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雕刻“万千世界”

2021-09-14 07:35本刊专稿张明杰
文化产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蛋壳雕刻鸡蛋

本刊专稿 张明杰

蛋雕工艺师——孙开福

蛋雕,是指在鸭蛋、鸡蛋、鹌鹑蛋、火鸡蛋、鸵鸟蛋、孔雀蛋、鹅蛋、蛇蛋等不同蛋体的蛋壳上雕刻成画。蛋雕艺术结合了绘画与雕刻的艺术作画手法,制作技法以阳雕、阴雕、浮雕、镂空、透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主,从而凸显出蛋雕艺术特殊的绘画视觉效果。蛋雕艺术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技艺手法精巧,可在飞禽类蛋壳上刻琢成画,表现形式多样,创作风格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联,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从历史溯源来看,早在《管子·奢靡》中就有过这样的记载:“雕卵然后沦之。”这是最早关于蛋雕的记录,可见早在千余年以前,蛋雕这一民俗就已经出现了。从那时起,普通民众在鸡蛋上刻画简单的图案与文字将其赠予友人,表示吉祥寓意。现如今在江苏、河南等地,在婚娶时仍有赠送红鸡蛋的习俗。

俯瞰蛋雕作品

孙开福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岁月洗礼,人生故事丰富。年轻时在国企工作,后来选择来到广州,2003年下决心学蛋雕。孙开福说:“我从小就爱好文艺,对艺术有着狂热的追求,而且从事的工作也跟艺术有关联。”他说,虽然当时自己已经40多岁,但艺术的梦想一直深藏在心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关于蛋雕的报道,立刻就被吸引进去了。经过深入的了解后,他发现蛋雕的制作不需要复杂的工作和特定的场地,孙开福就此决定,要自学蛋雕艺术。

为了专心致志地搞艺术,已接近天命之年的孙开福辞掉了企业高管的工作。一张桌子,一把凳子,孙开福在家里阳台建了一个小小的工作区,埋头钻研蛋雕。

回忆起刚开始学习蛋雕的岁月,孙开福还是记忆犹新。“一个大男人四五十岁了,放弃工作去‘捣蛋’,这让人觉得挺可笑的。”孙开福说,幸好当时有女儿的支持,家人也并没有太多阻挠。初学蛋雕时手艺不精,往往耗费好多只鸡蛋才能成功一只,所以家里天天吃鸡蛋,一日三餐都吃,时间久了一家人都吃厌了,只好送给亲戚朋友吃。对于自己的执着,他说,当时的确很辛苦,靠着自己心中的信念一直坚持着。

当时,在广州很难找到从事蛋雕的艺术家,孙开福“拜师无门”,只能自己从零摸索。最基本的清空蛋壳里的蛋液也琢磨了很久,尝试了很多方法:用刀戳,让蛋液流出来;用注射器抽取,全都以失败告终。后来他尝试往蛋壳里吹气,利用空气对流让蛋清蛋液流出来,才完成了处理材料的第一步。

开始投入创作时刚好是夏天。5点晨光微露,他就起床雕刻,做到7点,吃个早餐,又继续做到12点,午饭后又开始,就这样一直做到晚上,再上网查看资料、学习,寻找灵感。日复一日,孙开福每天在阳台捣鼓十几个小时。

那时候爱人总埋怨孙开福,她不理解:放着好好的高管工作不做,丈夫窝在这小阳台里到底在做什么?尤其那电钻声响,更是让她厌烦。

孙开福却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依然沉浸在蛋雕创作中。蛋雕于他,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蛋雕表现力强,光是蛋的种类就有很多,鹌鹑蛋、鸡蛋、鸭蛋、鹅蛋、鸵鸟蛋……方寸之间,人物山水书法鸟虫,艺术表达无穷无尽。

他说,如今回想起来,也非常怀念那段时光,因为从事这门手艺的人,很多时候都是凭着一腔热血埋头苦干,现在自己已经有所成就,非常庆幸当时坚持了下来。

蛋壳的特点是轻薄易碎,要想在蛋壳上进行绘画和雕刻并且能够刻出生动有美感的艺术品是极其困难的,需要手工艺人极高的雕刻技巧和美术功底。用最简单、最常见的材料能创作出独具美感与美好祝愿的淳朴艺术品,所体现的是传承人的匠心独运。

孙开福在自己工作室的工作台上一边演示一边解说:“蛋雕首先要有干净的空蛋壳,必须先用注射器仔细清洗空蛋壳内的蛋黄和蛋清,然后消毒阴干;在雕刻之前,要先在蛋壳上画出草图,根据蛋壳大小及材质的不同,可以设计不同的主题,鸡蛋和鹌鹑蛋的壳比较薄,鹅蛋、鸵鸟蛋的壳稍微厚一些,因此主题也不相同。”

