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发展与启示

2021-09-14 14:05张耀嵩
职教通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台湾地区

摘 要: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加速了技职教育的变革升级,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于技职教育,技职教育本科是其必然产物,实践路径是形成与普通教育体系同等重要的职教体系,体现出明确的培养目标、灵活的学制、多元的入学方式和兼顾职业与通识的课程设置等特征,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技职教育本科院校数量短期过度扩张、质量参差不齐、发展方向学科化倾向等问题。大陆地区开展职业教育本科建设在办学定位和方向上要坚持职教类型特征;在试点区域和院校选择上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办学机构和功能上要形成相互衔接、有效支撑、稳步发展的办学格局;在专业布局和设置上要符合职教规律与区域技术发展水平。

关键词: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职教本科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教育类型视野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本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BADB2020133)

作者简介:张耀嵩,男,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21)08-0039-08

我国台湾地区的职业教育又称技术与职业教育,简称技职教育。台湾地区建立了一个与产业相匹配的由“高级职业学校(职业高中)、专科学校、技术学院及科技大学(含研究所)”构成的完整的、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的技职教育体系[1],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快了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2]。“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过程犹如一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史”[3]。可以说,台湾地区技职教育体系结构的变革与发展正是其匹配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的真实反映,也是技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正是在这样的变革中应运而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发展历程

(一)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发展概况

台湾地区的技职教育发展包括五个发展阶段。一是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产业是以农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农业高级职业学校较为普遍。二是20世纪50—60年代,产业由以轻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因此,以工科为主的专科学校不断涌现,先后建立了11所专科层次的职业学校[4]。三是20世纪70—80年代,产业主要是以重工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专科学校也随之增加至76所。此外,1974年,台湾地区第一所本科层次的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现为台湾科技大学)成立;1979年,该校成立“研究所”,举办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班;1986年,该校开设职业教育博士研究生班。[5]四是20世纪90年代,产业由以信息产业为主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过渡,鼓励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职业教育开始全面调整专业设置,办学质量优异的技术学院更名为科技大学。五是21世纪至今,产业主要是以创意产业为主的知识密集型产业,相应地,职业教育的品质持续提升,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二)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促进了职业教育本身进行变革升级[6]。从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三次重要“升级”可以发现,技职教育的各层次学制是伴随着产业升级而不断发展完善的。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使综合型职业学校向某一产业领域单独方向的职业学校转变;二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使专科层次学校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中坚力量;三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过渡,信息化、科技化、国际化的需求直接导致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纷纷设立(如图1所示)。台湾地区职业教育对该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是承担职业教育本科及以上层次教育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的出现,最终促进了台湾地区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三)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产生的根本原因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是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于技职教育的必然产物。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教育体系培养出相适应的人才,为此必然要在现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升级,因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力资源与新技术的同步投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7]。二是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升级的方向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职业教育专科学校已经不能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需求,必然要求职业教育生长出适合人才培养的学制载体——职业教育本科。三是职业教育本科的出现不是终点,只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環节,职业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也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成为现实。

(四)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产生的实践路径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产生的实践路径是形成与普通教育体系相互衔接、彼此融通、同等重要的职教体系(如图2所示)。台湾地区在构建技职教育体系过程中,既吸纳了现代西方职业教育的先进理念,又借助于东方儒家文化崇尚读书的传统,建立起与普通教育并重并立的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8]。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由“定格”到“升格”的改革,表明“学制的提升与演变,是依照经济发展须靠人才的需求,以及社会及青年之需要”使然[3],由此成就了台湾教育体系的“双轨制”——普通教育体系和技职教育体系。

