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勿忘初心,小组合作促进共赢

2021-09-15 03:22汪海洋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21年7期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效课堂

汪海洋

[摘  要] 文章首先简要分析了初三时数学教师对综合题复习课的处理概况,然后提出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步推进课堂进程,分层调动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科学设计课程,全面关注和评价学生表现,深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让知识和过程落地,让方法和思想生根.

[关键词] 综合题复习策略;小组合作;高效课堂

问题的提出

在中考复习阶段,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综合题对学生而言难度太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于是采取“直接讲授法”,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理解题目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但是这样的方式过分强调结果,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差异,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中考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平台,并具有社会选拔功能. 教师理应重视学生的中考复习,帮助学生取得良好成绩. 但是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具有大局意识及长远眼光,立足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让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那么,如何设计综合题复习课,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并兼顾学生的短期与长期收获呢?

问题的解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1].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初三综合题复习课上,可以实施小组学习,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合作与竞争激发学生潜能,从而让学生在多角度和多层次探究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接下来,笔者以一道几何复习题为例,展现小组学习的魅力和效果,供同行参考.

1. 问题初探,活跃课堂气氛

教师选取了一道初三复习题,其综合性强,有一定难度,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探究,但本题较为灵活,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以期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3,BC=4,AC与BD相交于点O,点P是矩形ABCD中AD边上一动点,PE⊥AC于E,PF⊥BD于F.

(1)是否可以求出PE和PF的值?若可以,请分别求出PE,PF;若不可以,请说明理由.

(2)PE+PF的值是否随点P的变化而变化?若不变化,请求出PE+PF的值;若变化,请说明理由.

师:根据已知是否可以分别求出PE和PF的值呢?(教师没有让学生急着回答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后一起交流解题方案,经过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两个环节后,很多学生已经跃跃欲试地想要回答问题了)

生齐声答:不能.

师:请说明一下理由. (教师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作答)

生1:因为点P为动点,PE和PF的值会随着点P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无法求出. (教室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说得非常好,看来大家都很认可生1的说法.

师:现在请小组一起讨论第二问,接下来请各小组交流展示. (说要交流展示,大家积极性更高了)

生2:我们小组通过画图法,使AB=3 cm,BC=4 cm,通过测量发现PE+PF的值大约为2.4 cm,所以其值应为2.4.

师:好的,还有其他小组有相同的想法吗?

生3:我们小组的想法与生2小组基本相同,只是我们的比例不同,我们取AB=30 cm,BC=40 cm,最终得出PE+PF=24 cm,故PE+PF=2.4.

生4:画图法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我认为该方法不可取,因为画图法测量必然会产生误差,不具备说服力,在几何证明题中更侧重数学推理法.

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其中有几个小组通过画图法来解决问题,若本题为选择题,学生可以用这种方法求得答案,但作为几何证明题此方法显然行不通,生4的质疑,将课堂带入下一阶段的推理.

2. 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学习中切勿急于求成,教师要细心引导和耐心等待,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完善定会花开.

在经历了前面的画图测量法后,有些小组又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法.

生5:我们小组用特殊点法,假设点P移动至点D,则P,D,F重合. 过点D作DE⊥AC,S△ACD=AD·CD=AC·DE,根据已知代入值容易求得DE=2.4,即PE+PF=2.4.

生6:根据这个思路,也可以假设点P移动至点A,同理可证PE+PF=2.4. (生6补充到)

生7:还可以假设点P为中点,根据已知容易证得△DFP∽△DAB,从而得到了,求得PF=1.2,同时PE=1.2,所以PE+PF=2.4.

生8:特殊点法虽然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方法,但是对于本题该推理显然理由不够充分,因为点P在AD边上有无数个点,若通过3点就证明PE+PF=2.4有些牵强,是否有反例可以证明其结论不成立呢?

特殊点法是解决填空题和选择题的常用方法,因特殊点中往往隐藏着多个已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效率,当然,若在推理计算和证明题中应用此解法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3. 深入推理,举一反三

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思维被一点点激活,不断涌现出新的想法. 为了让通法在众多方法中脱颖而出,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以让学生形成常规的解题思路,从而掌握解题策略.