在孙开福的工作室里,还摆放着一些制作更为精巧的作品。在一组三套的作品里,孙开福通过镂空雕刻的手法雕刻了六榕寺、五羊雕塑以及小蛮腰三个浮雕作品,“这些作品有些要费一个月的时间。”孙开福说,蛋雕作品非常考验耐心与细致,越接近完成蛋壳越容易破损。一件蛋雕作品有的要花几个小时,有的要花上一个月,自己每次创作时都像走钢丝一样,最后几步总是让人心惊肉跳。眼看着就要接近完成,但稍有不慎,一“失手”就全白费了。只有100%的成功和100%的失败两种情况,但这也是蛋雕的魅力所在,你只能全神贯注,保持内心的纯净,完全沉浸在艺术世界才能实现。

蛋雕作品《盛世中华》

蛋雕作品《鹊桥情缘》

“我生活在广州这片土地上,虽然是新广州人,但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在创作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是广州独特的岭南元素给予了我创作的源泉与动力。”在广州海珠区孙开福的工作室内,不足30平方米的地方摆满了数百件蛋雕作品,从小蛮腰到五羊雕塑再到镇海楼,在仅有0.3毫米厚的蛋壳之上,这些生动的形象都被一一呈现。

2013年,朋友看到孙开福的作品大加赞赏,建议展示并愿为他引荐。后来,一位工艺界的大师关注到了孙开福的作品,同样给予了肯定,建议他去参加文博会。文博会全称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是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当年5月,孙开福带着《蛋雕镂空系列》作品参加了文博会,夺得了“中国公益美术文化创意”金奖,一举成名。

七枚精雕细琢的鸵鸟蛋,被放置在专设的玻璃展柜里,雕刻的内容从开国大典到改革开放,从科技硕果到“一带一路”,从港珠澳大桥建成到广深城市发展,每一枚蛋都记录着国家发展的时代节点。今年,孙开福为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出系列作品——《盛世中华》,他用蛋雕叙述中国的变迁发展。

这也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作品之一。为了创作这套作品,孙开福构思了几个月才着手雕刻。用什么元素去阐述历史,如何让每枚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经过反复的推敲和实践,才让这套作品最终得以完美呈现。

2014年,孙开福的工作地点从家里搬到了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新成立的非遗大师工作室。工作室内的博古架上,小到只有两个指头大小的鹌鹑蛋,依次排开;生肖、人物、风景、建筑,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圆滑而脆薄的蛋壳之上。

孙开福认为,每枚蛋的表现形式、题材、元素这些汇总起来就叫创意。创意在蛋雕学习中是最难的。这是你一生都要去学的,它没有止境。表面看起来是一种艺术的体现,实际上包含着你对生活的理解、对艺术的理解、对方方面面的理解,还有你的积淀。

孙开福正是在钻研积淀中不断进步。如今获得如此成绩,也正因有前10年默默无闻的铺垫。而耐得住寂寞,是他认为成为工匠不可或缺的特质。

孙开福创办工作室之后,陆续有不少学校邀请他前往授课,也有不少社会人士慕名前来拜师学艺。

现在回忆起,孙开福依然非常激动,觉得这是对他10年坚持的肯定。此后,孙开福的作品逐渐展现在世人眼前,也陆续被广东省方志馆、广州市方志馆收藏。

在孙开福看来,蛋雕的世界无穷尽,还有更多创意等待着他,要不断追求蛋雕技艺和形式的创新,将岭南特色建筑、特色文化融入其中。

蛋雕作品《致敬——白衣天使》

在抗疫期间,不少的手艺人纷纷用自己的作品发声,致敬一线的医务人员。广州蛋雕技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孙开福老师,疫情期间响应国家号召宅家不外出,在自家阳台,仅凭一把刻刀,用浮雕的方式雕刻出20余枚蛋雕作品,以致敬逆行者。雕刻内容都是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更有大家熟悉的钟南山院士形象。他希望用这样一套作品,致敬一线医务人员,同时也弘扬正能量。

孙开福认为蛋雕不论是大众艺术,还是小众艺术,它必定是我国的一个传统民间艺术,他作为艺人,就有责任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认识这门传统民间艺术。

“一个蛋雕艺术品的完成,就像舞台落下了帷幕,但我相信,蛋雕这门艺术,将时代相传,永不落幕”孙开福说。

蛋雕艺术是一门十分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美术。它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了绘画与雕刻、平面与立体、动态与静态的审美要素。现如今,随着蛋雕技艺的普及与推广,其艺术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猜你喜欢
蛋壳雕刻鸡蛋
蛋壳变变变
神奇的小蛋壳
On art
史上最难撩的四大星座
雕刻树叶
神奇的鸡蛋画
雕刻时光
从鸡蛋开始
认识鸡和鸡蛋
蛋壳与拱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