二、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发展的基本特征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在培养目标、学制、入学方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一)明确的技职教育本科培养目标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是培养技术人才的,即培养在生产或服务机构中直接从事生产或服务的工作者,其工作特点是直接使用或者操作机器、仪器、工具等,从事调试、制造、维修、检测等工作,或从事生产技术设备、生产自动线等的设计制造工作[9],包括操作工(初中毕业)、技术工(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技术员(专科学校毕业)、工业技术师(技术学院本科毕业)、工程技术师(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等职业岗位[10](如表1所示)。技职教育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级工程及管理技术人才为宗旨,解决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供产业技术服务,协助个人自我实现,解决社会就业,促进经济发展。明确的技术人才培养定位,规定了技职教育本科培养的是技术方向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技能人才,更不是学科(学术)人才,从而奠定了整个技职教育体系的技术技能定位和方向,更加深刻地体现了技职教育的本质。

(二)灵活的技职教育本科学制

技职教育本科的学制以二年学制(简称二技)和四年学制(简称四技)为主。二技招收专科毕业学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力(主要指初中毕业学生修业五年,简称五专)者,修业年限以两年为主。四技招收高级职业学校(职业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同等学力者,修业年限以四年为主。灵活的学制可以满足不同通道学生进入技职教育本科层次的学习需求,更好地适应不同生源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实现了各类型学生学历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

(三)多元的技职教育本科入学方式

技职教育本科的入学方式是四技和二技联招,各校单独招生。其他入学方式还包括学业优良保送甄选,技能、艺能优良保送甄选,行业推荐甄选,运动绩优保送甄选,自行申请入学等,入学方式非常多元。各种入学方式的选拔和申请条件也会根据通道和应试者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尤其是在入学选拔中增加了技能、行业推荐等方式,更加符合和体现出技职教育的技术技能属性,也凸显了技职教育的类型教育特征。

(四)兼顾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的课程设置兼顾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内容,既体现技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又体现技职教育本科相对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的进阶位置和相对于技职教育硕士、博士的基础位置,即“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此外,课程设置还加强了课程弹性,各校视实际需要确定课程科目,兼顾理论与实务,既强调职业内容,又重视通识内容;加强实践操作教学课程,扩大通识课程领域,重视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三、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发展出现的问题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本科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公认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技职教育本科院校数量过度扩张、质量参差不齐、学科倾向显现等问题。

(一)技职教育本科院校短期内过度扩张

台湾地区自1974年设立第一所技术院校后,直到1994年才设立第二所技术院校,而2000年却达到了52所,体现出前期审慎发展的原则和后期迅速扩张的发展态势。2011年,台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达到77所。2020年,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减少到60所,其中,技术学院只有7所。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台湾地区的高等技职教育与一般大学教育的区别逐渐模糊,这是台湾技职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受到产业界、服务业界不满的主要原因[11]。如果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本质属性不突出、类型特征不明显,极易产生被普通本科大学取代的危险,这与其院校数量迅速扩大和办学定位左右摇摆等问题关系密切。

(二)技职教育本科院校质量参差不齐

台湾地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绝大多数的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再由技术学院升格为科技大学,必将导致技职教育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堪忧。这样的结果既有文凭主义、升学主义盛行的原因,也有政客为了选票等政治因素的影响。台湾地区也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民众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孩子能够上本科大学成为广大民众的普遍意愿。台湾地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满足“民意代表”的要求,只好让技职教育专科院校都升格为本科的大学[12]。这些因素共同促使达不到质量的技职教育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后各技职院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就是必然的结果了,而质量的提升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三)技职教育本科院校学科倾向显现

升格后的技职教育本科院校发展渠道更加多元,办学、招生、合作等领域更加畅通,但是职业教育的特色却有所淡化,这容易导致职业教育被普通教育同化的风险。技职教育本科院校办学指向的学科倾向,特别是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追求学术化,与技职教育为产业服务的初衷相背离,这会使职业教育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技职教育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与普通高校趋同,特别是课程内容追求理论化和大学化,与产业需求和职业能力需求脱节,这将导致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困难境地[13]。在师资方面,一方面,升格为技术学院或者科技大学的学校教师受到大学学术论文的束缚,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时间从事学术研究;另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对技职本科院校教师博士的比例也有一定的要求,而短期内引进的硕士、博士大多由普通教育体系培养,他们在职业实践、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学科化印记一时也很难改变。上述学科化倾向是在技职教育本科生、研究生培养中应该避免的,否则技职教育将走上普通教育的发展道路,这将导致技职教育被普通教育替代的风险。