师:遇到动点问题时,也许以静制動,可以收获惊喜,大家不妨设PA=x,看看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发现很多学生被生8带入了死胡同,及时引导)

再次合作交流后,教师板演了解题思路,其大概步骤如下:

(1)设PA=x,由已知可得PD=4-x.

(2)在Rt△AB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C=5.

(3)由已知还可以推导出△ABC∽△PEA∽△PFD.

生9:老师,我还有一个新的想法. (用通法解决问题后,学生又有了新思路)

师:很好,欢迎大家积极展示,现在请生9讲解一下他的新思路.

生9讲解后,教室里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有些学生对AB·BC有些不解,会的学生帮助不会的学生进行讲解,课堂气氛和谐、融洽. 通过师生合作将部分学生带离了思维误区,新想法的提出更是将课堂推入了高潮,课堂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

4. 变式应用,融会贯通

为了充分暴露问题的本质,让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知识点间的联系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通法,可以应用变式,以让学生通过“变”来发现“不变”的规律,从而构建合理、完善的知识体系.

变式1: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6,BC=8,AC与BD相交于点O,点P是矩形ABCD中AD边上一动点,PE⊥AC于E,PF⊥BD于点F,则PE+PF的值为_______.

变式2: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3a,BC=4a,AC与BD相交于点O,点P是矩形ABCD中AD边上一动点,PE⊥AC于E,PF⊥BD于点F,则PE+PF的值为_______.

变式3: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8,AC与BD相交于点O,点P是矩形ABCD中AD边上一动点,PE⊥AC于E,PF⊥BD于点F,PE+PF,则BC的值为_______.

变式4:如图3,在矩形ABCD中,AB=7,BC=24,AC与BD相交于点O,点P是矩形ABCD中AD延长线上一动点,PE⊥AC交AC延长线于E,PF⊥BD交BD延长线于点F.

(1)PE+PF的值是否为定值?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2)PE和PF是否存在其他等量关系?若存在,请求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变式1仅在AB和BC值上略有变化,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强化解题过程;变式2中用字母代替数,让学生克服当值“不确定”时产生的畏难情绪;变式3则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逐渐认清问题的本质;变式4,将P点延伸至AD延长线上,问题进一步升华,从而实现了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

5. 引导反思,升华思维

经过上面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变式训练后,学生对本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已经了如指掌,为了让学生感受不同解法的应用价值,教师又带领学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期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1)对于画图度量法和特殊点法虽然不适宜证明和推理计算,但若应用于选择题和填空题中不失为一种好的解题方法,而且通过测量或特殊点也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题,有助于后面的推理和验证,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思维[2].

(2)在遇到动点问题时,设参法,以运用方程或函数的解法进行求解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即解题的通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和数学运算能力.

(3)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因此,在学习时要不断尝试和探究,通过“一题多解”不仅可以找到最优答案,而且发散了思维,对能力的提升大有益处.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

(4)变式训练不仅可以起到巩固知识、检验方法的作用,合理应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解题信心,有助于学生从特殊中找到一般规律,从而形成解题能力.

(5)学习要重视反思,通过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通法,发现问题的一般规律,从而在知识应用上融会贯通,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6)在全面参与数学活动中,要用严谨的态度来思考和处理问题,逐渐形成和发扬数学的理性精神;在探索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要迎难而上,勇于突破;在与他人合作中,要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数学交流能力. 得到结论后,我们要学会欣赏数学特有的美.

从学生课堂表现及师生的反思和总结来看,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该综合题的求解显然是成功的. 在本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学生为目标,借助自学和群学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授课策略,以此来推动课堂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全程参与,深度学习,各个层面的思维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各个能力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问题的总结

如何上好综合题复习课,根本在于如何让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整体实现. 这就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全面和长远发展为中心,在课堂设计上有大局观,在课堂实施中有过程观,在学生评价中有全面观. 教师应该在整体实现教学目标中,让知识和过程落地,让方法和思想生根,从各个维度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曹一鸣,严虹.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 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小组合作高效课堂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小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作文评改“五步曲”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论构建英语高效互动课堂的策略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