。因此,在解读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的含义时,笔者试图构建其认知路径。其详细过程如下(见下图):

在整个过程中,从应答语的受话人开始,我们可以发现他听到的话语形式上看是省略,但理解时可依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话语环境加深对话语的理解,应答语的最终含义可以接近应答语发话者意图。在此,笔者试图用一个例子去解读该认知路径的适用性。其详细例子如下:

(1)引发语:“反正我是拿你当了这一生中唯一的爱人。你要骗了我,我只有一死。”

应答语:“怎么会呢?我是那种人吗?”我把一只手伸给她。(王朔《过把瘾就死》)

在(1)中,应答语用“那”呈现了对一类相关事和人的负面情感。基于本文构建的认知路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应答语中,具有明显的结构省略,添补出来就是“(我)怎么会(不拿你当了这一生中唯一的爱人)呢?我是那种(骗你的)人吗?”这里语义、句法和语用的省略,就应答语的受话者而言,对于话语的理解都需要补充。此外,“那”在空间指示的隐喻有着桥梁作用,“那”用来表示距离较远的事物;在社会层次上,“那”也表示了与应答语发话者具有较远的社会地位差。基于关联理论而言,我们可以从上下文语境得知,应答语发话者具有较好的社会品质或者是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且我们得知信息所付出的努力仅需上下文的理解,不受外界环境和文化知识储备的影响。进一步说,“那”的反义词是“这”,而“这”是指应答语发话者。在立场上,应答语发话者对于爱情不忠诚需要接受严厉的惩罚。

四、结束语

意义是话语研究的核心之一。在交际话语过程中,引发语和应答语的研究吸引了向众多学者的参与,取得了各式各样的研究成果。本文将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三平面省略视角和关联理论相融合,提出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的分析路径。通过分析王朔作品中的对话案例,阐释该路径的可行性、以及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构建。研究表明,本文构建的认知路径有效地解读了非字面意义的省略应答语含义,凸显了概念隐喻、三平面省略视角以及关联理论相融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此外,本文仅用个案论述该路径的可行性,其适用性和广泛性有待于未来研究的发展和完善。

猜你喜欢
字面会话省略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金缕衣
别误会这些英语
别误会这些英语
有意冒犯性言语的会话含义分析
汉语教材中的会话结构特征及其语用功能呈现——基于85个会话片段的个案研究
中间的省略
数字在法语俚语中的使用
冲突语的会话分析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英语通用语的会话调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