四、我国大陆地区开展职业教育本科的启示

大陆地区开展职业教育本科试点是确立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同等重要”战略判断的重大举措,也是完善“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中国特色職教体系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教职成厅〔2021〕1号)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教发〔2021〕1号)的颁布,标志着职业教育本科建设将得到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本科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在试点区域和院校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办学机构和功能上要形成相互衔接、有效支撑、稳步发展的办学格局;在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上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区域经济技术发展水平。

(一)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上要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

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外部体现和表征,必须毫不动摇地予以坚持,这是关乎职业教育能否长期存在的本质性问题。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确立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

职业教育本科的功能和作用将在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上进一步得到凸显,鲜明地体现就业教育、技术技能教育和跨界教育属性。一是作为就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以市场上不同规格的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职业研究生等各层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内涵;二是作为技术技能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聚焦技术技能主线,突出技术技能快速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保持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避免走上学科化的普通教育之路;三是作为跨界教育的职业教育,应该面向多元利益攸关方,跨界整合政府、院校、企业、行业等方面的优势和资源,将职业与教育、企业与院校、师傅与教师、学徒与学生、工作与学习、岗位标准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促进人才培养规格与岗位需求相匹配。职业教育本科只有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上坚持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其本质属性才能更加凸显,其作用发挥才能有别于学术教育。

(二)在试点区域和院校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作为与经济发展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在本科试点区域选择上要匹配当地的社会发展需求——产业发展情况、GDP总体发展水平和人均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尤其要重点关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产业发展的高端程度及其对人才的高规格需求。

职业教育本科在试点区域的选择上应重点考慮我国大陆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各区域的较发达城市。一是发达区域或者较发达城市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较为聚集,对职业教育本科人才需求比较集中,而且较为迫切;二是发达区域或者较发达城市可以吸引并提供高质量的师资,因为职业本科发展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博士、硕士教师,更需要吸纳来自产业一线的高层次工程师和高级技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三是发达区域或者较发达城市可以提供丰富的高质量的产教融合载体,因为在产业中起引领作用的大型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大部分聚集在发达区域或者较发达城市,职业教育本科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大型企业一线通过工学交替和产教融合培养人才。

职业教育本科在试点院校选择上应重点考虑本区域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特别是又被列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的197所院校。列入“双高计划”的院校和专业是经过国家产业布局考量、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的职教特色鲜明、办学实力雄厚的高质量院校和专业,应当成为职业教育本科的“试验田”。在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工作的前期,职业教育本科院校试点需要稳步开展、宁缺毋滥,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试点可以积极推进、大胆尝试,尤其是对职业教育本科专业试点成效显著的院校,应鼓励将其建设成为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形成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模式,避免匆忙地大量批准职业教育本科院校。大陆地区一定要吸取台湾地区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因过度扩张导致教育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科化倾向等教训,确保职业教育本科有序健康发展。

(三)在办学机构和功能上要形成相互衔接、有效支撑、稳步发展的办学格局

在办学机构建设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应该由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作为主体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应该由职业学院和技术大学作为主体举办,未来的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应该由技术大学或者实践性质突出的研究所(机构)举办。其中,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中职教育规模应当与普通高中规模相当;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科职业教育应该是职业教育的主体,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头雁”,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应该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珍珠”。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规模应当由大体相当向职业教育占一定规模优势转变为宜,最终实现各层次职普比达到6:4或者7:3,这将更好地促进先进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有利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只有职业教育各承载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规模上能够结构合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能够向上有效支撑,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能够上下相互衔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能够继续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模,才能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在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上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国家层面的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应重点抓好专业目录的一体化和动态化设置,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我国应制定中职、高职、本科一体化的专业目录,且每年根据产业变化动态调整目录内专业,五年进行一次整体专业目录修订;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战略新兴领域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应当着重体现在专业目录的设计中,使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实现现代职教体系一体化人才培养。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一体化设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更好地确保中职校、高职校和本科学校之间教育教学的沟通与衔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向更高层次稳步提升;二是可以更好地发挥专业与产业的进阶式对应关系,中职、高职、本科的专业更加清晰地对接产业的初级、中级、高级人才规格,更有利于人才的一体化培养;三是可以更好地保障现代职教体系的一体化,学生从中职、高职到本科乃至今后的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专业发展可以一脉相承,确保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层层递进。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动态化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更好地进行产业与教育的实时互动,专业目录的动态调整就是产业反馈给教育的直接信号,可以促进中职、高职、本科联动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二是可以更及时地将高端产业和新兴产业纳入专业目录,直接指导人才培养,各级院校可以有的放矢地根据专业目录中的新增专业开展人才培养;三是可以更好地将院校在专业目录外开展的专业教育实践情况及时反馈给教育行政部门,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在进行专业目录调整时予以参照。

地方层面的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应重点抓住区域产业与院校专业设置的匹配度,要符合职业教育规律,适应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布局和专业设置要坚持对接和匹配社会用人体系,用职业图谱诠释专业内涵和就业方向,在职业岗位、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等方面遵循职业教育规律[14]。各省份试点区域在选择职业教育本科的具体试点专业时,除了考察相关院校的办学实力外,更应该关注本区域产业结构以及急需人才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在专业设置种类上要考虑类型尽可能地丰富,突出专业的应用性、覆盖面和整合性;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特色,还要体现宽基础、重理实、综合性、多样化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姜大源,王泽荣,吴全全,等.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现象与规律(之二)——基于纵向维度递进发展的趋势:定阶与进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5-20.

[2]萧锡锜.台湾技职教育现行体系与学制之剖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6):52-53.

[3]张天津.台湾技职教育的历史回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3):13-15.

[4]楊朝祥.台湾技职教育变革与经济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5(21):18-22.

[5]梁燕,徐兵.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改革成就与现实困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52-53.

[6]张耀嵩.台湾地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启示[J].职教通讯,2013(13):50-54.

[7]何晓韬.大陆与台湾职业教育比较研究——从经济发展角度看职业教育[J].科教文汇,2006(5):7-8.

[8]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5-50.

[9]吕鑫祥.台湾地区的技术本科教育[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5(4):2-3.

[10]吕鑫祥.台湾技职教育发展历程的探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0(9):3-4.

[11]陈德华.台湾高等教育面面观[M].台北:文景书局有限公司,2008:3-10.

[12]孙平.高职院校“升本”冲动的反身性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55-160.

[13]姜大源.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95-97.

[14]孙善学.完善职教高考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高教研究,2020(3):92-97.

[责任编辑   贺文瑾]

Development and Enlightenment of Undergraduat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of China

ZHANG Yaosong

Abstract: The direct reason for the emergence of undergraduate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aiwan of China is that the urgent demand for technica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industrial upgrading has accelerated the reform and upgrading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fundamental reason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practice path is to form a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s important as the general education system, reflecting features of 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flexible school system, diversified enrollment methods and curriculum setting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occup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such as the excessive expansion of the number of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short term, uneven quality and the tendency of discipline i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To carry out the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ese  Mainland,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ypes in school running orientation and direction, consider the needs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selection of pilot areas and colleges, form a school running pattern of mutual connection, effective support and steady development in school running institutions and functions, and comply with the law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egional technical development level in specialty layout and setting.

Key words: Taiwan;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台湾地区
我国台湾与大陆职业教育的比较
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化学高考试题的比较研究
台湾地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历程与挑战
海峡两岸农村养老制度比较分析
骇图
补救教学模式之探究与启示
论我国民事诉讼诉前调解制度的完善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